舊媒體與新媒體的戰爭與掙扎,早始於美國。新聞學院老大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評論,指控掀起新媒體革命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森以及《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安德森等人,說他們是反體制的「未來新聞學」陰謀集團。
最近,這個集團另一位要角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出版《媒體失效的年代》一書(天下文化出版),分析未來的「媒體」會是什麼面貌?大眾媒體消失後,它的新關係、新模式和新商機會如何?但也坦承:「沒有人知道未來的新聞是什麼;如果以今天來定義未來,就像把汽車稱為『不用馬拉的馬車』一樣。」
不只是商業產品 還要賦予意義
在紐約市立大學主持「陶氏奈特創業新聞中心」的作者,推翻了傳統媒體與讀者的「關係」、顛覆了新聞是「內容行業」、剔除了傳統「新聞人」的角色。他在書中推翻「大眾媒體」的概念,認為是媒體設計創造了「大眾」,讓大眾看一樣的新聞,在同一時間看同一則影像報導。
媒體真的是一門「內容行業」嗎?他們了解讀者的興趣,和想要知道的內容嗎?媒體的價值在哪裡?讀者能從媒體架構製造的內容,得到價值感嗎?它又如何滿足那些比自己知道更多的人呢?
本書最特殊之處,不僅對未來媒體提出一連串顛覆性問題,也點出媒體人對未來應有的認識:
——由大媒體主宰的時代已過去;現在面對的是,如九頭蛇般混亂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人都握有主導權。
——新聞是一連串川流不息的事件、問題、辯論。平台式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要告訴朋友的事情,就可以串連,產生現場目擊的即時新聞。
——未來記者需要的關鍵技能是:辨識新聞節點和網絡的能力。
——未來的記者將扮演策展人角色。策展人過去在博物館、畫廊工作,他們蒐集、挑選、鑑定、推薦展出作品,並分析服務和解說展品的特色。現在記者要找出最高品質或最具權威性,也最切身相關的新聞、議題。
——新聞工作者都要把資料視為新聞,具備分析資料的科技和統計專業。
——未來的新聞載具不一定是3C產品,因此所謂行動,是繞著人轉,不是器具。
儘管科技巨龍壓頂而來,做為媒體人就失去了價值嗎?倒也未必。2013年,以2億5000萬美金買下傳統媒體《華盛頓郵報》的貝佐斯說:「我深信媒體有使命感很重要;媒體不只是一個商品,更要賦予意義;有意義,你做事才有動力。」
貝佐斯的言論,讓當年揭發水門事件,在《華盛頓郵報》建功的記者鮑伯.伍華德感動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