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陳太太日前收到醫院寄來的乳房攝影篩檢通知單,心中一直猶豫要不要去做檢查。乳房攝影時,會擠壓到乳房兩側,非常疼痛、不舒服,但已經兩年沒去檢查,她也不免擔心。
超音波不易察覺「鈣化點」
台灣的乳癌發生人數年年攀升,已是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一年大約有1萬1000名新患者,平均每10萬人就有65.9人罹病,在亞洲國家中最高。45~69歲為罹病高峰,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3歲,相較於美國的61歲,相對年輕。
衛教廣告常教導年輕女性每個月「自摸」乳房,但自我觸診很難發現兩公分以下的腫瘤;等到摸到乳房有明顯硬塊時,往往都是二期或三期了。
乳癌是乳腺管細胞或腺泡細胞不正常分裂後,繁殖形成的惡性腫瘤。乳房超音波簡單、方便,又沒有疼痛感,但不易察覺乳癌初期的「鈣化點」。
什麼是鈣化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乳房中心主任杜世興解釋,乳房上皮細胞會分泌液體,其中含有鈣鹽成分,雖然鈣化不能與乳癌畫上等號,例如乳房若曾做過切片,或因撞擊導致乳腺受傷,都可能產生鈣化現象。但鈣化點仍是乳癌篩檢影像判讀常用到的參考指標。
由於鈣的密度高,不透光,乳房超音波有時很難照出來微小鈣化點,乳房攝影較有機會看到鈣化的小白點。
杜世興形容,若發現小白點,呈圓形、分布均勻,看起來比較「面善」,通常是良性的;若是奇形怪狀、歪七扭八,分叉多角,數量又多,可能就是早期乳癌的病灶。
臨床上對惡性鈣化點高度懷疑時,會先進行切片化驗,影像屬性不明的部分再局部放大,進一步分析。
「方法是在懷疑的鈣化點放一根細針定位,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定錨一樣,麻醉取出鈣化點附近的組織,再把約兩公分大的傷口縫合,」杜世興說,等於做了一次小手術。
切片取出化驗之後,若為良性,定期追蹤即可;若為惡性,就要再次動手術。
有些女性聽到「切片」就很害怕,但杜世興醫師說,「切片取樣的風險不高,值得做,臨床發現,約每五位切片就有一位罹癌。」尤其乳癌零期的十年存活率高達98%,治療效果佳,與其任它發展成侵襲癌,後面承受放射線治療的痛苦,前面的檢查還是值得的。
乳房攝影後 仍需切片確診
對於乳房檢查,女性經常有的疑問是,超音波和乳房攝影的優先順序為何?
杜世興指出,東西方女性的乳房組織有些差異,東方女性的乳房較小,乳腺緻密性高,因此40歲以下的女性可先做超音波,40歲以後再開始做乳房攝影,以彌補超音波看不到鈣化點的缺失。「這兩個工具不是單選題,而是互補不足,相輔相成,」他強調。
至於50歲以上的婦女,將值更年期,停經後因女性荷爾蒙分泌下降,乳腺逐漸被脂肪取代,乳房腺體變得沒那麼緻密,乳房攝影就是最佳的篩檢工具。
台灣自2002年起,國民健康署就提供50~69歲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到了2009年11月更將篩檢年齡下降到45歲。若媽媽有乳癌的女性(二等血親),免費篩檢的年齡更提前到40歲。
但相較於歐美國家近七成的乳房攝影篩檢率,根據2014年的統計,台灣婦女近兩年有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比率僅約三成八,相對偏低。
以2014年來說,共有約80萬名45~69歲的婦女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篩檢出3000多名乳癌個案,平均每篩檢180名女性就有一人罹癌。
政府提供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已行之有年,但台大醫院癌症篩檢中心醫師程劭儀今年6月的最新調查發現,二成疑似乳癌的患者因沒時間、自認健康等原因,沒有回診。
程劭儀說,45歲以上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篩檢結果若為BI-RADS0(鈣化、乳房不對稱)和BI-RADS4(疑似乳癌)者,都會被郵件通知前來複檢,但卻有二成未複診。他們進一步詢問不複檢的原因,包括沒有時間、自認身體健康無須複檢、已在他院複檢、考慮尋求第二意見、擔心複檢的切片過程等。
程劭儀說,切片的時後都會局部麻醉,痛感就像蚊子叮一下,並沒有那麼可怕;乳癌初期症狀就是「鈣化」,用手是摸不出硬塊的。
至於願意回診的主要動力則來自醫師的建議與提醒,因此程劭儀說,門診醫師若看到檢查報告是上述兩種結果,務必明確告知病人「一定要再來檢查」。
歐美研究已證明,50歲以上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可降低34%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的乳癌篩檢資料庫也發現,被診斷為早期乳癌的個案中,83%曾接受過乳房攝影檢查,五年存活率更超越九成。
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乳房攝影就是讓「沉默殺手」現形的最佳利器。
【快速了解乳房檢查】
➊ 乳房超音波:利用超音波反射原理來檢查乳房內有無腫塊。
➋ 乳房攝影:利用低劑量(約為0.7毫西弗)的X光檢查乳房,能偵測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攝影前必須緊壓乳房,以加壓器加壓4~15公斤,每次壓迫時間約10秒,有疼痛感。
資料來源:乳癌防治基金會
【誰是乳癌高風險群?】
➊第一胎生育在30歲以後
➋未曾生育者
➌停經後肥胖
➍子宮內膜癌患者
➎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
➏長期服用避孕藥,以及補充女性荷爾蒙
➐飲酒過量
➑初經在12歲以前
➒停經在55歲以後
(資料來源:乳癌防治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