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誰掌明天?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1-06-15

瀏覽數 10,600+

誰掌明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7月號雜誌 第061期遠見雜誌

民主政治,本是凡人政治,人人等值。但論及影響力的深和廣,永遠有一群人的加權指數高於旁人。

仍在民主路上跌跌撞撞的台灣,隨著社會趨於多元化,崛起於各族群的菁英,掌握時勢、運用謀略,在急遽轉型的政治中積極凝聚能源,散放熱量。

誰將在亂局中崛起?

瀏覽未來幾年台灣的政治議程,已排定的重頭戲包括:今年底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全面退職、選舉修憲國代;明年展開第二階段修憲、年底立委改選;一九九三年縣市長改選;一九九五年總統選舉、立委再次改選。每一步都可能地牛翻身,牽動政治地殼變動。

在已定的航道上,不可預期的急流暗礁、天候變化,更可能使台灣這葉孤舟擱淺或翻覆。兩岸互動變化如何?香港九七大限將如何衝擊台灣?憲改能否順利推動?省長何時開放民選?總統是否直選?如果出現一位民進黨籍的省長、閣揆、甚至總統,現行體制能否運作?

兩岸關係是政治主軸

變動的時勢中,只有緊抓時代脈動的人才能領其風騷。

「兩岸關係將是台灣政治發展的主軸,」海基會副秘書長石齊平毫不猶豫地點明。

直接掌舵大陸政策的總統和行政院長,固然具有不可搖撼的影響力,根據本刊最近做的民意調查顯示,身負大陸事務重任的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名列「五年後最有影響力的人」第六名,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雖非政府官員,亦名列第九。

而一位熟悉兩岸情勢的人士觀察,在台北和北京之外,另有一點,構成兩岸互動的三角關係;這第三點就是眼尖、腳快、頂著風險、從擁擠的台灣往大陸尋求發展空間的一群人。包括:商人、媒體、學術界、文化界人士,他們的影響力會慢慢出來。

由於「這群人的利益不盡等於台灣的整體利益」,所以他們必須運用智慧,巧妙地因應兩岸的複雜關係,發揮影響力。他們不僅將對政府政策產生壓力,很可能也將領導台灣的社會觀念。

視野再放大些,兩岸之間目前的詭譎情勢,也許正是中國歷史上生機盎然的一頁。

大陸青年在「河殤」中對「蔚藍色海洋文明」的熱切呼求猶在耳際;旅美學人許倬雲也曾指出,台灣具備「中國文化繼承者與異質文化整合者的雙重身體」,如能刺激古老的大陸文明,創造歷史的人物可能於此竄起。

選舉取向的社會

眼光收回到台灣內部,「民意基礎」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政治漫畫家魚夫略為誇張地說:「政治人物每天都要向人民要求權力許可證。」在本刊的調查中,素負民間聲望的林洋港、吳伯雄和趙少康名列前茅,可為佐證。未來幾年,競爭張力一波高過一波的選舉熱中,一批批經過民意浴煉的政壇火鳥必將振翅高飛。

倘若民進黨在今年底的二屆國代選舉中贏得四分之一席次,即可「一夜翻身」,握有修憲否決權。明年底立委改選,若該黨攻掠下二分之一席次,即可能出現第一位民進黨籍的行政院長,未來更可能產生民進黨籍的省長,甚而總統。經由民意抉擇的政治人物,將使台灣的政治生態全面改觀。

駐台多年的時代雜誌特派員沙蕩(Donald Shapiro)觀察,許多台灣人民贊成總統直選,只因直覺認為「能投票,才是民主」,他相信:「台灣將是個選舉取向的社會。」

剛退出民進黨的立委林正杰在稱許國民黨菁英馬英九聰明、有學問之餘,也半開玩笑地建議他爭取一份「民意許可證」:「他該參選,最好再坐一、兩年牢。」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政商聯結」是另一方興未艾、也備受爭議的趨勢。威肯公關的伏和康總經理以張建邦案為例指出,在道德和制度規範均欠缺的台灣政界,政治人物的企業背景往往是隱伏的引爆點,未必是優勢。

但更多人相信,在經濟、政治皆走向自由化的今天,企業人士透過民主管道(如參選或政治投資),發揮影響力,維護利益,是必然趨勢。誰能架構良好的政商關係,既能有效發揮金錢的力量,又能避免負面作用,將是成功者。

從企業界躍人政壇的立委王志雄和國代王應傑一致表示,工商人士參選資源厚實,「不必向人伸手,不受人控制。」而台灣發展經濟多年後,大批人才聚集在工商界,有參政的條件。

民進黨新潮流系的吳乃仁則指出,解嚴後社會力如出閘洪水奔流,國民黨結合了最占優勢的工商界,政策不免受其影響。他舉李登輝總統與張榮發、陳重光等人過從甚密為例。

但吳乃仁也認為,與經濟力量同時成長的,還有許多社會力量,如環保團體、工會等,他們與工商界的利益往往扞格,而這些弱勢團體也傾向透過民進黨來影響政策,「以後衝突面會擴大,」他說。

正規戰取代游擊戰

事實上,社運團體對台灣政治走向、公共政策的影響也已不容忽視。日前因「獨台會案」而掀起的「五二0遊行」,行列中包括了教授、學生、律師、醫生、作家、婦女等多面貌的團體,預告了未來趨勢。

「民間團體可經由發表言論和塑造新的流行文化來影響輿論和政策,」師大社教系教授羊憶蓉說。她特別以當年反杜邦行動為證,原只是單一反杜邦設廠事件,後來蔚為環保風潮,培育了許多環保人才,也對政府施政產生持續的制衡作用。

除了社運團體外,有組織、有謀略的政治性結社,如許信良辦公室、民主基金會、新國家連線等,也象徵著集體創作的趨勢。漫畫家魚夫形容:「正規戰來臨了,游擊戰已結束。」

具備兩岸經驗、民意基礎、政商關係和集體力量的政治人物,未來產生的影響力可以預期,但新時代基金會董事長李伸一頗為無奈地說:「在一切之上,還是媒體最有影響力。」

曾任消基會董事長的李伸一點出,社運團體不只一次向淡化報導示威活動的電視公司抗議,正因為他們不能忽視媒體塑造輿論、影響政策的重要性。他慨歎,消基會等公益團體近年雖一直努力不懈,曝光率都遠不及街頭抗爭或國會打群架,「任何人或團體,只要半年、一年不在媒體上出現,就很難翻身了。」

而師大的羊憶蓉教授則悲憫地說,民意代表一看到攝影機就跳上桌子,可見即使是政治寵兒,面對媒體時,「仍是如何的身不由己。」掌握傳播力量的人未來的威力也將有增無減。

權勢帶來更多權勢

另一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權勢帶來更多的權勢,尤其身居要位者往往如滾雪球般積聚影響力。或許這可解釋,儘管郝柏村、李登輝五年後都已年逾七十,也都曾表示任期屆滿後絕不戀棧。但民意調查中,他們兩人未來的影響力依然高居前兩位。

新生的力量上了浪頭,時代的巨潮也逐漸沖刷去某些舊勢力,保守的軍方和情治系統是其中之一。

近日「外蒙事件」、「金馬戒嚴」和「獨台會案」等一連串事件,重新勾起許多人對保守力量的疑慮。然而,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林嘉誠認為,這只是舊力量日暮西山之際的反彈,終將逐漸偃伏在時勢之下。

民進黨的吳乃仁也分析,台灣的軍隊向來與社會隔離,缺少溝通管道,將來只可能透過國民黨內的權力分配,產生部分力量,不致於跨步台前。

初夏,立法院內熱騰騰,林正杰的辦公室裡卻一片清涼。剛從打坐中回醒過來的他,被問及「什麼樣的政治人物才不會被淘汰?」淡淡答道:「被淘汰又有什麼關係?」昔日的「街頭小霸王」如今談起教育問題最是有勁。

「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在興替起滅不已的政壇,如果每位握有實力的政治人物,都能多一分淡然悠遠,當他們行使影響力時,必也多一分為蒼生念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