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醫師問記者,「你有過勞嗎?」記者點頭如搗蒜。他接著說,很多人都有過勞,但過勞死不是診斷,而是死於心血管或心臟疾病,「過勞死的人生前有沒有高血壓?三高疾病?」他肯定地說,「一定有!」
經常受邀到科技業演講的陳皇光說,他的演講題目如果是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該公司的人會跟他反映「沒人要聽。」但如果他把題目改成「科技業與過勞死」,科技業的員工都很有共鳴,常座無虛席,其實演講的內容也是三高。
「一般民眾都很輕忽三高,」陳皇光直指,過勞是一個議題,新聞媒體用過勞死的標題比較吸引人,但過勞不見得到最後都是死,可能導致胃潰瘍、焦慮症或憂鬱症,「過勞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過勞直接導成是死因就太簡化。而其實更嚴重的病情像中風和心臟病,也多是由三高引起的,卻很容易被忽略。
陳皇光進一步說明,過勞有三個層面,一、工作太勞累、疲倦導致發生意外;二、不做健檢;三、壓力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台灣知名美食作家王宣一去年(2015)因心臟病不幸猝世;寒舍創辦人蔡辰洋今年初也因心肌梗塞去世,可能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
檢查心血管 要注意三高、腰圍
陳皇光表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是癌症,很多人把健康檢查的眼光放在癌症篩檢,但若扣除意外事故及肝病(肝要特別注意與處理),第二大死因之後的中風、心臟病、下呼吸道等疾病,都跟心血管有關。就連腎病,例如洗腎患者絕大部分也都有糖尿病和高血壓。所以三高不可不慎。
他以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及學理來看,健檢最大的功效是在預防慢性病最後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可怕在於瞬間死亡及殘障,比癌症還令人措手不及,但可以有很長的時間做預防,所以慢性病才是健康檢查的最佳標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檢查方面,陳皇光提醒,三高、腰圍一定要注意,好檢查、好預防,也有藥可吃。曾在多家健檢診所服務的陳皇光說,科技業的生活型態是久坐、東西亂吃、身材肥胖。他常碰到來看檢查報告的科技業員工,會問他「陳醫師,我去年的體重多少?」甚至還有人問他4年前的體重,「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不是只有幾個個案而已。」讓他深深感覺,很多人平常都不量體重,「已經自暴自棄了」。
檢查完三高和腰圍之後,還可以檢查一些心血管發炎因子,例如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同半胱胺酸。如果是已經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他建議,可以做影像檢查,例如冠狀動脈造影、鈣化指數等,看看自己的血管是否有阻塞。如果有問題,就不適合需長期耐力、會脫水的運動,例如登高山。
健檢,愈慢病發的愈易找到
另外,在功能檢查方面,陳皇光表示,可以用檢測儀器(DEXA)以電阻測量身體組成,包括脂肪量、肌肉量、骨頭量。曾寫過瘦身書的陳皇光補充說明,脂肪分雄性脂肪與雌性脂肪,像肚子、臉頰、胸部、手臂的脂肪是雄性脂肪,可以瘦得下來。而這些也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至於大腿和臀部的脂肪堆積,屬於雌性脂肪則與心血管無關。
因此,陳皇光說,利用身體脂肪組成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脂肪堆積在腹部,就要擔心了。如果像女生脂肪堆積在臀部或大腿,減肥雖然減不掉,但不必擔心有心血管疾病。
已經寫過兩本健檢書的陳皇光指出,「健檢能篩檢的大部分是慢性病,疾病發作愈慢的愈容易被找到,像高血壓。」
陳皇光近年來透過寫作、網路及公開演講,推廣正確預防醫學觀念,他分享自己的健檢項目,像他每年一定會做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總膽固醇的檢查;測發炎因子的高敏感度C蛋白及同半胱胺酸;動脈硬化分析測血管流速、糖尿病、尿酸、血球等;每年必照頸椎、腰椎及胸部X光,還有腹部超音波及踝背動脈指標(檢測腳趾頭循環)等。每一、兩年做頸動脈及甲狀腺超音波;每兩年照一次大腸鏡;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標則每兩、三年做一次。
做完健檢就沒事了嗎?陳皇光指出,有些健檢不含醫師解說,但他認為,「健檢做完一定要聽醫師解說,」像他會先把報告看完一遍後,找出最危險部分,例如檢查出有胃潰瘍,會請顧客務必就醫,不能擱置不理,需服藥,因為有可能會變成胃癌。
他的觀察是,醫師如果嚴肅指出需要改善的項目,民眾就會比較有順從性。其中的差別在於,自己有沒有出錢?有很多員工健檢,因為是公司出錢,員工在聽報告時就不會很在意報告結果,但如果是民眾自費,費用愈高者就會愈認真聽報告。
至於健檢要何時開始做?陳皇光說,他曾遇到有位媽媽帶著14、15歲的兒子來檢查,原因只是兒子唸書不專心、功課不好。他比喻,新車要好好使用,但不必一直進廠,也不必驗車,新車只能打蠟或鍍膜,「青少年一般而言不會有高血壓、糖尿病,不用來健檢。」
但一般人在30至40歲,健康可能已經開始亮紅燈,卻沒有太大的症狀。他建議,35歲左右,已經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有些經濟能力,也常因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工作壓力大,這時候差不多可以安排健檢,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