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傻勁推廣科學教育 自製「手機顯微鏡」送偏鄉

經濟部長得意門生 台大應力系助理教授江宏仁

陳芳毓、陳信佑
user

陳芳毓、陳信佑

2016-05-27

瀏覽數 186,500+

用傻勁推廣科學教育 自製「手機顯微鏡」送偏鄉
 

本文出自 2016 / 6月號雜誌 永遠望向未來的領袖 孫正義

39歲的江宏仁有兩種身分:週間,他是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到了週末,他就躲進在新北市樹林工業區的一個小廠房,帶著20多位家長、學生、老師組成的科學愛好者,一起動手拼湊出倍率最高300倍的「手機顯微鏡」,送給偏鄉學校和研究機構。兩年多來,至少已有約一萬人受惠。

原料、租金 全部自掏腰包

讓人吃驚的是,江宏仁沒花半毛錢政府經費,也不接受任何贊助,價值近150萬元的自動化機具、每月兩萬元的廠房租金與原料等支出,全部自掏腰包。以助理教授的薪資,得不吃不喝20個月,才買得起需要的設備,再支出每月1∕3的薪水,用在維持日常開銷上。

「他家是不是很有錢啊?」江宏仁的老師、新任經濟部長李世光,起初心中暗想。

孰料,一問之下才知道,江宏仁的雙親都是鐵工,來自社會底層的他,取得公費留學,拿到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因感念國家對他的栽培,才想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這塊土地,讓李世光大大讚嘆,「這是公費留學最划得來的一筆投資。」

李世光因此逢媒體就推薦,這位用傻勁做科學教育夢的年輕學者,多宣揚善的力量。

踏進江宏仁的台大研究室,五坪空間只有一條僅容錯身的走道,兩旁擺滿大大小小的科學儀器,江宏仁從後方探出頭來,若非幾絲白髮透露年紀,圓臉帶笑的他,看來僅約30歲。

學成歸國前,江宏仁從秋葉原一口氣運回20多箱二手專業儀器,包括一台數十公斤重、原價200多萬的專業顯微鏡;而旁邊一台只有10公分高、乍看像透明壓克力做成的小擺飾,正是他到處送人的「手機顯微鏡」。

「你看到的設備,大部分是我自己做的,」江宏仁學的是實驗物理,常需要動手製作儀器;只要了解原理,他就能用手邊的器材與工具做出來。

他隨手將夾著透明塑膠袋的玻片,放在手機顯微鏡上,再架上手機鏡頭,之後打開顯微鏡下方約五元硬幣大小的LED燈,這時就看到塑膠片閃動著極光般五彩斑斕的花紋!說明這台顯微鏡,雖然小,但五臟俱全。

實驗室專業顯微鏡動輒數十至數百萬元,並非常人能負擔。但江宏仁應用透鏡的成像原理,只要將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架在顯微鏡上,便能DIY做出不遜於專業設備的顯微鏡。

江宏仁還會不斷研發新配件,如偏光、螢光、光學變焦模組。因此,連台大、科博館、科教館都用這款顯微鏡。

不計成本 送偏鄉校3000台

製做一台需要30多個小零件的顯微鏡,要多少成本?江宏仁搖頭不說;有人心疼他花錢,建議做群眾募資,他也不肯。這台顯微鏡是非賣品,除了免費送出3000台給偏鄉學校外,其他人想獲得一台,只有「協助製作」或「自由贊助」兩種管道。前者是報名參與顯微鏡零件製作,可免費獲得儀器;後者則是自由樂捐。唯一的條件是,必須將觀察結果分享至臉書社群「科學Maker」的影像資料庫。

這裡已累積超過兩萬張顯微影像。在高倍率影像下,膽汁結晶長得像雪花、昆蟲翅脈呈透明六角型,而洗髮精泡泡則像像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幸好,台灣有不少像江宏仁一樣的傻子,成立僅兩年「科學Maker」,已是台灣最大科學社群,成員高達三萬人,有社員自願編寫影像、光譜分析程式;每週製作手機顯微鏡的工班,25個工作人員名額總是「秒殺」。

江宏仁不僅傻,還有點偏執。「無論給多少錢,我都會把儀器交給你,我就賭你是個善良的人!」他堅定相信,驅動社群運轉的不是金錢,而是有人貢獻知識、有人貢獻能力,「就像家人互助的感覺。」

為推廣科學儀器,江宏仁常帶著手機顯微鏡巡迴各校講演,每次看到小朋友看到蟲子在顯微鏡下跑、露出驚喜的表情時,總讓他忘去奔波的勞累。

「我只想告訴大家,做實驗不一定要到實驗室,」江宏仁想像,當人手一台簡易科學儀器,好奇心一來,就能隨時把家裡的塵蟎、用過護髮乳的頭髮,放到顯微鏡下看個究竟,或把食用油、飲用水放到偏光儀下檢查品質。當人人都能透過實驗判斷、驗證、分享知識,台灣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科學實驗島。

從學者變maker 推廣科普

原本,江宏仁只是默默地在部落格上寫科學文章;兩年前,他突發奇想,做了個顯微鏡給自己當生日禮物,得意地貼在臉書上,沒想到引發熱烈討論。他靈機一動,「何不來做科學儀器?」就這麼開始了。

第一批,他自己做了50個送人,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大家都來索取,第二批的「訂單」竟然一下跳到700台。他的反應不是拒絕或收費,而是索性去樹林老家租廠房、買機器,直接從學者變成maker。

5月底一個週日下午,來到樹林工業區,沿著曲折的六米巷走到底,江宏仁製作科學儀器、推廣科普教育的基地科學工廠(SciFab),就藏身在一間老舊的三層透天厝。

爬上陡峭的樓梯,一開門,熱烘烘的小房間裡,已擠滿25個大人、小孩,圍著長桌而坐,有人栓螺絲、有人鑽螺牙,彷彿一個迷你家庭代工廠;江宏仁不時穿梭其間提點細節,僅管已經上了一週的班,卻不顯疲態。

那天的手做儀器是分光光譜儀,可用來分析液體的光譜組成,專業儀器市價超過十萬;但在這裡,只要用壓克力板、螺絲、螺帽,就能做出功能近似的儀器。

一位復興國小老師邊鎖著螺帽說,他就是用這套簡單的儀器,帶學生分析水質成分,已闖進中小學科展全國決賽,「科展就是要DIY,要有創客精神!」

三樓是迷你工廠的「上游」: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燒焦味,原來是兩台造價超過60萬的雷射切割機,正閃著黃橙色光,滋滋作響地將壓克力板切片;另一邊則是切割、鑽孔和銑床機,所有元件都在三樓完成後,再搬下二樓組裝。

人人都能貢獻 讓社會更好

在大多數師長及學生眼中,江宏仁是個靦腆、認真又低調的教授。儘管推廣科普教育占他不少時間,但學術研究及教學上,他一點也不馬虎。台大應力所博士生李欣潔說,當初轉換領域,老師擔心她跟不上進度,主動拿自己求學時代的教科書給她,「他是默默關心學生的老師。」

是什麼信念,支持江宏仁堅定地走在科學教育的路上?「每個人應該都會對這社會有些期待,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讓社會變得更好,」他思忖了會兒說。

或許,善念也是能力的放大鏡,能將眾人的智慧結晶成公益的行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