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立法院舉行國會頻道開播記者會,宣布自隔天起,民眾可透過民視等三家電視台及14家網路媒體,觀看國會議事過程。
在面對這項被視為「打破國會黑箱」的重要里程碑時,立法院長蘇嘉全有感而發地說:「我們要『先』把立院所有窗戶打開,拆除不公開透明的藩籬,讓陽光進來!」
其實蘇嘉全會這麼說,其來有自,因為國會要透明化,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以成立國會頻道來說,早於2008年立院席次由原先的225席減為113席時,公民團體為了有效監督權限大幅擴張的立委,就倡議要全民監看議事過程。
只是歷經了八年,始終未得共識,直到2016年第九屆國會成軍,成員汰舊換新,國會改革成為主流價值,才把催生已久的頻道盼了出來。
立委權限不亞於地方首長
而這只是第一步!正因為形勢可為,目前立院各黨團也分別提出,議長中立、開放公民記者採訪、政黨協商公開透明、IVOD(網路隨選視訊)全程不藍幕直播、國會調查權等相關法案。
總之,國會透明化,儼然成為這個會期的重頭戲!但何以國會這麼需要透明化,立委還這麼需要被監督?
其實細看「憲法」,立法院的權力一點都不亞於行政院。舉凡國家的法規、預算、決算都必須由立法院同意,才可以執行。
不只如此,舉凡正副總統的彈劾、罷免的提案權,許多重要的人事同意權,如司法院長、副院長及大法官、監察院長、審計長、考試院長、檢察總長、中選會主委、國家通訊委員會和公平會的委員等,都須由立院同意。
「立法院的權限不亞於地方首長!」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進一步分析,每年全國的公部門,超過7兆元的支出,必須通過國會審查,等於每位立委平均掌握國家619億元預算生殺大權。
對比於全台22縣市的預算,每個立委的權限,約當是台南市一整年的歲出預算,更相當於三個南投縣和七個澎湖縣。
換句話說,每位看似權力普通的立委諸公,其預算掌握度,足與台南市長賴清德匹敵,更勝三個南投縣長林明溱,或七個澎湖縣長陳光復。
此外,我國立委月薪為19萬500元,是國人平均月薪4.8萬的3.97倍。這還不包括年終1.5個月、公費助理、加班費、國會交流事務費,及文具郵票、電話、油料、服務處租金、辦公事務費等津貼。保守估計,全民養一位立委,每年要花約800多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國會減半後,意謂著每位立委的權限加倍,就拿八個常設委員會來看,平均只有14個立委,依規定,更只要1/3立委到場,即可開會,這意謂著,往往一個法案由四至五個立委就決定了。但吊詭的是,當我們拿著放大鏡檢視總統、中央及地方首長時,卻往往忘了監督位高權重的立委。
昔日弊端1〉
議事不公開 立委我行我素
由於國會制度不夠健全,使得立法院不但透明度不足,許多無法攤在陽光下的私相授受更時有所聞,讓原本要替人民代議、監督政府的民意殿堂,淪為最可議、最亟需解密的黑箱機構。
深究其因,則與立院議事不公開、黨團協商暗盤化息息相關,而這也更養成立委有權問政,咄咄逼人,卻不需負責的陋習。
先來檢視議事狀況。以往立法院數小時的會議過程,民眾通常只能透過30秒的新聞畫面了解,這讓新聞版面成為立委作秀的舞台,認真的立委,反而被淹沒在政治口水中,導致人民對國會普遍存有壞印象。
據了解,美國國會頻道播出已有37年,歐洲國家大都超過20幾年,臨近的日本NHK國會頻道則為17年,連韓國都有11年了。外國人藉由隨選視訊系統及國會專屬頻道,在家裡就能透過網路或電視了解國會現場。反觀,被美國總統布希稱許為亞洲民主燈塔的台灣,卻遠遠落後!
另外,根據立院內規,一般民眾在院會只能入場旁聽30分鐘,時間一到,不論議場是否還有座位?都會被請出場。而八個委員會除記者外,也不對外開放。先前更曾因旁聽席的民眾抗議鼓譟,立院還擅自決定,若該次會議有爭議法案要表決,就不開放民眾旁聽。
「這影響非常大!」台聯主席黃昆輝就曾公開表示,2014年在立委張慶忠操作下,半分鐘內強行通過服貿,就是因為議事不公開所導致,最後引發太陽花學運,造成重大政治危機。
另外,也因為缺乏人民直接監督,政黨頻頻透過各種議事杯葛手段,阻擾重大民生法案的審議,許多國家重要政策因而延宕或擱置,導致社會虛耗。
對此,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認為,惟有透明化才可讓媒體監督國會,「每一句話都被檢視」,逼迫立委們更專精、專注在法案與預算案審查,讓協商更理性化,「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
昔日弊端2〉
黑箱協商 法案淪利益交換
此外,在立院運作機制中,「朝野協商」最為人詬病,更被視為政黨利益交換的天堂。
而且議事一旦進入朝野協商,每個黨團只能派出兩位代表,並採共識決進行政黨協商。這會造成,少數黨得到不等比例權力的放大,而多數黨反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代表性,平白讓「少數綁架」,違背民主尊重多數的核心精神。
最重要的是,黨團協商制度,原本用意在彌平政黨爭議,提升立法效率,但偏偏制度出問題,又不夠透明,弱化了正常的立法程序與功能,形成「黑箱立法」,利益衝突情事不斷產生,協商結論反反覆覆。
細究「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黨團協商會議每週三舉行,休會或停會期間,如有必要時,亦得舉行,協商日由主席通知之。也就是說,一年365天,均可政黨協商,而主席也可一再交付黨團協商。
另外,即使議案已由院會審議過了,如有出席委員提出異議,經10人以上聯署或附議,該議案就又可轉交黨團協商。意謂著,一但有立委對已在院會決議的結果不滿意,只要聯合11位委員即有可能扭轉乾坤。
「不透明的協商,是立法院關說、濫權、交換利益的溫床!」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理事長陳建甫指出。
這項說法絕非空穴來風。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就舉例,幾乎每年,中央政府1.9兆的預算,各委員會專心研究個二至三個月,決定砍個40億元,但往往最後決定送到黨團協商,才幾天就能刪掉200多億,這讓許多委員會裡的專業立委十分傻眼。
有一年更為離譜。當年立院討論將政黨補助款的門檻由原本5%,降到3%(即政黨得票率要過3%,方有補助款),也得到中選會的支持,但當時小黨台聯希望再把門檻降到1%,於是要求進入黨團協商。最後卻令人驚訝,結論居然不降反升,調至3.5%。「很明顯,這就是利益交換成功,否則照理講,協商後應該是比3%低,怎麼會是3.5%,而且,這怎麼決定的?誰能告訴我?」張宏林忿忿地說。
弊端3〉
直播做半套 議事半透明
而為了促進國會的透明,2007年公民團體就成立了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在2009年2月20日,立法院第七屆第三會期所召開的第一次院會,終於催生了「網路隨選視訊IVOD」的對外直播,成為立院透明化的第一個里程碑。
只是當時僅開放轉播院會與八個常設委員會,而四個特種委員會(程序、紀律、修憲、經費稽核),卻沒開放,直至第八屆第一會期才在壓力下逐步轉播。2014年2月終於也提供了手機觀看IVOD的功能,以台灣有1000萬行動上網裝置的用戶來看,監看立院的族群,才大為擴大。但遺憾的是,最重要的「黨團協商」會議,並未同步開放轉播,才引發許多「黑箱立法」與「黑箱預算」的批評。
儘管「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也明訂協商過程,必須全程錄音、錄影、紀錄,並同協商結論刊登公報,但在公民團體的壓力才刊出「黨團協商」會議記錄,卻僅交代最後的結論,討論過程依然無從得知。
另外,轉播影片,也只放三個會期,2009年成立以來的影片,許多都被移除,嚴重侵害人民知的權力!公督盟理事長黃秀端認為,改善立法院惡習,應從資訊公開及透明化下手。首先最理想的方式還是成立「國會頻道」。
立委李俊俋分析,國會透明化應將立委問政、質詢、投票、出席紀錄等相關資訊,藉由電視、網路等公開呈現給選民,讓認真表現的委員被看到。
相反的,也讓立委對發言、投票、出席等問政,更用心、謹慎,杜絕偏激的「作秀文化」,也可約束、警惕渾水摸魚、行為不檢的立委。
其次則要開放公民參與,除了要建立完善且全面性的公民旁聽,也應該修改立院記者採訪要點,保障公民記者的採訪權。
真正民主仍有長路得走
最後,全民應主動評鑑立委。最基本的就是評估出席率。目前公督盟每個會期皆會進行立委評鑑,未來還將進一步執行「人事聘用透明度」「選舉經費」「利益揭露」「財產申報」「遊說」「專、兼職揭露」等項目。
例如在「聘用親屬揭露」部分,世界先進國家不是禁止任用親屬擔任國會議員助理,就是規定必須揭露,但台灣仍未有相關規定,導致有些立委的家人、親戚,個個都成了公費助理,補助費大多一家人領走。
而「立委兼職」,目前台灣也尚未統一揭露。相較之下,英國允許國會議員有其他受薪工作,但需揭露,資料非常詳細,寫一篇文章,收到多少稿費、花多少時間,都要清楚列出。
國會頻道只是透明化的開端,希望能觸發一連串改革,讓國會成為貼近民意,有效率,而不是利益交換的民主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