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藥研發偏向本夢比 高股價、高風險是常態

投資生技股如何避險?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6-03-29

瀏覽數 40,300+

新藥研發偏向本夢比 高股價、高風險是常態
 

本文出自 2016 / 4月號雜誌 生技股是炒作,還是下一個明星?

隨著生技產業起飛,資本市場捲起一波波生技投資熱潮,從上市掛牌、股市投資,到基金銷售,無一不夯。

但在一片榮景中,偶爾還是會跌跤。2014年7月28日,曾發生基亞風暴。當時的生技股王基亞,因為肝癌新藥PI-88第三期人體臨床實驗結果不如預期,股價從前一天的459元,一路跌20根停板,最低殺到112.5元,寫下台股史上單一個股連續跌停的最高紀錄,市值蒸發了440億元。更糟的是,其他生技類股也慘遭拖累,全面無量下跌。

一年半後,今年2月再發生浩鼎抗癌新藥解盲失敗。這次浩鼎股價從700多元,連續跌停4天。截至3月22日解盲滿月,約在400元左右攻防。

生技仍被看好 募資總額躍至129億 

擁有藥學博士學位的台灣工銀證券投顧協理廖昌亮認為,國外新藥臨床試驗如果失敗,跌掉七、八成以上的比比皆是。相較之下,這次浩鼎解盲有點像「非典型成功」,最終結局還有待發展。

不少投資專家比較這兩次事件指出,有了基亞經驗後,投資人比較理性一點,可視為生技產業投資走向理性化的分水嶺。

浩鼎解盲後,很多人一度等著看是否會像基亞一樣連跌到谷底,但其實並未發生。浩鼎4天後即打開跌停,且其他生技股也很快反彈。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說,這顯示台灣投資者在看生技醫療類股的心態已比較成熟,會個別評估公司狀況。

第二個觀察重點是,浩鼎並沒有拖垮其他生技類股。生醫產業今年預料仍然會延續過去兩年的掛牌熱潮。櫃買中心還從今年2月起製作生技醫療指數。

從產業別分析過去兩年前五大IPO籌資企業,可發現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生態,已轉移至生技醫療產業。

據統計,2014年生技醫療產業募資總額28.9億,2015年躍升為129億,占市場總募資額的34%。

去年生技醫療產業的IPO家數只有七家,但因本益比高,且都是大型股,一舉拉高整個產業的募資金額,募得資金僅次高科技產業。籌資規模前五大企業,即有三家為生技醫療業者,包括高達62億元的浩鼎。

勤業眾信營運長施景彬分析,生技醫療產業有「高本益比」的特性,且深耕多年陸續逐漸進入收割期,預料2016年依然會是台股IPO「吸鈔機」。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過去投資人看電子、傳產股,已很習慣「本益比」概念,但很多生技新藥股只有「本夢比」可言,可能尚在投資虧損期,股價便炒到數百元,風險相對高。

追求穩健獲利多挑「非新藥族群」 

但難道「本夢比」就無比虛幻、無從評估?其實也未必。《遠見》綜合法人建議,歸納出「穩健型」與「積極型」兩套生技投資心法。

目前台灣研發新藥的生技公司不少,但除智擎外,少有獲利者。

因此,法人建議,如果投資人看好生技產業,又想要以穩健獲利為主要考量,應該以「非新藥族群」為關注焦點。「非新藥族群」包含原料藥、學名藥、醫材、醫美與保健食品等生技次族群,或有營收、獲利,或有品牌與通路,不難找到好的投資標的,如:葡萄王、邦特、聯合、F-麗豐等。

台新投顧研究部經理蔡逸賢建議,可從四個基本標準來篩選「四高個股」:如果EPS(每股盈餘)高、配股率高、財測達成度高,且三大法人持股比重也高,就比較值得放心投資。

至於本夢比高的新藥股投資,進入知識門檻障礙高,又要怎麼評估?法人建議,新藥股雖沒有營收、EPS可看,但仍有二個軟指標、二個硬指標可以評估。首先,可從股權結構判斷,看有沒有知名大咖加持,諸如尹衍樑的潤泰集團、國家隊的國發基金等。有這類具指標性大咖加持,至少代表新藥公司缺錢時能募到資金,不至於被抽銀根。

其次,是看經營團隊有沒有國際大廠經驗。過去一年來海外華人生技大咖如孔繁建、張有德,張念慈,許照惠、趙宇天,許中強等絡繹返台,這些海歸派有實際研發新藥的經驗。

別迷信名人加持 研究進度及未來性 

「但若只看富爸爸、名人加持就跟風投資,這樣就太草率了!」廖昌亮強調,真要投資,至少還要檢視二個硬指標。

一是產品進度。可以觀察藥品進入臨床第幾期?數據怎麼樣?有沒有授權出去?若進入臨床二、三期,或是已經有授權,就可以相對期待營收。一個則是看市場競爭程度,也就是技術有沒有專利?有沒有保護?有沒有競爭取代性?是不是獨占市場?以這四個標準來看,目前新藥前五大公司其實都有達到。

但蔡逸賢直言,其實最終極考驗還在後頭。即便解盲成功、取得藥證,後面怎麼把藥賣出去,才是台灣生技公司的最大弱點。

以醫材類的人工關節大廠聯合骨科為例,2001年就領先全亞洲拿到第一張美國FDA認證,但卻足足苦等七年,才把產品賣進美國,主因就是當地市場、通路早就都被大廠壟斷。所幸聯合骨科轉向卡位中國「進口替代」商機,大陸市場營收占比已迅速超越美國、台灣,後續營運力道強勁可期。

最後則是要衡量投資比重。廖昌亮建議,對一般風險承受度不高的投資人,新藥類股的配置比重建議在二成左右,即便風險未納高,也不要超過五成,再搭配學名藥,或是諸如醫材等穩健獲利的次族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