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拼起社區醫療最後一塊拼圖

新竹縣.眼科 古有馨

陳虹瑾
user

陳虹瑾

2016-02-24

瀏覽數 14,550+

拼起社區醫療最後一塊拼圖
 

本文出自 2016 / 3月號雜誌 小診所 大醫生100

「阿婆,今天排第一名哦,」古有馨翻著病歷,用客語和病人寒暄。因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的老婦人笑了,靦腆地點點頭。「這個case要緊密追蹤,下個月通知她來,盯好,」古有馨轉頭,低聲對護理長說。

古有馨一個月前往新竹峨眉一趟,已持續近15年。這天,門診時間還沒到,民眾就陸續抵達衛生所。小小的診療室內外擠滿民眾,不論是自己走來的、被輪椅推來的、牽著小孫子的,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年長者。

只有他和居民變成朋友

「眼科醫師幾乎都不願意來,只有他和居民變成朋友,」峨眉鄉衛生所主任黃光揚指出,偏鄉醫療資源匱乏,要發展社區醫療,就要擴大衛生所功能。多年前,他和衛生所團隊持續奔走,陸續找到幾名醫師願意駐診,唯獨眼科,久久等不到。

「古醫師願意來駐診,等於是幫我們把社區醫療的最後一塊拼圖拼起來!」黃光揚說。

時間回溯到服完兵役那年,面臨分科選擇的古有馨,發現新竹苗栗地區,眼科醫師非常缺乏。當時,台大眼科正施行代徵代訓制度,他順利考入,在前省立新竹醫院(今為台大新竹分院)服務近5年。1992年,就到竹北開診所,兼任新竹醫院主治醫師。

剛開業時,整個新竹縣頭前溪以北地區,僅此一家眼科診所。他體認到開業醫師可以完全掌控檢查流程,透過與病人直接互動,醫療更到位。

數年後,竹北地區漸有其他眼科醫師,壓力稍微減少的古有馨,得知新竹縣衛生局有意加強偏鄉老人視力照護,立刻加入,至今15個寒暑。

偏遠,該如何定義?「交通不便之處,就是偏鄉!」古有馨說,除了在地居民,真能感同身受資源匱乏者,難有幾人。

當地居民以橘子、茶葉維生,長期暴露在陽光下,黃斑部病變機率較一般人高,白內障也提早。他回憶,剛前往峨眉鄉看診時,一名白內障患者水晶體混濁、外觀明顯異常;他不可置信地驚呼,「你怎麼到(白內障)這麼成熟才來看?」對方答,以為這是正常老化,就不以為意。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每上山一趟,就痛心一回

不少經由衛生所約診才發現異常的患者,對症狀「視而不見」。古有馨感嘆,若無醫療資源進駐,患者往往等到「事情大條」,才打算上醫院。

峨眉鄉並非衛福部定義的山地鄉,無法得到山地鄉的醫療補助。然而,當地幅員廣闊、大眾運輸難以抵達,全鄉人口5000多人,老年人占1∕4,舉目所見,只有一家衛生所,一名專長為家醫的黃光揚醫師。

「這是不公平的!」古有馨將當地的匱乏情況看在眼裡,每上山一趟,就痛心一回。他說,平地偏鄉的醫療環境未必比山地鄉好,疾呼政府重視,對這些偏鄉另編預算、積極改善。

古有馨登高一呼,逐漸帶動風氣,年輕眼科醫師紛紛加入支援。近年,關山、芎林一代,皆有醫師接手巡迴醫療。

但這還不夠。他建議,政府資源無法全面抵達前,民間公益和志工團體合作,就是關鍵。新竹縣老人視力照顧工作,結合公家衛生單位、獅子會和專科醫師,民間資金投入,才能充實人力。

「剛開始,我覺得自己是來『給』的;現在,感覺我是來『得』的。」30年的執業生涯,他從繁華的都會區轉進竹北,守著一座小鎮,再深入偏鄉,心境漸有轉變。

信任,就是最和諧的醫病關係。病患對古有馨的回饋很直接,常有人算準古有馨上山時間,事先殺雞、採茶、摘了水果要送他。古有馨形容,現在上山一趟,彷彿做了一節心靈SPA,讓他卸下那層都會區醫師們不得不披上的「保護罩」。

對他而言,協助偏鄉病患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並且透過落實轉診得到相當的療效,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