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比喻選舉輸掉了一整個世代,有人指出這是青年台灣元年起始。有人質疑:這個社會最有資源、最能貢獻、最肯努力的是中壯年,怎麼會是青年呢?
即使遠在對岸的人,也在領導呼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懷疑地問:年輕人哪有那麼大本事創業呢?那1%的成功,剩下99%怎麼辦呢?
年輕人缺乏資源,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是全球普遍的現象。進入21世紀,資本主義刺激了社會的競爭,促進了經濟發展,啟發科技的創新;但是轉換不了人性的貪婪,化解不了社會的不公不義。全球近90%的財富掌握在10%的人手上,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去年10月中旬,遠見民調中心做過一次「青年人生與工作價值觀」調查,發現這一世代的青年生長在全球化、透明化、社群媒體活躍的年代,生活衣食無憂,因此觀念開放,有自己獨特想法,重視個人生活,不在乎別人看法。
對於工作,年輕人是不願意「為工作犧牲的」,他們要求平衡生活,「工作是一種選項,不是必要的」。工作是為自我實現,「重視被尊重、被看到」,他們希望「與主管平起平坐」。
只有愛能趕走仇恨
他們心目中的成功者,已不再是傳統大企業老闆,而是各行業的頂尖人物,如吳寶春,和快速成功的馬雲。他們覺得有影響力的是歌星藝人,還有捨高薪投入改造社會的劉安婷。青年們嚮往的生活,是買一個小島的加拿大詩人。
他們遠比父兄輩浪漫。因此太陽花事件時,母親拉不住上街頭的女兒,因為女兒說:「我同學都去了,我怎麼能不去?」
父執輩跟著台灣現代化腳步成長,看著對岸中國大陸由窮困到富裕。子女們一生下來就見識中國崛起,現代化大廈林立,陸客的土豪霸氣。大環境如此艱困,只好享受小確幸。
這使人想起60到70年代的嬉皮。1961年,美國最年輕的總統約翰甘迺迪著名的演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當時他是針對年輕人說的,並組織「和平隊」(Peace Corps)到第三世界幫助別人,實踐夢想。1963年,金恩博士掀起種族平等、人權運動,用非暴力的靜坐、演講抗議。
嬉皮就出現在那樣一個被喻為「垮掉的一代」,從美國舊金山公園開始,後來到墨西哥、智利、紐澳、英國,遍及全世界。反越戰、反種族歧視的遊行、歌曲在年輕人中蔓延。他們形成的文化影響深遠,但是基本追求的是人類的「和平」和「愛」,講求人道、自由和平等。
每一個年輕世代都有憤懣,累積久了就會爆發。但是金恩博士說得好:「黑暗不能趕走黑暗,只有光可以做到;仇恨不能趕走仇恨,只有愛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