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西歐十年有成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1-04-15

瀏覽數 12,650+

西歐十年有成
 

本文出自 1991 / 5月號雜誌 林洋港:再有政爭,大家都該下台

英國人向來話只說七分,也以此莊重的民族性自豪。但英國航空公司去年的年報,卻是以發光的紙張、眩目的圖片,大肆張揚前一年的成績。英航如此一反常態並非沒有道理。,

一九八0年以前,國營的英航一年賠掉納稅人六億二千萬美元;並以散漫的空服人員、惡劣的餐點、不準時的班機,贏得「血腥恐怖」(bloody awful)的頭銜。

一九九0年,民營化後的英航,稅後盈餘四億零四百二十五萬美元,年成長率四0%,服務品質與瑞士航空、新加坡航空並列前茅。

數字會說話,英航一九九0年的成就,恰可以為西歐一湧十年而未退的民營化浪潮作一絕佳注腳,這一波起於向「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體制造反的經濟改革運動,十年來不只發達了歐洲的私人資本;所造成的企業經營省思,將是下一個十年世界各國所無法忽視的。

一九八一年的英國,一項被稱為「柴契爾革命」的運動,在鐵娘子旌旗揮動之下,熱度逐漸升高。她所標榜的信念是:「自由企業與競爭,是經濟繁榮的發動器。」柴契爾夫人的目標是將當時占英國GNP一0.五%的國營企業大舉回歸民營。

英法各唱各調

也是一九八一年,新當選的法國社會黨總統密特朗打出了與英國完全相反的主張:「國營企業是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法國十個主要的工業集團與二十九家民營銀行,成為收歸國有化的對象。

同樣是應付八0年代初期的經濟不景氣,不列顛海峽兩岸各唱各的調,其結果三年後就見分曉。

一九八三年,法國的國營事業一年損失將近六十億美元。密特朗的社會主義式經濟,只帶來通貨膨脹而非經濟成長。新的國營事業沒有成為帶動復甦的火車頭,反而浪費國家資源。

一九八六年克拉克取代密特朗,改弦易轍追隨柴契爾,計畫拍賣價值三百億美元的國營企業。

英國是民營化浪潮的推動者,法國則是最後一個加入西歐民營化陣營的國家。在此之前已經有西班牙將國營喜悅汽車公司賣給福斯公司、瑞典拍賣國營SSAB鋼鐵公司、義大利國營的控股公司IRI出售旗下三十五家公司。

時代雜誌曾形容克拉克的民營化政策為「出售歷史股分」(selling shares of history),意指他所挑戰的是法國三百年來,政府強力干預經濟的傳統。這項傳統也同樣存在於西歐各國。

法國一九八六年的民營化政策,猶如一里程碑,象徵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紀元的來臨,即使是克拉克兩年後因股市不振黯然下台,再度執政的密特朗採行「不國營也不民營」(ni-ni)的凍結政策,也無法阻擋這股潮流。

在這股浪潮下,西歐的社會心理巨幅改變。不只經濟所有權從致力於社會目標的政府,轉移到注重利潤的平民股東,開創了平民資本主義(Popular Cpaitalism),更重要的是,西歐企業無論是國營或民營,經營士氣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調整。民營化後的英國泰晤士水利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營企業放手去幹

民營化才一年多,泰晤士水利公司的總裁瓦特已經喜孜孜的列出一長串的好處;民營化以前他只有一個老闆,就是政府,卻得花一半的精力應付從環保局到農業部等各個單位。現在他有三十六萬個老闆(股東),卻可以更專心的做生意;以前L只能做短期計畫,因為政府規定每年三月底前,預算若沒有花掉就要收回。現在他可以對財務與公司的營運做更長遠的規畫。

去年一年,瓦特忙著裁員也忙著招募新的生力軍。泰晤士水利公司的職員已從一九八四年的一萬多人降至九千人,新進來的則是一批擅長建立資本密集企業的專家,目標在協助公司進行多角化經營,「公司上下的夢想是,有一天我們也能跨足廢棄物處理業,甚至製片業。」

這是一股放手去幹的氣氛。

這股氣氛也同樣反映在英國航空公司行銷策略的改變,

英航民營化後,高薪挖角請得租車業巨擘艾維斯(Avis)的執行總裁馬歇爾。他採用大膽的行銷方式,把不同等級的客艙分別促銷。此招奏效,為英航大開財源。

現在英航有超過一千四百名的行銷人員。「在過去呆板的國營時代,這簡直不可想像,」該公司一名資深空服員如此感歎。

影響所及,西歐各國政府對國營事業的管理也日趨「放手」。

義大利國營IRI控股公司,過去就像一頭聖牛,每年吃掉二十億美元卻無人敢說話。一九八六年義國政府放手讓其新總裁普羅弟整頓,普羅弟大刀一揮,砍掉四萬七千名工人。受此「驚嚇」,過去懶散的士氣立時得到改善。

密特朗一九八八年重新執政後,也承認政府的干預應該愈少愈好。對於這一點,法國的國營企業很快的在營運表現上給予回應--雷諾汽車廠在累賠四年之後,轉虧為盈。

公營企業產生質變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即使是位居保障名額的公營企業,面對其他民營化的公司所展現出來的旺盛生命力,內部也開始產生質變以應付挑戰。

去年英國郵政局提供了一項新服務--替聖誕老人向六十萬名小孩回信。背後的推動者是尼克生爵士(Sir Bryon Nichoson)。他接掌郵政局後的所有措施,包括改善郵件發送系統、高層主管分紅、將財務目標由「增加銷售利潤」改為「提高投資報酬率」等,完全是私人公司的經營方式。

郵政局並不在英國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名單上,但尼克生非常清楚他身處的潮流。

而法國國營鋼鐵公司于金諾-沙錫洛(Usinor-Sacilor),在總裁梅爾領航之下,把公司從長期虧損二百億美元的危機邊緣搶救回來,還向世界證明只要管理得法,國管事業照樣賺錢--一九八九年該公司創下鋼鐵業生產力的世界紀錄,並獲利十五億美元。

于金諾-沙錫洛反敗為勝的關鍵在於大幅運用民營企業的管理方式;緊縮支出、降低成本、建立產銷合一制,並與美國鋼鐵業攜手合作。

民營化的浪潮,促使許多西歐國營企業的公務員改頭換面成為資本家。公營事業民營化運動,並不只意味著歐洲由社會主義走向資本主義,更關係到整個歐洲工業結構的改變。

不過,如果這算是一場革命,則革命還沒有成功。法國的國營事業仍占其GNP的三分之一;義大利的三大國營企業lRI、ENI、EFNI所聘雇的勞工總數仍達五十五萬人;德國截至目前為止,民營化的都是小單位,大國營企業,如德意志電訊(Deutsche Telekm)的民營化仍然好事多磨。

一九九二煥然一新

也有許多人批評民營化只是從「公營的獨占」轉成「私營的獨占」,例如英國天然氣公司與電信公司,至今在市場仍是唯一老大,脫不了昔日色彩。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場「經濟還權於民」的運動,已經塑造了民間積極參與企業與公共決策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其所帶來的市場競爭與管理省思,已經大大的強化了西歐企業的體質。

一九七0年代,整個西歐踩著慢吞吞的步子,經濟成長遠落於美、日之後,經過八0年代自由經濟思潮的洗禮,歐洲企業已煥然一新。

一九九二年,迎接世界各國的,不只是歐洲單一市場的壁壘,更是經過十年生聚、充滿競爭力的西歐企業--無論是民營還是國營。

國營也能發大財

進入九0年代,全世界最流行的經濟政策之一,就是國營企業「民營化」,而且大家都深信民營化是唯一能解決國營企業缺乏彈性、效率、競爭力以及冗員過多、成本過高……等弊病的萬靈丹。

但是,法國國營鋼鐵公司于金諾-沙錫洛(Usinor-Sacilor),卻在一九八九年創下鋼鐵業生產力最高的世界紀錄,不僅賺了十五億美元,同時成為世界鋼鐵工業排名第二大的企業,僅次於日本鋼鐵公司。于金諾-沙錫洛能夠在短短數年之間,撥轉頹勢、反敗為勝的關鍵,是由於總裁法蘭西.梅爾(Francis Mer)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措施。

省錢比賽

梅爾改革措施的第一項,就是「降低成本」。他相信減輕國營企業沈重的財務負擔,相當重要的一步,就是堅持緊縮支出預算。首先他在五年內裁減掉四0%員工。接著在各部門發動能省則省、能簡則簡,而且先從高階主管做起,他們的支出被強制下降二0%,公司的配車司機刪減一半,甚至梅爾個人的薪水也都是全法國公營事業主管級中最低的。

一時之闆,公司上上下下都積極的參加「省錢比賽」--生產部門把工廠的八個出口改為兩個,每年節省進出守衛的保全費用三十五萬美元;業務部、人事部則從小處著手,絲毫不肯浪費公款,去年居然替公司省了相當於總營業額三%的預算支出。

但是梅爾並不是一個只會省錢。不肯花錢的吝嗇老闆。他在五年之中,大筆投資六至八億美元,使生產線一貫化作業,不僅降低了產鋼的時間,也減少了產鋼所需的原料。

周時梅爾大力支援尖端產品的開發研究工作,他說服所有員工都拿出薪水的一%,做為興建研究室的基金,「長年的危機,使得大家都懂得團結才能生存。」研究部門副總經理皮耶堪說。而為了供應歐洲汽車工業的用鋼需求,梅爾下令增加一條專門生產耐腐蝕的強化特殊鋼板生產線,企圖在尖端產品的市場中打出一片天地。

懂得生產懂得賣

然而鋼鐵業懂得生產、疏於行銷的老毛病,也一直是于金諾-沙錫洛的弱點。梅爾深感長年仰仗經銷商,行銷網路掌握在別人手中的不便,因此大力推行「產銷合一」。

他本人更是東奔西跑扮演推銷員的角色;先後在義大利、西德、美國、土耳其建立行銷據點,並且利用艾菲爾鐵塔整修的機會,提供鋼材,打響公司在建築界的知名度。

然而梅爾也並不能一路順心;于金諸-沙錫洛雖然最近幾年都在賺錢,可是往昔累積的財務赤字卻一直是個尾大不掉的包袱。我們是政府的頭號債務人,欠國家三億美元。」該公司財務主管于德雷說。 人才老化及教育水準低落,也是梅爾企圖改革公司的心頭大患。雖然法國就業人口當中,一六%是二十至二十五歲,可是在于金諾-沙錫洛,這個年齡層卻只占一0%。更由於鋼鐵工業屬於傳統產業,一般員工的教育素質不高,也使得梅爾在推動現代化時,遭遇重重阻礙。

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企圖心旺盛的梅爾並不服輸,他已經在法國各地的菁英學校展開徵才的活動。

這場反敗為勝的戰役,梅爾已經下了大筆賭注,但是否能夠繼續贏下去,還要看鋼鐵的市場前途。但至少梅爾已經為這個夕陽工業,找到「前途」這兩個字。

(取材自法國展望財經雜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