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納札爾巴耶夫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系助理教授 李樹山
台灣人陌生的中亞產油大國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冬天溫度可以下探到零下40度,但發展高教的雄心卻很火熱。
2009年才成立的納札爾巴耶夫大學 (Nazarbayev University),以現任總統命名,目標是成為全國第一所國際級研究型大學。這所全英語教學的大學有2000個學生,開出台幣300萬年薪,到全世界找教授。
每個學院都有國際合作對象,如教育學院與劍橋大學合作,社科院則與威斯康辛大學合作。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很大的計畫裡,」從台灣到當地任教的40歲李樹山說,這個國家讓他想起1970年代的台灣。
曾獲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李樹山,是目前唯一台籍教授,但未來可能會更多。去年,他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全世界尋找教職,發現有愈來愈多非英語系國家正在建立全英語大學。他也應徵了匈牙利的中央歐洲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這所由金融鉅子索羅斯捐款8億8000萬美元成立的大學,僅20年,卻已是歐洲最富裕的大學之一。以下是他的心聲:
政治哲學在全球的教職偏少,畢業那一年,台灣沒有大學開出任何缺,我也不希望小孩在政治認同混亂的環境中長大,所以決定要到全球找工作,留在英語教學環境,以後比較有競爭力。
校園言論自由 吸引西方學者
另一個原因是,我讀的是社會人文,發表文章用中文,對台灣社會才有影響力;但為了升等,用英文寫的才能上國際期刊,感覺很撕裂。
當時,納札爾巴耶夫大學校長帶著院長們來華盛頓徵才,面試地點就在哈薩克大使館。
哈薩克正快速改革開放,2017年還要辦世博會,充滿活力,彷彿1970年代的台灣。雖然還不是個民主國家,但為吸引西方學者,國會立法通過,校園內擁有百分之百言論自由。
這所公立學校,只成立六年,約有250位教授。我們系還沒有博士生,但招全國最好的學生,相當於是哈薩克的台大,學費與住宿都免費。
教授薪資約是台灣的三倍,宿舍免費、有保險,還提供我們家三人每年兩次的台灣來回機票,福利很好。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很有未來的大計畫裡,每天能盡情啟發年輕學生思考政治議題,很正面。
雖然,台灣的大學也有「邁向頂尖計畫」和「教學卓越著計畫」,但教授們仍得花很多心力拚論文、升等,不知道能對社會有什麼實質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