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十歲左右的女兒驚惶地跑到你身邊,低聲說:「怎麼辦,我的內褲上有紅紅的……。」
或者,你剛上國中的兒子,不知怎麼的開始在洗澡時小心地把浴室門鎖上;變粗的嗓音在他高聲說笑時,忽然破了似的……。
這時候,你將意識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了。
每個父母也都是青春期的「過來人」。母親可能記得月經初潮、胸部發育的不安和窘狀;父親則可能仍記得初次射精的狼狽、或自慰的罪惡感。事實上,由於以往對性的禁忌,大多數人都是在沒人教、也不敢問的混沌狀態下,暗自摸索過來的。
然而,心理專家提醒我們,青春期孩子若心理受到傷害,可能對日後行為造成長期不良影響。例如不滿意自己的長相而喪失自信;自卑而產生「逞英雄」或「反抗權威」的態度。這些都會影響他們成人後在社會上的表現。
而今天的社會變遷快速,價值觀混亂,如離婚增加、性暗示氾濫、性別角色混淆等,使孩子由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階段,變得更漫長而困難。
現代孩子更需幫助
因此,現代父母很難樂觀地認為:「反正孩子總會自己走過來的。」現代孩子可能比過去的孩子更需要幫助。
這種情況似乎全世界都一樣。當美國著名青少年心理醫師帕翠生寫了一本這方面的書:「It’s Ok To Be You! -- Feeling Good About Growing Up」,很快地就有了英、法、德、義、瑞典、希伯來等多種譯本。中文本「長大的感覺,真好」近已也已出版。
這本書是寫給九到十六歲的青少年看的,筆調活潑,有些觀念還透過漫畫人物來表達--他們都是青春期孩子的典型縮影。
書中討論丁青少年四大問題:身體和性機能成熟、情緒變化、人際關係,以及獨立人格的發展。
作者用坦然、務實的態度,圖解男女性器官的構造,並說明月經、勃起、射精、自慰、做愛、性高潮等觀念。透過作者的態度,讀者會感覺這一切平時難於啟齒的事情,都是健康而溫馨的。
當然,父母也可以從書中瞭解正確的性知識、孩子的情緒和可能遭遇的心理問題,此外、還可以學習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的教導態度;尊重孩子的感覺;話不多而切中重點;正面引導重於負面批評。
接受自己
在「你的身體」、「你的感覺」、「你與別人」、「做你自己」四章中,作者表達了一個貫穿全書的觀念: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身體和感覺,是建立自信和人格獨立的基礎。他用了許多雋永的字句來闡述:
「學著接受自己的長相,是滋生自信的第一步。」
「喜歡自己的身體;學著表現自己的本色。」
「想讓白己堅強而自信,你得學會照顧情緒。」
這些簡單、明確的指引,是作者從事二十多年心理教育的心得。事實上,這些話不僅可做為「徬徨少年時」的指路明燈,父母親也會忍不住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