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為導向 快速達成共識
音達叭是南非土著祖魯族和高薩族的用語,原本的意思是「故事」「報告」或「討論主題」,南非人還用它來形容一種傳統的開會方式。
開音達叭時,大家圍成一圈,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要遵守規則:一,不必講立場,要講出的是你絕對無法讓步的地方,稱之為「紅線」;二,說明紅線的同時,也要對會議有所貢獻,提出如何讓大家達成共識的解決方法。
這次會議,法國就是引進這種簡單的協商策略,成功簡化了極為複雜的協商過程。
首先主席發出協議草案,支持的國家成一組,開始討論;其他人形成另一組,也開始討論,討論過後贊成草案的人也納入支持組。而受協議衝擊最大或是不願改變立場的國家則繼續討論,當他們解決了某個議題,就將它放入草案中,當然有修改的地方必須經過全體同意。
總之,音達叭的整個過程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因而能夠快速達到共識。
公平、流暢、好溝通 人人都有參與感
其實早在2011年,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在德班舉行的時候,身為主辦國的南非就採取過音達叭來開會。當時會議進行到一半,開始陷入僵局,南非主席眼看苗頭不對,再不想辦法,談判勢必破局,就要求主要的幾個國家圍成一圈,直接看著對方說話。
在場很多人看了感到非常驚喜,覺得這個方式讓開會過程既流暢,好溝通,又讓每個人有參與感,而且還很公平。
此次巴黎峰會中,甚至有一場音達叭在30分鐘達成共識。「每個人都發言,敵對的雙方站得很近講話,短短30分鐘就達到驚人的突破。」英國衛報這樣報導。
不過話說回來,音達叭並非萬靈丹,畢竟會是人在開,唯有開會的人敞開心胸,彼此聆聽,努力尋找共同點,才可能促成一場成功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