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 高希均
與談╱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郭位、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新加坡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 郭振羽
該場活動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主持,依序由新加坡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郭振羽、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等人,分別就華人文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等議題,與馬總統進行討論,並熱烈交換意見。
郭振羽〉如何打造大中華文化圈?
首先提問的,是被譽為「新加坡傳播之父」的新加坡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郭振羽。
生長於台灣的他,當年政大新聞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多年來於新加坡教育界與傳媒產業發展,至今依舊關心台灣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從華人傳統文化衍生的獨特軟實力。
郭振羽感覺,文化是人們心靈的最終歸屬,不屬於任何一個政權或地點,是一個社會共同的文化底蘊。他提問馬總統對於「大中華文化圈」有何看法?台灣該如何透過多年積累的文化軟實力,促進全球華人世界的交流與進步。
「不是我們要不要推動,而是它已經在進行了,」馬總統認為,其實全球華人文化圈的整合與交流動作,現在已經自然而然地發生。
因應這股潮流,政府也開始提供一些週邊協助,如現在漢字分為正體字與簡體字兩種系統,海外華人教育很難統合,近來文化總會已和中國大陸合編一本《文化常用辭典》,讓相同意思的正體字與簡體字並列,還能讓用戶上網提供建議,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
從青年做起 讓文化變共識
馬總統解釋,常用漢字約6000到8000字,其中簡體版只有1/3到1/4,而且大多是換個偏旁,真正大改的字不到500個(如「華」變成「华」),「陸客來台1400萬人,沒有一位抱怨看不懂(繁體字)。」
事實上,兩岸新生代的交流更值得重視。過去八年,來台就讀的陸生從823人激增至3萬3000人,成長逾40倍,從交換生到學位生都有,使兩岸青年學子不斷增進互動與友誼。
為何如此努力推動兩岸交流,馬總統透露自己受到歐洲經驗的啟發,他引述1873年由法國文學家都德(Alphonse Daudet)發表的著名小說《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描述1871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被迫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給德國,使當地小學無法再教法語課程,從此得改學德文。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交戰近百年的德、法兩國,思考要如何化干戈為玉帛,開始透過交換學生的民間交流動作,促進了兩國的情誼,如今,成為催生歐元、帶動歐盟進步的兩大領袖。
此外,年年參加孔廟祭孔的馬總統還提到,不少亞洲國家皆受儒家文化薰陶,是促進華人文化圈交流的絕佳媒介,如邀請當地傑出教育家和傑出學生入祀,把傳統的孔廟活動融入常民百姓生活,變成彼此共通的語言。
郭振羽認同道,新加坡雖然沒有孔廟,「可是有許多研究儒學的人。」
李開復〉台灣創業如何放大格局?
隨後提問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多年來先後任職Google、微軟、蘋果等全球頂尖科技業,近年致力帶動兩岸青年投入創新創業潮流,個人微博擁有近5000萬名粉絲群,曾在2013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素有「青年導師」美名。
他提出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台灣大小「尷尬」的市場特性,使創業者一方面缺乏足夠的內需市場支撐,新創公司也不易得到資本市場的投入與滾動,很難誕生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Billion Dollar Company(在美國稱為『獨角獸』企業)。
另一方面,擁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又不像新加坡(約550萬人)跟以色列(不到800萬人)等小國,小到幾乎沒有內需市場,創業家從一開始就被逼得走出去、瞄準全球市場。
結果導致,台灣現在許多創業型態偏向「小確幸」,不僅缺乏遠大格局,創業者本身也不夠瞭解最新的趨勢與技術。長此以往下去,很難跟大市場誕生的新創公司競爭。
創新格局 跳脫市場限制
馬總統不諱言,這個問題的確問到了台灣創業領域的「要害」。近來行政院接連成立「創新創業會報」與「台灣新創競技場」(Taiwan Startup Stadium team),連結了10個海外的創業加速器與培訓組織,並在美國矽谷設立「台灣創新創業中心」,遴選14個傑出團隊過去學習,希望在這方面急起直追。
馬總統期勉,其實台灣年輕創業家很有創意,不少中小企業也具備技術根基,唯有國際觀可再加強。「我們起步比較慢,希望以後可以加速。」
李開復隨後建議,政府目前端出很多不錯的創業輔導政策,但應把「創業」跟「就業」分開,因為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服務業,跟能真正創造經濟價值的創新創業,兩者並不相同。
郭位〉如何豐富人才多樣性?
最後一個發言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是國際著名能源專家,他的提問焦點鎖定近來引發熱議的少子化現象和教育改革,最近著作《兩岸高等教育的「心件」》也與此有關。
在政府大力推廣下,去年台灣新生兒數量好不容易達到近年新高的逾21萬人。可是,今年入學的大一新鮮人數量卻只有24萬人。兩組數字的死亡交叉,即將來臨。
郭位觀察,台灣其實擁有不少的人才,可惜幾乎全部投向大學體系,如今考不上大學反而困難,人才欠多樣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此單一化的培育管道,恐造成資源的浪費與錯置。
旅美多年的他更建議,美國大學與民間單位或企業組織的互動相當密切,政府也不會將學校分成「研究型」或「教學型」等類別,甚至不限制教材內容。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對教育機構的限制似乎太多,反而不利於人才的培育。
用開放邁向亞太教育重鎮
馬總統坦言,早年的教育改革政策與普設大學措施,如今已見到許多副作用。他當年考大學時,錄取率僅27%,如今卻超過九成。「如果不算重考,可能會超過100%!」
對此,政府近年不斷推動補救措施,如推動產學合作政策,鼓勵學校與產業現場接軌,教育部也提出兩期的「技職再造」計畫,提高學以致用的比率。最近便吸引馬來西亞校友會關注,有意來台參加上述育才方案。
時至今日,台灣的社會風氣已經逐漸改變,不再認為只有讀書高,「大學雖然不是職業訓練班,但至少不要是社會的負擔,」馬總統解釋。
至於如何因應少子化衝擊?馬總統提出另一種思惟:開放校園環境,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高等教育的重鎮。
過去八年來,台灣各地校園的外籍生人數,從3萬人增加到逾10萬人之譜,印尼政府還用公費派大學講師,來台攻讀科大的研究所。
他期勉政府未來繼續放寬相關措施,延攬優秀外籍人才來台,並放寬外籍僑生留台條件。「我們都起步了,但還沒有到位,」馬總統表示。
向國際招手 延攬優秀人才
針對如何延攬外籍人才?郭振羽也趁機追問關於「陸生」的開放措施。
馬總統回應,這幾年政府一直在加強相關措施,如以往只有40多間學校開放招收陸生,現在已放寬到超過140間。
但還是有些歧視,比方僑生跟外籍生都能加入健保,唯有陸生不能使用,相關法案在立法院一直過不了。
長年跟兩岸青年菁英交流的李開復則期待,中國大陸有很多省的狀元(大陸稱為「學霸」)選擇到香港念書,希望哪一年也可到台灣深造。語畢,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馬總統感嘆,四年前決定擴大開放陸生來台時,在立法院打了兩架才闖關成功。如今,第一批來台陸生已經畢業了,開始體會台灣社會的自由風氣與民主氛圍,甚至有兩位投入該校學生會主席的競選活動。雖然政府不能對陸生提供獎學金,不過企業可以提供。
主持該廠觀點交流活動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分析,環顧當今多數民主國家,大多遭遇國會效率的挑戰,OECD等先進經濟體的平均經濟成長率,也只有1~2%的水平,「民主是很好,但『民粹』會影響政策!」
事實上,無論文化、教育或創業等議題,皆與人才養成及青年世代息息相關,希望未來台灣能勇敢向國際社會敞開雙手,透過兩岸青年的交流與互動,一同激盪華人文化圈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