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越早開始越好,保險則是非常好的工具!」」玉山銀行財富管理事業處資深經理陳俞如建議,從25歲開始,就應該分階段布局,逐步累積退休後的保障。
一般來說,65歲退休前的人生約可分成三階段,25∼35歲時事業剛起步時,預算不高,保險規劃首重CP值,最好「低保費、高保障」。其中,意外險、壽險與醫療險是必備的三大人身保險。
而在35歲到45歲間,收入漸增,但家庭責任也最重,這時候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一家之主,必須要把壽險保額調高,同時應把教育子女、奉養父母、房貸與車貸等各種家庭開銷一併考量進去。
由於許多人在這階段剛好身處三明治家庭,上要奉養父母,下要撫養子女,不少人就忽略退休規劃。「如果等到退休前5年才開始,一來投資的本金得很多,二來也沒有好的工具可以使用。」陳俞如感嘆地說。
此外,攸關老後健康醫療支出的保障上,建議也應該在這一個階段就要全盤檢視,趁身體狀況還不錯時補足健康醫療險與長期看護險。
至於邁入準退休的第三階段時,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指出,55歲後,養兒育女或房貸的負擔不再這麼重,保險規劃應以「自己的保險自己用」為原則。這時,可視需求啟動「保單活化」,將壽險保單轉為年金險、長看險或健康醫療險。
要注意的正確觀念是,以保險來準備退休,最好有兩隻腳配置,一個是壽險與醫療保障的人身保險;另一個則是理財需求的投資型保險。如此,方能為退休生活建置健康與財富的雙重防護網。
防護網1〉健康醫療
依需求 補足長看、殘扶險
根據衛福部資料,超過50歲後,每增加10歲,每年所需的醫療支出就會跳增3萬元。50~59歲的民眾每年醫療支出近4.5萬元,但到了70~79歲卻暴增超過10.5萬元。
台灣人超過65歲之後,每5.7人就有一人因為年老、疾病或意外而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失能平均照顧時間竟高達7.3年。
這時,可以透過長看險、特定傷病險(類長看險)與殘扶險,來保障老年後的長期照護需求。
如果擔心自己未來將因失智、自然老化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可選擇長看險。但若憂心因重大疾病或傷害導致失能,則可選以特定傷病為給付標準的類長看險,或者以殘廢等級來認定的殘扶險。
許多人疑問,長照服務法剛過關,民眾還需要保長照險嗎?事實上,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不一定能涵蓋所有長照需求,民眾還是得負擔自付額,因此可以商業長看險與政府的長照服務互補,補足照護經費的缺口。
此外,癌症已蟬聯34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李正偉也建議民眾應檢視健康醫療險保單是否涵蓋癌症險,並針對需求選擇適當的險種。
防護網2〉投資理財
怕長壽風險 可考慮年金險
退休之後可有三種狀態:健康活著、不健康但可治癒、已不能治癒。
彭金隆指出,後兩者分別可用醫療險與長照險來彌補。但大家常忽略的是占大多數的健康退休族,他們需要穩定的現金流。
他表示,「年金險」就是專為對抗長壽風險而設計的退休商品,但是在台灣的投保率只有個位數,正式進入「年金化」階段的保單也很少,不像國外普遍為退休必備險種。
「年金險原本的設計是活多久、領多久,過世就代表長壽風險結束了!但台灣人就怕領不到會吃虧!」彭金隆解釋。
為了因應這種不吃虧的心態,業界也發展出保證給付年期與金額的年金險,但保費當然就變貴了。「最好的配置是,退休後頂多用自己的儲蓄撐10年,其餘用年金險補足,領到終老,」彭金隆建議。
年金險又分為傳統即期年金險、利變年金險與變額年金險(投資型)。
若馬上要退休可選擇鎖定利率、強調保本的即期年金險。若還約10~15年才要退休,則可以利變年金險,來賺取市場利率升高後的增值回饋分享金。
需注意的是,變額年金算是投資型保單,適合距離退休還遠的中壯族群,但保單價值會隨投資效益而改變,可能面臨保額縮水的情況。
類全委保單 專人代為操盤
近年,投資型保單也成為國人不可或缺的理財配置。
像年輕人可以及早選擇積極型的投資型保單,之後隨著年齡調整風險屬性,屆退前再將保單連結標的轉至保守型的債券資產,以確保資產規模。投資型保單的正式名稱為變額萬能壽險或變額壽險,兼具有風險保障與資產累積的多重好處,並且可自己根據自身年齡與風險承擔力,配置適合的資產標的,堪稱是透過時間複利來累積資產的好工具。
但針對退休規劃,近年台灣保險業界又吹起一股「類全委」風潮,這類保單甚至成為許多保戶的退休準備核心資產。
所謂「類全委」,是指由保險公司全權委託投信業者進行投資管理的投資型保單。
由於保戶不用自己選投資標的,睡覺的時候還有專業人士幫忙操盤,對於退休資產累積將更安心!
目前,類全委保戶平均年齡約50歲,為了對應準退休族群的需求,這類保單通常都有「月提解」或「月撥回」的設計,可以讓保戶逐月領取固定配息,成為退休後豐沛的養老現金流量,且在保單解約前可以活到老、領到好,身故甚至可以將保險金傳承給下一代,在專人操盤且功能多重下,因而蔚為退休規劃的新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