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寶塚如何紅100年?四大奇招揭祕

日本最大女團 報考難度媲美東大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5-08-31

瀏覽數 18,800+

寶塚如何紅100年?四大奇招揭祕
 

本文出自 2015 / 9月號雜誌 景氣急凍 猛藥在哪裡?

華美絢麗的舞台上,水晶球開始旋轉,光芒照耀全場。一群高挑的女孩,臉上化著大濃妝,頭上頂著八風吹不亂的金色短髮,身上穿著由羽毛、亮片和鑲鑽裝飾而成的禮服、燕尾服,載歌載舞、整齊劃一地從大階梯上走下台前。

這是日本知名歌劇團寶塚的招牌謝幕橋段。但這次台下座無虛席的觀眾卻不是日本人,而是道地的台灣人。

二次來台,門票半小時售光

8月中旬,寶塚歌劇院第二次到台灣演出,不同於兩年前改編台灣人熟悉的古龍經典武俠小說《楚留香》,這次則拿出一向只有在特殊紀念場合才演出,堪稱是壓箱寶的《凡爾賽玫瑰》,再次締造12場演出,半小時內門票完售、全場觀眾起身鼓掌的輝煌紀錄。

只不過,這樣的售票紀錄相較於日本,有點小巫見大巫。

寶塚歌劇團製作部企劃室室長村川研策表示,去年寶塚在日本公演1200場吸引270萬人次前往觀賞,「還曾有人瘋狂到一年看100次,」村川研策笑著說。

寶塚歌劇團主要在東京和起源地兵庫縣寶塚市的兩個大劇場巡迴演出,滿座率幾乎都是100%,想要買當日票,非得提前一個小時排隊不可,還不一定買得到,「我親眼看到一堆日本觀眾買站票進場看寶塚,一站就是三個小時,」熱愛日本文化的文化大學講師周偉琴不敢置信。

乍看之下,寶塚的演出和一般歌舞秀並無二致,實在想像居然能夠走過一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及帝國解體後的民生凋敝年代,還能在娛樂產業多元發展的今日屹立不搖,讓無數的粉絲死忠追隨?

寶塚能大紅100年的首要原因是,母公司阪急電鐵的後盾。

其實寶塚並非由愛好表演藝術的平民百姓成立,而是一手打造阪急電鐵的知名企業家小林一三在1914年創辦。

泳池當舞台 成為寶塚前身

為了招攬客人,小林一三本來在鐵路終點站寶塚蓋了一座溫泉和日本第一座室內游泳池,卻始終無法吸引人潮,無意間他看到一組少年音樂隊的表演深受當地人喜愛,靈機一動,就把游泳池的水抽乾當成舞台,找了16個15歲以下的少女,組成了寶塚歌唱隊,就是今天寶塚歌劇團的前身。

10年前由阪急電鐵轉調到寶塚得村川研策坦言,表演事業就像水,有高有低,不可能100年都處於高峰階段。因此,寶塚也經歷過波折。

二次大戰期間,禁止娛樂,寶塚演出被迫中斷好幾年;1995年阪神大地震,也導致寶塚大劇院受到重創,公演暫停一個月。

甚至1960年代也發生過觀眾流失,人氣急速下降,「到現在還找不出原因,」村川研策說。直到1974年推出《凡爾賽玫瑰》轟動上演,觀看人次高達140萬人次之多,一舉把寶塚推向黃金時代。

小林一三:死後也不賣寶塚

小林一三說過,就算他死後,也絕不能把寶塚賣掉,也因為有了阪急東寶集團當作靠山,寶塚才能一次又一次克服困境。

「不同於台灣一般表演團體必須倚靠政府補助,寶塚被集團視為旗下最重要的娛樂事業,不擔心資金,資源也不虞匱乏,」台灣《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分析。

至於管理上,百年老店寶塚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年功序列的升遷制度,還有比演藝圈更極致的捧明星制度。

寶塚是全世界少有的全女子演出團體,尤其早期又以跳法式康康舞出名,不免讓人聯想到「情色」,就像台灣走偏的「脫衣秀」歌舞團一樣。

為了和「情色」劃清界線,寶塚發展出一套嚴謹的訓練與挑選明星制度。

絕招一〉嚴謹的選星制度

錄取率僅4% 競爭不輸東大

目前寶塚有400個演員,想要成為演員,就要想辦法考進經日本教育部認證的寶塚音樂學校。

每年3月,日本新聞台總會千篇一律地播出一個畫面,一群白衣少女引頸期盼,整齊劃一的隊伍帶來榜單,然後尖叫聲四起,伴隨著開心或難過的眼淚。

報考寶塚的條件很嚴格,必須是15至18歲的未婚女性,也就是說,每個女孩一生只有四次報考機會。每年大約1000個報考者,只錄取40個,錄取率僅4%,也難怪日本會有「東東大,西寶塚」的說法。

考上後,也只是站在金字塔最底端,必須經過7年的音樂教育,才有登台機會,過程中嚴格的考核和晉升制度會如影隨形的跟著她們。日思夜夢的是,隨著一步步晉級,背上的羽毛愈來愈華麗,謝幕時也會愈來愈靠中間站,達到TOP男役(男主角)和娘役(女主角)的巔峰。

寶塚尤其要求人格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也因此自律甚嚴,走路要注重儀態,遇到學姐要貼著牆行禮,讓老師和學姐先通過。初級生也要負責所有的清潔工作,嚴格到要用黑髮夾把地板縫隙的灰塵挖出來。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只要鬧緋聞或結婚,沒有第二句話,就是退團一途,一旦當上男、女主角,平均二到四年就會退下舞台。

這些經過嚴格訓練的寶塚女孩,出路都很好,有些轉往演藝圈發展,像知名女星天海祐希、黑木瞳,大多數則嫁入豪門。

寶塚的台裔日籍歌唱老師楊淑美就說,她年少時嚮往五光十色的演藝圈,但父母反對,「除非進入寶塚」。寶塚社會形象之高,可見一斑。

絕招二〉跨界取材

傳統且創新 吸收流行文化

老牌歌劇團寶塚另一個擺脫情色的絕招,就是把表演往藝術靠攏,並且與時俱進。

小林一三剛創立寶塚時,主要以西洋古典音樂,搭配傳統日式舞蹈和戲劇,直到1925年派人到歐美學習,回國後推出《我的巴黎》,在日本傳統戲劇中融入巴黎歌舞秀,從那時起,就奠定了寶塚穿羽毛和亮片裝飾華服演西方人,一字排開跳大腿舞的風格。

為了去除腥羶色,他們開始往藝術接軌,加入戲劇元素,逐漸提高表演層次。有趣的是,除了堅守傳統,寶塚也不斷跨界向暢銷漫畫、好萊塢電影、真人傳記或科幻小說取材。像《凡爾賽玫瑰》就是改編自漫畫、《銀河英雄傳說》則改編科幻小說。

「他們非常開放,且擁有靈敏的市場嗅覺,不斷吸收不同的流行文化,兼容並蓄的呈現,」今年初曾赴兵庫縣寶塚發源地採訪的黎家齊觀察。

有趣的是,一般表演團體,同一齣劇重新演出時只有角色換人演,不管演員服裝、舞台布景,都不會大幅度更動,但寶塚卻把自己搞得很累,舞台布景每次演完就銷毀,下次重演時再製,就連歌曲、故事幾乎都和上次演出有些許不同,「這也是每次寶塚重演,都能吸引看過的粉絲,再買票進場的原因,」黎家齊佩服不已。

絕招三〉粉絲階級制

當粉絲限制重重 強化效忠

此外,寶塚能成為上個世紀日本20個女子歌劇團中唯一倖存者的最重要關鍵,莫過於他們對粉絲的經營。

寶塚粉絲團像軍隊般的忠貞、組織嚴謹、紀律嚴明,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一位首次到寶塚大劇場看戲的台灣人,親眼見到門外鐵杆外等待演員出場的粉絲,不但乖乖地排隊,前排還得蹲下,驚訝地大呼,「還以為是英國王妃要出來。」

一般而言,偶像明星粉絲團的首要條件,就是衝人數,人愈多愈好,但由寶塚戲迷自行發起的粉絲俱樂部卻反其道而行,限制多到不行,想要申請成為寶塚粉絲,必須要守規矩。

第一條就是不能對外透露粉絲會的運作內容,一個粉絲也只能參加一個演員的粉絲會,不能重複,還規定不能拿著照相機對著演員猛拍。

不可思議的是,粉絲也和那些劇團演員一樣有階級制度。初階的粉絲想送禮物給偶像,必須透過高階粉絲遞給她,要是想買「搖滾區」的票,近距離和偶像接觸,也要拜託高階粉絲幫忙,最終極的粉絲,則可接送偶像上下班。

這樣升級分段的制度,正好和演員升格摘星之路呼應,粉絲也要像偶像一樣,為了實現夢想,克服種種困難,間接強化了粉絲的效忠。

絕招四〉女扮男裝的男役

理想「男裝麗人」慰藉女性

很難想像,來看寶塚歌劇團「全女班」表演的觀眾,竟有95%是女性,而且已婚居多,也因此寶塚演出結束時間,多半來得及讓太太、媽媽們趕回去接小孩、做晚餐。

為什麼女扮男裝的男役,能把這群已婚婦女迷得神魂顛倒,暈頭轉向?答案很簡單,那是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典型。

就如同寶塚歌劇團理事長植田紳爾所說,「寶塚的男裝麗人用一般男性說不出的溫柔言詞和動作,慰藉女性空乏的心。」

黎家齊貼切比喻,日本的寶塚劇場,就等於是美國的迪士尼樂園,兩者的操作模式很像,都是娛樂產業,自律程度相似,扮演米老鼠的員工,絕不輕易摘下偶頭,即使美國總統命令也不行;兩者也都是在捧明星,只不過迪士尼捧的是卡通明星,差別在於寶塚很難像迪士尼吸引外來觀光客。

雖然寶塚人表面上不願意承認,但兩年不到又大費周章到台灣公演,圖的就是讓更多台灣人迷上寶塚,專程飛到日本看劇。

事實上,由於日本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再加上少女音樂團體AKB48大紅,影響到寶塚觀眾流失,因此寶塚也開始往年輕族群靠攏,劇團裡專收美少女演員的宙組成立,就有和AKB48一較高下的意味。

這個老字號日本歌劇團到底能否再榮耀下一個一百年?值得拭目以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