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需要很多人才,但我們的教育跟產業和全球重點有隔閡,甚至落後,所以我這幾年積極推動產學合作以及國小教育,重新扎根。
六年前,我的母校新竹縣六家國小100週年校慶。當時,學校只剩300多個學生,面臨關門。我一看,就決定把廢棄的四間教室變成圖書館,然後找美語補習班來強化英文,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老師鐘點費、教材,全部我出。
現在,六家國小已是新竹縣英語競賽前三名,學生成長到1000多人。去年,我們又捐了1億4000多萬,要蓋一座六層樓圖書館。
台灣是海島型經濟,商品都靠進出口,走出去就要靠外語。所以從小學開始,英文就要加強。現在,台灣製造業想從中國大陸移到印度不順利,就是因為工廠裡會講英文的人很少,缺乏國際人才。
教育必須與所在的環境結合。上銀在全世界各國都受歡迎,就是因為廠在哪裡,服務就在哪裡。
比如說上銀嘉義廠,便仿造六家國小,捐了一萬本書給嘉義縣三和國小。原本還想找雲科大的外國學生來教英文,讓國小學生不怕外國人,敢開口;但這間學校有許多東南亞新二代,所以作法得因地制宜,先補強一般課程。
教育改革 要跟上社會的轉變
除了英文,台灣還需要學創意。我曾去台積電南科廠演講「向大自然學創意」,飛機翅膀裡有一種蜂巢結構,就是向蜜蜂學的。我也把蜂巢的概念引進線性馬達,使它速度更快,這就是創意。
大自然有很多可以學習的,但台灣的教育太制式,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當產業發展到一個地步,必須要研發新元素,不能再抄別人,這道障礙不突破,產業就很難升級。但是,教育體制卻讓我們無法產生不同思考,導致經濟發展停滯。
教育改革與社會演變要同步。現在人口高齡化,學生在國中就遇到祖父母老人痴呆症,學校就應該教這種生活教育,為社會做好基礎建設。
企業也不能只是嘴巴講,要盡義務,去參與。只是抱怨,十年後還是一樣,社會怎麼進步?產業需要人才,教育出來的人可以用,產業才有發展機會。產業跟教育,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