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岡山國小老師林晉如永遠忘不了,去年9月開學第一天,她走進五年四班教室發生的事。
那堂課下課鐘聲響起,她仍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台下30幾個學生立刻變成30幾隻毛毛蟲,急躁不安地扭動。其中一個大塊頭男生,額冒青筋、怒眼圓睜狠瞪著她,口中還喃喃有詞,「好了啦,好了啦!」彷彿隨時要衝上台。
林晉如一時愣住了,匆匆忙忙下了課,心裡冒出兩個疑問,「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將來,為什麼孩子卻一點都不想學?」「這群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要如何帶到六年級畢業?」
她推測,上一代物質條件差,受教育是唯一脫貧的管道;這一代經濟條件好,再從一支上萬元的智慧型手機,父母花錢也不手軟,寵愛,反削弱了孩子的成就動機。
了解求職陷阱 學著寫履歷表
篤信「遇到問題就要解決」的林晉如,決定啟動班級改造,推動「未來想過的生活」學習計畫,讓學習與學生想過的未來工作與生活緊密結合。
「現在父母什麼都會買給你,但以後是不是要靠自己?」「想用好東西,得有好工作,你們以後想做什麼呢?」她開始在上課時埋梗,不時置入「付出才有收穫」「節儉知足」的生活教育,孩子們聽得興味盎然,孰不知已中了「圈套」。
林晉如決定從「閱讀」開始培養基本能力,讓孩子看分類廣告找工作,孩子發現廣告裡的「兼差」「時薪」「面議」等各種生詞,看都看不懂,只好纏著老師解釋;多數人找到的工作都只有2萬多元,卻有人「幸運」找到月薪8萬元的「聊天人員」,「在家工作、週週領薪,怎麼這麼好!」
大家羨慕不已,立刻專注搜尋類似工作,沒想到已踏入詐騙陷阱。
當小學生鎖定理想的工作之後,接著就嘗試寫履歷表。
不料在「專長」這一項,多數人都是一片空白,只有少數人能寫下「當幹部」「當志工」,學生才了解原來自己什麼都不會。
林晉如再從網路上找到幾位表現傑出的11歲孩子,有人跆拳道黑帶,有人圍棋五段,學生們立刻發現自己跟別人的差距,見賢思齊之心油然而生。
教分期貸款概念 才知入不敷出
賺到錢後,要買什麼呢?林晉如把「帝寶」「大樓」「公寓」「法拉利」「二手車」「機車」「生一個小孩」「生兩個小孩」等牌子貼在黑板上,一聲令下,孩子就跑上台拿下想要的東西。
有人搶下帝寶、法拉利沾沾自喜。要擁有這些,林晉如教孩子「分期貸款」的概念,再按計算機算出月開銷,不得了了,每月高達30萬~40萬!
這時再請學生拿出先前的求職單,看一眼自己的月收入2萬~3萬,「不夠30幾萬怎麼辦?」「不要生小孩了!」「買二手車就好!」孩子嚇得紛紛要求「退貨」,這才明白父母揹車貸、房貸有多吃力,這些恍然大悟都寫在學習計畫最後一篇作文〈我沒有想到的事〉裡。
以前,林晉如桌上常出現無人認領的文具,有學生坦承,故意把完好無缺的文具丟掉,是為了趕快買新的。但這堂課後,這現象就不再發生了。
這堂課的過程公布在家長的LINE社團後,還引來一些異議;家長反對的不是課程內容,而是孩子未來想做的職業:護士,怕被告;清潔員,嫌錢太少;保全,嫌太辛苦……只有醫生、博士和老師三種職業普遍被接受。
這才發現,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的另一個根源,可能是父母限制孩子的選擇。她試著跟家長溝通,當清潔員不是只能領22K,未來也可能開清潔公司,承攬高鐵清掃工作。若父母總是否定遠多於鼓勵,小孩就會想,「反正我找的工作你都不愛,乾脆不工作了!」「啃老族」就是這樣來的。
邀家長及達人 到班上分享實作
為了讓孩子明白未來有無限可能,林晉如讓「未來想過的生活」從紙上來到真實生活,下學期即邀請學生家長與各行各業達人來班上分享實作。
第一個上場的是參考書業務員,接著有牙醫師、護理師、軍人、修車廠老闆、點心師傅、禮儀師等,連來班上採訪的《遠見》記者,也被林晉如邀請上台,機會教育。
《遠見》採訪當天,來分享的學生家長是樹德科大休閒與觀光管理系助理教授林宥君。為了上這堂課,兩週前孩子們已看過點心製作影片、也閱讀麵包大師吳寶春的傳記,寫下提問單。
這一堂課原本只需要七個鍋子當揉麵器具,當天卻來21個,還有三位家長義務幫忙,與老師合作無間。
另一次來分享的是禮儀師。由於行業特殊,林晉如提早鋪梗。先是國文課有一課提到墳墓,她問孩子,「死人怎麼進到墳墓裡的?」帶出行業;接著再放電影《送行者》,孩子們非但不覺得可怕,反而感動大哭。演講那天,連校長、主任都來旁聽。
填學習單 形容對該職業的理解
孩子們的最後一張學習單,是描述對該職業的理解,包括所需要的能力、特質與學歷,並分析自己是否適合。
「我不敢見血,不能當護理師」「我家境不好,國中畢業就要從軍」「我想當牙醫,要更用功讀書」,大家下筆描繪未來,更篤定了。
這系列有啟發性的學習單立刻在網路上傳開,引來多家媒體採訪,還紅到對岸;林晉如臉書也頓時湧上百位陌生校長、老師追蹤。
孩子們的能力與態度也大躍進。以前寫作文呼天搶地,現在校內外比賽總是包辦好幾名;以前不想上課,現在卻是下課鐘響,仍黏在椅子上聽得津津有味。孩子們終於明白,現在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未來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