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朱雲漢等跨界學者,都不斷強調已進入「巨變的時代」。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形容,快速變遷的社會,容易展現「無規範」「失序」,台灣有無如此現象?若有人寫幅對聯形容世局,我想會是這樣:右為「近觀遠望多迷霧」,左為「新向舊勢總關情」,橫批是「巨變的時代」。 今年4月,我到逢甲大學演講世界潮流,花了兩個月,找了超過一百多個潮流,我感覺,台灣至少要知道以下九大世界潮流:
潮流1〉渴望世界和平
世界大戰難再 但小衝突難免
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嗎?我的判斷是不會。在核子毀滅陰影下,主要強國會全力防止大型戰爭爆發。但隨著科技、傳播與經濟的發展,小型武力活動變成「低投資、高所獲」的暴力行為,在人類尚未找到克服歧見的平衡點前,小衝突應會持續發生,國際間的經濟戰、外交戰、宗教戰、恐怖主義活動與涉及主權或民族的獨立運動,不會停止。
我們最關心的台海間是否會戰爭?光是打或不打,或是可能會打,兩岸經濟就已受到影響。我的看法是台海間應該可維持和平,未來大家應用盡智慧累積和平的資本,不要打仗。大部分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不認為兩岸之間還有戰爭的可能。
潮流2〉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時代
景氣復甦趨緩 全球化陷困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說:「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New Mediocre)時代。」意指未來經濟發展不會像以前美好,長期成長低於平均。有點像在說,「好日子」回不去了!
前陣子,我參加新加坡國慶50週年研討會,主持人提到,未來五年亞洲經濟成長平均不會超過4%,甚至我看好的印尼也說只能達2%。整體來說,亞洲國家最好的可達6%,新平庸是4%。過去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每年經濟成長率都可能是兩位數,現在台灣費心拚3%,都還不一定有把握。如果全球經濟都不夠好,那麼未來的日子會不會過好,恐怕要想一想!
另一個在發生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在全球發展愈益困難。以前是經濟發展利器,現在弱點盡出,廣受批判:如全球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面臨擠壓、社會福利退化等,都被認為是嚴重傾斜資本主義的後果。
潮流3〉後美國世界
新興市場不再「唯美是從」
現在世界的老大還是美國,再過五年呢? 歷史上,從沒有國家能如美國般國勢強大,在貨幣、貿易、軍事、金融及文化意識都主導全球,美國變成世界警察、世界領導、世界老大,建立全球高度一元化的秩序,把「一元化」「美國化」幾乎變同義字。
但很多人認為,現在正進入後美國世界,一元秩序不再,世界經濟發展動力不再為歐美獨占,新興市場如金磚五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都不再「唯美是從」。中國推動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4月15日公布共57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其中包括14個歐盟成員國。雖然美國曾力阻盟友加入,但失敗作終,這也證明國際經濟不再美國獨大。可預見美、中之間的經濟競爭愈演愈烈,美、中的經濟戰爭也是最熱門的研究話題。
潮流4〉中國興起
台灣要從一帶一路中找切點
延續「後美國世界」,各國都在因應中國興起。根據世界銀行預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占全球19%,美國則是16%。英國《經濟學人》也評估,2015年中國占全球生產總值達30%,超過美國的22%。
20年前,西方流行中國威脅論,現在則講中國機會論,這個巨大改變不容忽視!沒有人會錯過經濟發展的良機,大家都想趕快上船。中國已開始推動一帶一路。台灣呢?就如朱雲漢所說:「台灣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國與西歐,不能只有海洋視野,沒大陸視野,必須放眼東南亞、南亞、中亞與中東,設法在快速興起的歐亞絲綢經濟帶中找到切入點,找出自己的位置。」
因應中國興起的經濟發展,台灣不要陷於政治紛擾「仇中」與「親中」的二元對立,用「和平」與「合作」的兩和(合)心態,思考「和中」與「合中」的途徑,同時發展海洋視野與大陸視野,才會對台灣真正有利。
潮流5〉氣候變遷
水資源短缺 人類將為水而戰
世界不會發生第三次大戰,但被忽視的水戰爭迫在眉睫,人類將可能會為水而戰!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讓2014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創下新高。追求人類與自然平衡與永續發展的京都議定書本於2012年到期,因為進度不如預期,只好延至2020年。
提到溫室效應、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就想到缺水,2030年全球供水量將減少40%,就是現在喝的一杯水,以後只能喝六成。過去農業社會很難避免為水而戰,想不到未來人類也可能為缺水爭水而戰。聯合國今年2月報告指出,2025年前會有48個國家,約29億的人口生存因缺水受影響。不要以為我們還不會受影響,去年台灣梅雨天數就少了1/4,水庫缺水,成為台灣人的惡夢。
潮流6〉新資訊革命
自媒體時代 改變傳統思惟
如果說20年前是資訊爆炸時代,這個爆炸的餘波不但沒消失,力道還更強,而且可能無止境延伸下去。世代差異不再只是年齡,而是跟不上的傳播與資訊快速變革。資訊革命的新特色是閱聽大眾從被「灌輸餵食」到「質疑挑戰」,他們的立場是「我有意見!我不相信!我要質疑!我要批判!」
另個特點是資訊革命多元自主的水平延伸,人人都是資訊輸放的單位,臉書、網站就是媒體,因此發生「大數據(Big Data)」時代來臨。有人形容,把全球資料印成書,堆在美國領土上可鋪52層,全部存入CD也能地球到月亮來回5次,可見資料量之大。大數據非萬能,資料不斷增長,科技能力再大,也不一定能掌握全部資訊。但掌握與發展大數據會讓生活更便利、更進步。就像美國聯邦政府發現用Google預測流感蔓延,比一般行政程序更有效、更迅速。
毫無疑問地,大數據的引用與發展,會幫助我們洞見需求,必然也會改變人類的傳統思考模式與生活內容。
潮流7〉全球人口結構老化
台灣勞參率低 未來十年拉警報
老年化時代來到!全球面臨人口斷層、高齡化社會、勞動力不足、扶養負擔過重、老人安養…等問題。國際貨幣基金(IMF)已發出警告,人口老化會拖累全球經濟。
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人口結構已從底部年輕人口眾多的金字塔型變成像美國大廈的圓頂建築,如此變化,各國皆然。若預估先進國家的美國、日本與西歐國家,2050年,三者合計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40%,80歲以上達18%。此現象也在台灣發生。
從人口結構潮流來看,銀髮經濟勢必成為市場主流,如何讓擁有經濟實力的高齡人口打開荷包,值得關注。先進國家因應潮流,將退休年齡提高到70歲。反觀台灣就業市場,呈現高專業人才外流、低技術人力移進,所謂的「高出低進」,以及年輕人晚入職場、中高齡提早退休的「晚入早出」。 事實上,我們的勞動參與率不到六成,相較國際偏低,十年內,勞動力平均一年少18萬人,十年後缺少180萬人。屆時工作人口將變的又老又少,勞動力正在拉警報。
潮流8〉翻轉式科技
告別傳統生活 機器取代勞力
有人把科技分兩種,一是持續性科技,目的是改善與提升功能,如電器更節能、汽車更省油。第二種在西方被稱為破壞式科技,是革命性的,顛覆現有技術,告別傳統生活方式。但我認為這不是「破壞性」,反而目前最流行的觀念「翻轉性」,最合乎真正含意,所以把它們稱為「翻轉科技」。如同下列的12項為主(實際上當然不只這12項):
● 行動網路
● 知識工作的自動化
● 物聯網
● 雲端科技
● 先進機器人
● 全自動及接近全自動汽車
● 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
● 能源儲存
● 3D印刷
● 先進材料
● 先進油氣探勘與回收
● 可再生能源
以上12項「翻轉科技」都值得深究。我要特別補充,名作家、《紐約時報》記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曾在其名著《地球是平的》一書強調:「未來,進步的機器人與人類的關係,不會停留在互補階段,而是替代。」未來的機器人必然更敏感、靈巧、聰明。不久的將來,很可能出現的職場現象是,老闆跟員工說明天不用來上班,「我買了一個新機器人,他都不會生氣,也不會感冒。」這就是機器人的「替代」效應。
潮流9〉個人創業風雲迭起
發揮創意 小蝦米也能變龍蝦
要討論「小蝦米對大鯨魚」的理念前,一定要先了解「商業無國界,創意即商機」潮流,已為個人創業的成功率增添許多希望。 如此再看臉書創辦人祖克伯的成功,就不會意外。他於2004年創業,2014年市值就超過2000億美元,說不定哪天有人創立「腳書(FOOTBOOK)」,也會紅遍世界。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伊茲奧尼 (Oren Etzioni)以自身專業,創立的每一家資訊小公司,都被如Microsoft大企業高價收購。能夠因應城市地形的Stair-Rover八輪滑板是由台灣五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創立,把小眾變大眾,成為全球滑板新寵,目前一年產值已達4000萬。
只要發揮創意,小蝦米也可能變龍蝦!而台灣本來就很有創意,像春水堂發明的珍珠奶茶行銷全球。本來是製藥廠的維他露P公司,無意中把維他命片掉到汽水裡,靈機一動,製成風行台灣,後賣到全球的營養飲料,至今長銷50年。
未來,這類例子會更不勝枚舉,我看「創意」主要是三個成分:一是與眾不同;二是滿足人類需要,否則不會有市場價值;其三則是要認清楚創意未必是要你求「第一」,但至少成為「唯一」。 人人都有機會,只要有創意,說不定你也會成為「大龍蝦」。
法國大文學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透過發達的科技與知識,只要有願意走出去的胸懷,整個世界都可以是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