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今天地球上的最後一個帝國。去年一年的種種變化卻讓人覺得這個帝國很可能一夕之間土崩瓦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根據一九八九年的人口統計,這個占有地球土地面積六分之一的國家,擁有二億八千九百萬人口。其中居於統治地位的俄羅斯人只占五一%。換句話說,「少數民族」的總人數已經非常接近全國的一半。
如依行政畫分,蘇聯分為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其中除了最大的俄羅斯加盟共和國以外,其他十四個均以非俄羅斯人口為主體。此外,為了滿足更小的少數民族,蘇聯還有二十個自治共和國、八個自治州、十個自治區。而在過去一年間,包括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在內的十四個共和國與若干自治共和國,均透過民選國會宣布「獨立」。最近獨立的浪潮更在波羅的海附近掀起血腥的鎮壓行動。
但蘇聯的民族問題真相遠比新聞圖片所能顯示的來得複雜。如果概略區分,蘇聯的民族運動有六種。第一,尋求脫離蘇聯的獨立運動,像波羅的海三小國。第二,鬥爭的矛頭不是指向莫斯科中央政府,或俄羅斯人,而是其他的共和國,像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與信奉回教的亞塞拜然之間的衝突。
第三,加盟共和國本身內部的獨立運動,像積極主張獨立的喬治亞共和國,內部就有希望脫離喬治亞的南奧塞的亞自治州。第四,在二次大戰期間被史達林以通敵罪名流放的八個少數民族(為日耳曼人、韃靼人)重返家園的運動。第五,從來就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家園的少數民族,如庫德人。第六,散居在俄羅斯加盟共和國以外,而在當地變成少數團體的三千萬俄羅斯人。
不會一夕崩潰
這些運動的目標又不盡相同,即使它們使用同一個口號--「獨立」。像波羅的海三小國與喬治亞,真的想脫離蘇聯而獨立;即使蘇聯有一天自由、民主、繁榮,它們也會想自立為國。
但有的地方,像亞美尼亞或摩達維亞,卻只是藉獨立之名,爭取更多的地方自主權,如此而已。還有的地方,像葉爾欽領導的俄羅斯共和國,則是假藉獨立,一方面維繫本身權力於不墜,一方面保護自己的激進改革路線。
這種複雜性固然使得戈巴契夫的任何解泱方案治絲益棼,但也沖淡少數民族之間與「獨立運動」之間的聯繫,增加蘇聯中央各個擊破的可能。最近立陶宛悲劇固然因為波斯灣戰爭,而未能獲得國際上應有的重視。但國內反應的微弱才是它真正的致命傷。
另外還有四個常被一般人忽略的因素。第一,蘇聯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即六千萬人)居住在本身所屬的加盟共和國境外。他們是一股強大的安定力量。第二,沒有一個共和國能夠真正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第三,除了波羅的海三小國以外,沒有一個加盟共和國擁有一群非共產黨的本地菁英來取代原有的共黨菁英。第四,共和國之間沒有天然或具有完全協議的疆界。將來如果任何加盟共和國真的實行獨立建國,光是領土糾紛就夠瞧的。
總之,除了紅軍的坦克,還有許多維繫蘇聯帝國現狀的無形力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會崩潰的。
(蘇起為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