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永續觀點 全球永續觀點 【11/26活動報名】 8大重磅講者全面解析COP30

王作榮在考選部圓夢?

林蕙娟
user

林蕙娟

1991-01-15

瀏覽數 14,200+

王作榮在考選部圓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2月號雜誌 第056期遠見雜誌

五院中唯一位居台北市邊陲的「冷衙門」考試院向來「與世無爭」,而就在最近幾個月、這個無論地緣、功能都不顯著的政府機關中,頻頻傳出要求考試權獨立的聲音。

最受精目的例子是,考選部堅持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特考,應按考試院議決,再辦三次後就取消,並以「其他機關無權置喙」來回應行政院對考試院函文,及郝柏村在記者會中支持軍人轉任文職的態度。

甫上任四個月的考選部長王作榮,正亟欲對考試制度做大刀闊斧的改革。

古稀之齡始當官,王作榮「這種年紀,應該是老油條了,他還是那麼積極。」曾是考選部政務次長、現任考試委員的施嘉明表示佩服。

自許在報紙上長年「領導政府做決策」,王作榮曾為文批評考試制度受到政府的特權階級與既得利益者的嚴重破壞;他在六年考試委員任內,常在考試院院會大發脾氣,「對考試院淪為行政院考試局感到可悲。」那時他常主動提案改革,從不爭取主持試務,展現與多數考試委員不同的格局。

想與做一致 

王作榮從「給別人出難題」的角色,轉變到「必須自己出來解決這些難題」,為他擬講稿的考選部秘書室第一科科長李震洲,搜集、整理王作榮所有發表過的言論發現:「他對文官考試的理念幾十年來都沒有變,想與做之間相當一致。」

早在民國五十三年,王作榮正值四十壯年,那篇備受先總統蔣公讚揚的「台灣經濟發展之路」,已提出公務員任免不合理,是造成行政效率低、公務員貪污的原因之一,並且建議要「消除救濟意識」。

二十六年後,王作榮在考選部年終記者會中,以相同的堅決表示:「辦考試不是救濟事業。」對退除役軍人經特考轉任公務人員,重申了他的立場。

這位上任後使考選部聲音變大、變多的部長,在部屬心目中、對考試制度的理念,可歸納成「追求公平」與「一切依法」兩句話。

長久以來,政府遷就政治、社會現實,使部分考試制度與憲法用人原則相違背,例如經甲等特考錄用的門空降部隊」、「漂白黑官」「富爭議但有法律依據。「在現行法規與他理念不符合時,他要從法上面開始改革。」自稱與王作榮理念相近、也被報社記者稱發言很「真」的考選部特種考試司司長饒奇明,操著客家口音高聲說。

原來大約數星期到數月才不定期開一次會的考選部法規委員會,在王作榮上任後,往往每個星期就召開一、二次。五年前才修正公布的「公務人員考試法」,王作榮更親自操筆修正,再提交法規委員會形成草案。

這項「公務人員考試法」的修正草案、第一條就加上憲法第八十五條後段:「非經考試及格者,不得任用。」,其他修正重點包括:國家考試分高等、普通、初級三等級,取消甲等特考,並限制特考不得轉任的任用範圍等。

考選部一位官員形容考選部的組織氣候「向來只求業務不出錯,對改革採保守態度」,因此部內幕僚立刻察覺王作榮不同於歷屆都長的作風。

【11/26活動報名】COP30全解析論壇, 8大重磅講者,攜手解析COP關鍵趨勢,思索台灣永續之路>>

不像一般做官的 

王作榮和前任考選部長瞿韶華比較,後者是技術官僚起家(曾任行政院正、副秘書長、省政府秘書長),行事謹慎周詳,說話「不願超過目前條件」,遇要改革處,求與現有環境同步;王作榮的學者作風,則力主突破現有格局,例如對甲等特考,霍韶華任內選擇儘量少辦,王作榮則上任第一天就告訴新聞界,他要從法上面把甲等特考拔除。

幕僚稱王作榮乾脆、俐落,「不像一般做官的會說「回去再研究」之類的話,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要讓王作榮接受的意見,「必須找一堆理論根據支持,才能說服他」。 在王作榮銳意革新的同時,他在部內「只抓大政策、不計較小事」的特色,也使習慣中國官場的公務員感到不同。

他講分層負責,授權多;他只談理念,給大原則,少做業務上的指示;他很少看公文,一天頂多看一、二件,「有時一天都不看,」王作榮在桌面整齊清爽的辦公室裡侃侃而談。

有人並不看好 

在要求部內正式單位對考選業務重新翻修外,王作榮另成立了一個由十位科長、專員、編纂組成的任務編組,對所有國內外考選業務、法規做全盤檢視。

王作榮要這個十人小組丟開現行法律的包袱,也不要受限於他的理念,「如果我找你們是要你們按我的方法做,那我自己一個人幹就好啦!」王作榮曾對這十人說:「你們把各種意見呈現出來,找出足夠理論說服我,我做起來比較踏實。」

「……這是一個對傳統、權威、和落後的挑戰工作,我的作為容易使人嫉視,」、「在祥和之氣的大氣氛下,反被認為不正常。」王作榮寫下這些當公務員的心聲,已是二十六年前的事,如今似乎可再拿出來套用。

「只來一個王作榮,才沒那麼容易就改變考選部的組織氣候」、「創新就是冒險,容易造成不可預測的就會有阻力」、「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他那能這樣發言」……說這些話的考選部內、外人士,或認同王作榮的作為,或懷疑王作榮能否成功,對他的改革要落實似乎並不看好。

考選部官員透露,原由王作榮親手修改的「公務人員考試法」,「理想層面更高」,而再經部內協調才送交到考試院的草案版本,「王部長認為已被打對折了」。

這項象徵王作榮部分改革理念、尚未進入考試院院會審議的修正草案,有些考試委員已對其中幾項條文有不同的見解。在採合議制的考試院院會裡,「可能再打個二點五折,送到立法院又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幕僚憂心。

與王作榮對考試制度持不同理念的幾位考試委員表示,王作榮要建立由基層順序而上的文官體制,視所有非高普考錄用的人為「空降部隊」,「基本觀點雖好,但是閉鎖的文官制度,不適合多元、資格需求日益提高的社會。」考試委員王曾才一字一句慢慢說。「有很多事情他自以為合法,但不知當初立法的玄機是什麼。」具法學博士背景的考試委員城仲模批評。

而同是台大備受推崇的教授,政治學者胡佛則認為王作榮當考選部長以來的表現,相當具政務官的風範,「他要做的改革,都是依憲法而來,他有擔當、遠見。」

胡佛提出評鑑一個好的政務官的條件是:要有整體國家觀念,對憲法與現實需要有所瞭解,有相當的知識與氣魄,否則不能全面觀察;要有相當操守與道德,否則不能堅持立場;當政策制訂後,因國會、一般民意不贊成,或政策出了問題不能解決,政務官要負去、留之間的政治責任,「決策做得好就留,做不好就走。」

王作榮當官,力言:「能改就改,改不好下台,」大剌剌的魄力,使冷衙門今後將頻頻受熱眼觀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