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賴妍汝小時候曾是電視兒童。每天媽媽回家發現她在看電視,總是怒氣沖沖,「你今天是不是只有看電視?」為了「交代」,賴妍汝只好每天做時間規劃表,也逐漸養成段考前排讀書進度的習慣,順利進入北一女。
把時間排滿 讀書更有效率
高一,賴妍汝參加吉他社,成績也保持班排前七名。但期末收到成績單才發現,班上第13名是校排500多名,而且一屆只有1000多人,可見自己成績不如想像中好,她決心高二得收心讀書。但因為仍想將吉他練好,她答應爸媽成績不能下滑,因此每天放學團練後,就立刻衝到圖書館讀書、查單字,坐在公車上一路背回家。
咬牙撐完的高二上學期,賴妍汝拿了班排第一。退掉社團後的高二下學期,卻因放學後想著「反正時間還早」,不知不覺就上網閒逛兩、三小時。「忙的時候壓力大,效率反而提高,」觀察自己的工作節奏後發現,時間排滿,讀書才有效率。
了解自己的優勢,是賴妍汝另一個優點。
高一選類組時,她利用寒假把三個類組的科系仔細研究一遍後發現,第三類組,她只喜歡心理系與物理治療系;第二類組較偏愛資工與資管;而第一類組的多數科系,她都很有興趣。尤其是法律系,很適合自己耿直又雞婆的個性。為了不要掉到不喜歡的科系,她毅然選定第一類組,還寫了一封兩張A4紙張的信,說服期望她讀醫科的父親。
此外,第三類組每週有四天要上課到5點多,一類組只有兩天。「我無法聽老師講就立刻吸收,一定要預習,」賴妍汝認為,有彈性的時間安排,更適合習慣自己抓重點的她,因此決定選第一類組。
選定何種入學方式,則需要更深層分析。賴妍汝考基測時發現,自己遇到大考容易焦慮,考完第一次後,完全無法靜下心來準備第二次考試;加上自己的強項在英文與數學,綜合種種原因,她要求自己一定要在個人申請時上榜,絕不要拖到指考。
接著就得決定科系。除了台大法律系是必選,另外兩個科系該選什麼呢?由於性向測驗顯示自己適合經商,賴妍汝決定再加兩個商學院科系。
她記得高中老師說,很少有社會新鮮人能在畢業後幾年就當上主管,因此大學最好還是學習一門專業,研究所再讀管理,比較不容易被取代。賴妍汝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又加上會計與財金兩個系。
準備個人資料時,大學都會要求繳交歷年成績單,但高中成績單是黑白色又密密麻麻,無法凸顯個人特色。賴妍汝就把表現最突出的英文與數學成績圖表化,又做了一張彩色成績單附上。
自傳則分成家庭背景、求學歷程、人格特質與能力、申請動機、讀書計畫等五大項。至於讀書計畫,她則依照「學測後到開學前」「大學」「畢業後」等不同階段,做了短、中、長程的計畫。
傳授滿級分心法 嘉惠學弟妹
考前,賴妍汝準備了很多時事題,不料一題都沒考。出乎意料的是,一進考場,才發現是六個教授對兩個學生的集體面試。因為抽籤順序,每一題都由賴妍汝先答;後答的那一位考生因來自辯論社,口才便給,讓她更緊張了。「不要管別人,」她不斷默默提醒自己專注,才順利通過考試。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面試題,是「高中公民課本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章」。賴妍汝回答說,課本有一章曾提到,產品包裝若寫「圖片僅供參考」即是違反消保法,也激發她對學法律能保護自己並幫助別人的嚮往。
放榜後,成為「三冠王」的賴妍汝又面臨一連串抉擇。她和母親討論後,認為自己並不想當會計師,便決定先刪去會計系。
接著,她找法律系學姐商量。學姐表示,很多人都以為法律系很會為自己爭取權利,但她發現系上同學既善良又會互相幫忙。學姐的經驗打動了賴妍汝,她決定成為法律系新鮮人。
四年來,因為持續當家教、教安親班,她發現要改變社會,教育比法律的力量更大,因此又修了教育學程。她會繼續把滿級分自我管理心法,教給更多國高中生,希望學生都能進入理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