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師大美術系畢業後赴美國麻州大學得到藝術碩士,也在紐約從事設計工作。回國後,她既不教書,也不演講,卻走向另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這條路,她始終如一,堅持至今。
她在書法上的創新,一方面是基於她自幼習書法的天分,後來學藝術的底蘊;另一方面更是她勇於突破框架的性格。她不宥於傳統書法的框框格格、方方正正,她用藝術創作的心,去寫她的字,自成一格。難怪臺靜農先生要讚許她的字「運筆如椽,力破整齊,水墨飛白,相映成趣,書邪畫邪,渾然莫辨。正是她能於書法外的藝術運用。」
她的大突破開始於:在大空間寫大字。一路以來,從台南藝術大學廳堂上3.58公尺╳4.85公尺的字「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到國家戲劇院,到台鐵車站,到展出全長57公尺長幅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滔盡英雄淚……。」
要寫大字,並不簡單。我看過她住家中一整片的創作室,她告訴我,是穿著最舒服的衣褲,頸上掛著一條毛巾,拿起像掃把那麼巨大的畫筆,一氣呵成,大汗淋漓。她丟過不滿意的字絕對不少於流過的汗水。
有一次我問她幹嘛這麼辛苦?她回說:「我年紀大了,沒幾年可以寫大字!」
與建築師、設計師「玩書法」
最近幾年,她的突破在:跨界創意。她找到八個建築師玩空間與書法,後來輯成《自在字在》一書;又和設計師陳瑞憲截取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意象,設計一個大墨池,讓大人小孩一起寫書法。
她慫恿姚仁祿策畫,用百張棄作與阿信展演「無聲的樂章」和「有聲的書法」。
董陽孜急於做很多事,而且從不重覆做同樣的事。有一回,她約我去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看表演《騷》,那是年輕舞者結合了她的書法和爵士樂,用身體來表現書法線條之美。我看了嘆為觀止。
當然近年來她持續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三維空間的書法雕塑作品「誠」字之旅。她選擇「誠」字,是對自己的誠實,期盼社會誠信,人性誠懇,領導者誠拙。
起心動念在2008年,社會動盪不安的一年;決定以「誠」為主題,跨越平面文字,跨出傳統展場。從找奇木,到找展處,前後四年,點點滴滴無不親力而為。她沒有辦公室,沒有助理,更沒有經紀人;就在家裡寫書法,在廚房裡打電話連絡安排,因此常常說自己是「家庭主婦」。
用奇木塑成的「誠」字,如今已在台灣旅行了十站,我有幸參加其中幾站。一次台中回台北的高鐵上,我告訴董陽孜:「你一定要出書,把這一切紀錄下來!」
本月出版的《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一書,既是推廣「誠」的概念,也是用文字記錄一位創作者誠於書法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