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德轉戰商場後又回頭掌管北醫;萬芳醫院在他的管理下,開幕21個月後就轉虧為盈,18年來成功打造「一校三院」的佳績。
李祖德兩度進出醫界,兩度從商,求變的特質顯露無疑。2014年3月出版《無我無框:李祖德的人生品牌學》一書,詳述他敢做、敢闖、敢捨、敢得的精采人生。台大校長楊泮池稱他是「從醫學專才到成為整合領域的通才」,對年輕人是很好的啟發。
李祖德在遠見高峰會上,以「變是好的開始」為題發表演講,他從產業、教育和家庭三方面,分析台灣必須轉變的必要性。雖然近期來台訪問的哈佛大學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對台灣的未來仍很樂觀,但李祖德直言,台灣必須振作,只有「變」才可能因應未來局勢。以下為演講內容:
今日的世界,瞬息萬變,從政治、財經到社會、民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問題,必須小心因應。但如何因應,什麼才是對的競爭策略?我的答案是,必須要不停的「變」。「變」是雙面刃,可能好,也可能壞,更重要的是,如何變得更好。
蛻變、順變、變革 帶動前進
在這個「震撼非新」的時代,我們的挑戰完全不同於以往,可能是來自影音、通訊、數據、物流和金流一起競爭的「新常態時代」。最後極可能是,贏者全拿,因此未來幾年若有國際知名公司消失不見,大家不用太驚訝。
個人要「蛻變」,捉住機會成就「順變」,和對體制改革的「變革」,是「變的三部曲」。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曾說:「變則存,不變則亡!」變,是任何人一生都須面對的課題。
首先,我們要主動「蛻變」。台灣要變,政府就要跳脫政黨思惟,官員要更重視榮譽,民代要把良心放大,商業則要放膽嘗試。台灣人的膽識太小,因而喪失許多機會,父母要學習勇於放手,讓兒女一搏;青年要放眼國際,走出台灣與全世界競爭。
產業方面的問題是,太重視成本,忽視創造價值;一味降低成本,很容易忽視制定產品規格的重要性。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為例,他只負責訂定產品規格,後端的設計與生產完全授權,台灣產業在這方面稍嫌落後。
教育方面,台灣太看重文憑,忽略技能,導致產業無人、學成無業。家庭方面,年輕人又太重視媽寶文化,疏忽狼性文化;社會方面,又太重視個人權益,忽視社會責任。
企業要做好 還要拚速度
台灣要怎麼樣才會變得更好?雖然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對台灣的未來仍持樂觀態度,但我直言,台灣如果再不振作,會好,是沒有道理的。現代社會的商業模式調整很快,以往要做好,才能做大,但現在還要拚速度。
台灣一定要改變鎖國態度,面對全球競爭,政府要堅持對的政策,大家要有決心,改變才會贏,明知該變而不變是種「自殘」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想到改變社會,卻沒有人思考,也應改變自己的心態。提到改變,很多人都曾提出不少建議,事實上我們應先聚焦、思考甚麼才是對的事,從一個共同的圈圈中找到共同點。先從小處做起,慢慢做大,目標清楚後下定決心,朝著大方向前進。
要做對的事情,有四件事需先完成,就是戰略高度、正向態度、容忍挫折和堅持到底。期間可能發生挫折,但不經挫折就成功的,是少數。我們一定要堅持做到最後一分鐘,留在舒適圈,只會變成活化石。變革最珍貴的是領導力和執行力,領導人知道變革的重要,但不執行也沒用。
領導大略不能言,如大陸領導人毛澤東總是把戰略放在心裡,蔣介石則是顯露於外,同時領導人不要要求掌聲,也不要要求別人有感,變革以身作則,先律己後服人,求同存異。從改變政治架構、鎖國心態,到面對全球競爭,對的政策堅持下去,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變革一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