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特別熱,史上首見的「零八颱」(整個8月沒有颱風),導致儘管已過了中秋,天氣還是有夠熱,到了9月,氣溫還是接連飆破36度,家家戶戶幾乎都得開冷氣,才能稍微跟張牙舞爪的秋老虎對抗。9月15日,台電宣布尖峰時刻的備轉容量率,一度降至3.44%的近三年來最低點,電力安全警示燈號亮起紅燈,繼續下去恐怕得祭出限電措施。吃緊的電力供應,讓最近風波不斷的綠色電價,更受矚目。
台灣試行 成東亞國家第一
醞釀多年,台灣終於跟上綠電風潮,可惜上路後沒想像順利。2011年底總統大選前夕,「瘋綠電聯盟」等民間單位,分別向兩黨總統候選人進言,要求政府提供再生能源發電的綠色電力,讓民眾購買環境友善能源。去年,政府開始釋放試辦綠電的消息,到今年7月,能源局發表「自願性綠色電價制度試辦計畫」,讓台灣成為東亞最早實施綠電的國家。
據估算,每用一度綠電可減少0.522公斤排碳量,每天用一度累積一年,等於19棵樹吸納的溫室氣體。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全世界已有澳洲、美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瑞士、英國,陸續實施綠電制度。去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17億度電,但大多來自水力,由太陽光電及風力發的電只有19.6億度電(台電+民間)。政府補貼約5億度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耗掉10.6億元,換算每度補貼成本約2.12元。
為鼓勵申請,綠電試辦初期,每度只需多收1.06元(五折),民眾就可買到綠電。試辦第一期的2014下半年(7~12月),台電共開放認購3.1億度綠電。一開始以為,來買綠電的應是有外銷需求、主打環保形象的企業,或大聲疾呼要求綠電的環保團體與個人。然而上路快三個月,真實情況卻是個人戶占比超過3/4,截至9月18日,總認購量364萬度,也才勉強突破認購額度的1%。
四成認購者 象徵性買一單位
天字第一號的認購者,是曾任職環境資訊協會、現為生態講師的黃其君,第二位則是能源局局長王運銘。檢視企業認購名單,以去年陷入汙染疑雲的「日月光」,一口氣買310萬度最多,發展風力發電的「上緯企業」以20萬度居次,光這兩家就占掉九成現有認購量。有趣的是,逾四成認購者都只象徵性申請一個單位(100度)。一位能源局承辦人員苦笑,「這批人可能覺得多少買一點,才不會被嗆不支持綠電。」
對於綠電叫好不叫座的狀況,一位專家直陳,德國人願意為環保願景多付電價,以全民力量發展綠能,讓政府推動政策擁有強大民意撐腰,「但台灣說的人多,願意多付一塊錢電費,卻很少人做得到,」他感嘆。
台電被動宣傳、服務不力
除了說的人多、動手做的人少,目前綠電推動不順的關鍵,在於制度仍有許多毛病和爭議。先是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7月初投書媒體,質疑綠電純度不足,台電發電成本不透明。此後,持正反意見的各方專家,便透過輿論不斷交火。不支持的人笑認購者當了冤大頭,支持的人則指責批評者是假環保,光會罵,卻不願意用行動挺綠能。
一位認購戶感嘆,綠電好不容易試行,「卻有一批人等著政府出糗,認購狀況這麼差,很可能三年試辦完就停了,」到時候,台灣的能源問題還是原地踏步。不過,《遠見》拜訪許多認購者與反對人士卻發現,擔任關鍵推動角色的台電公司,態度似乎大有問題。不少人抱怨,台電服務人員對綠電業務不熟悉,事前宣傳跟現場服務都不完備,「他們好像沒準備好一個說帖,要鼓勵民眾多認購,」一位個人申請者感嘆。
對此,4月底剛從分區營業處調回總公司的台電業務處行銷組組長楊建國解釋,台電是受能源局委託代辦,受理民眾申請綠電,「我們是站在配合跟促成的角色,」他緩緩地說:「目前還沒收到任何關於綠電的客訴反應,」即便有員工勸用戶別裝綠電,「應該只是善意的提醒跟告知而已,」怕民眾誤以為綠電每度只賣1.06元,其實是每度電得多付1.06元。
問到推廣不力的質疑,楊建國說明,台電總公司已把能源局設計的綠電宣傳海報,分發給各營業處張貼,「要怎麼推廣跟促銷,能源局會主導,台電只是配合代辦,」他再次說明。
對於外界的抨擊聲浪,楊建國本人好像不甚了解,「為什麼有人要罵綠電?」他反問。但如此被動的配合動作,感覺台電只是整天坐在服務處等人上門,既不反對也不支持。當全國唯一的電力公司態度如此消極,怎能期待綠電獲得廣泛支持?
能源局局長王運銘坦承,目前並未對綠電編列特別預算。但他認為上路近三月突破1%的認購額度,其實跟澳洲水準相去不遠。澳洲自1997年開始推綠電,2008年調查已獲過半民眾認同,但2012年售出的16.1億度綠電,僅占當年度綠能發電不到5.5%,等於每季賣出約1.3%。
搶救綠電 配套措施要加強
他說明,台灣電價長年偏低,多花一塊錢買綠電,難免給人漲幅過多的感覺。如澳洲每度電價8.49~8.75元,綠電附加費從0.84~1.79元,綠電負擔頂多兩成。但台灣一般電價2.8元,綠電附加費1.06元,等於一口氣漲價超過1/3。
的確,要從心理認同到採取購買行動,中間有不小落差。此刻,台灣平均每戶每月用電量約330度,倘若每個人都支持綠電,等於每戶每月得多付350元電費。這額外支出是否大家願意付?然而,這就是被奉為綠能標竿的德國,舉國上下在做的事。儘管出師不利,但綠電還有兩年九個月試辦期,相關單位應對症下藥,勿讓綠電胎死腹中。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
台電壟斷市場,違背能源民主精神
自從投書媒體批判綠電制度,徐光蓉的言論引起正反人士激辯,她為什麼不認同現在的綠電?綠電的真正意義是「能源民主」,讓人自行選擇想要的電力,透過消費者的力量,促使傳統電廠改變。包括水力、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發的電,都可以有不同價位跟服務。
但目前這套綠電是「掛羊頭賣狗肉」,台灣現在只有一家台電壟斷市場,民眾沒有別的選擇,也不知道買的是不是真的綠電。政府要鼓勵綠電還有很多方法,如提高收購價,就會吸引很多廠商投入,多發綠電,或強制耗能大戶採購綠電,犯不著叫小老百姓掏錢養綠電。
而且,從整個能源政策來看,綠電只是一個小制度。真正該討論的是國家能源的大前提與大原則,像是能源的安全、自主性、經濟性、或穩定供應,到底台灣要的是哪一個?這些優先次序應該先討論清楚、找出共識,否則,往後還是會在執行層面的小細節,遇到很多麻煩。不過,最近政府願意談電力市場自由化,啟動廠網分離的改革,就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