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1年塑化劑事件以來,台灣食安連環爆,毒澱粉、混充米、香精麵包、大統假油、再到今年的餿水油,讓美食王國招牌一再受考驗。
許多人認為,這是罰則太輕、管理不當所致。
9月12日,行政院長江宜樺為餿水油鞠躬道歉,五天後祭出八大食安措施。他表示,「食安法」已進行五次修法,黑心業者最高可判無期徒刑,罰金最高達2億元,要讓他們無法生存。
無照業者不受登錄管理
此次事件,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法重罰21家不法、隱匿案情的業者,共1億2914萬元,其中,強冠罰5000萬元、郭烈成4800萬元,高額罰金受到矚目。「黑心廠商從來沒這麼重罰過!」食藥署署長葉明功在「食品安全守護聯盟」大會上表示。
然而,修改後的「食安法」和行政院八大措施,能否杜絕下一個食安風暴呢?
「十分困難!」一位食品業重量級人士表示。
「想做就做、想賣就賣是台灣食安問題的根源,」他分析,講白了,在台灣,阿狗阿貓都可以從事食品業,只要一個攤車,不需執照,就可以製造、販賣。
菜市場、街頭巷尾處處可見攤販,他們沒有接受現代的專業訓練,憑著「古早味」「阿媽味」「祖傳祕方」招攬生意,沒有記錄食材與製作過程,更遑論安全衛生!
對此,泰山企業董事長詹岳霖說出重話,他拆解「食」字,由「人」「良」兩字組成,代表食品業者的基本條件就是良心,不了解安全衛生的業者就應該退出食品市場。
其實,自從2011年塑化劑事件之後,食藥署就要求業者自主管理、追溯食材源頭,但成效有限。直到餿水油爆發後,才強制食品添加劑等五大類、基因改造食品等八大類業者,上網登錄上一層的原料來源、生產製程和下一層的銷售流向。
不過,各界仍質疑,被政府強制登錄的是有照業者,無照地下業者有多少、在那裡、如何管理,也引人憂慮。
據統計,全台從事餐飲、食品的業者約30萬家,有照的食品工廠只有4000家,食藥署計畫在兩年半內輔導這4000家合乎GHP(優良衛生規範)規定,但是,眾多無照業者的安全衛生,如果若仍舊沒有列管,食安也只是做半套而已。
同樣問題不只在登錄平台,也發生在食品雲。
行政院即將運用大數據,推動食品雲,規定業者使用電子發票,讓上、下游銷售流程、原料流向透明,完全揭露供應鏈、進出貨,2014年底,會先納入10萬家食品業和供應商。
然而,全台只有2萬家使用電子發票,無照的業者更用不到發票,食品雲未必能夠完全地發揮功能。
台大園藝系教授許輔就認為,強制業者申報的登錄平台與食品雲有利食藥署快速查緝,但對食安防範仍嫌不足。
網購食品需設檢驗平台
一位食品業者建議,政府應該設立落日條款,輔導全體食品業者安全衛生,成為合法業者,否則,就要強制退出食品業。
他以新加坡、日本為例,攤販、餐廳都要有執照,即使是便當業者,也需要通過安全衛生,才能夠營業。
食品業要追蹤追溯,賣場也應該為銷售的產品把關。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韓柏檉教導量販店業者上「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課,就發現來聽課的賣場人員,層級不如預期。他說,如果賣場主管沒有建立觀念,就不會追查業者的原料。
近年興起的網購食品,也有同樣問題。儘管網路平台會查驗食品業者的營業執照和資本額,卻沒有到工廠實際查看製程,也不了解食品的來源,甚至連食品都沒看過,就直接刊登上網,成為食安死角,據說,有2/3食品是直接由業者送到消費者。
2010年,阿舍乾麵就曾因醬包出問題遭勒令停業。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工作人員邱盟媚表示,消費者可以從外觀辨識網購食品是否變質腐敗、有異物、過期後重新包裝,可是,工廠衛生、原料來源、防腐劑是否過量,就無法得知。
尤其高人氣的網路食品,熱銷超過負荷,業者忙於趕工下,容易忽略製程,影響安全,偏偏衛生局稽查人力有限,無法應付眾多賣家,難以維護安全衛生。
更何況查廠、溯源涉及專業,一般通路與網購平台根本做不到。因此橫向整合食品業的台灣食品產業策進會將在10月推行「食品業者自主管理服務平台」,由50多名具有國際證照的稽查人員執行查廠。
900項原料上線 資源共享
食策會執行長陳健人已號召統一、佳格等上百家食品、五大通路業者,2015年將有上千家加入,以群聚力量,共同追查上游供應商原料。
陳健人說,食品業者通常有共同的上游廠商,例如,強冠餿水油就供應眾多業者,他相信只要下游廠商聯合溯源,應該三年內可以查完國內所有供應商,下一步就可以追查進口原料。
這些追溯源頭的成果,也將由業界共享,各公司的採購人員只要上網查看,就不會買到地雷貨,食策會也要公布拒絕稽查的供應商。
無獨有偶,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目前已和甲骨文(Oracle)合作,建立源頭管理資訊服務,設計原料規格書,並獲政府補助。
2014年底,將會有900項原料規格資料上線,讓食品業者共同使用。
負責策劃的泰山董事長詹岳霖說,原料規格書如同身分證,將記錄原料的一切特性,可降低業者買到問題原料的機率,讓食安大躍進。
看到民間團體願意投身食安研究,期盼政府也能發揮公權力,讓人民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