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在雲林田園間,一群年輕人戴著斗笠、捲起褲管,動作生疏地鋤草、種地瓜。當時,有人喊著:「你不去鋤草,蟲不會飛出來,有沒有想過,這就跟自己探索世界一樣。」
下個場景是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一群年輕人一開始顯得心不在焉。之後,在帶領下,開始思考文物的產生過程,分析著當代人民的生活和產業環境,慢慢投入熱情。
以上這些行程都是「博雅青年講堂」的課程之一,強調的都是從生活裡發現大智慧。創立於2012年的講堂,是由各界人士自發組成的培訓團體,每年招收20名大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博雅教育培訓計畫。
免費但要面試 上百人搶報名
全程免費,不過報名時要繳交資料,還得經由面試才能成為學員,每屆都吸引上百名大學生搶著報名。
今年29歲的創辦人楊荏傑是最大推手,畢業於台大政治系和哲學系,目前就讀台科大企業管理所,同時也擔任家倍安社會企業的執行長。
長期投身社會運動的他認為,教育成了所有問題的根本解,「不如一開始,就先阻止事情發生吧!」於是他找了Evernote台灣區負責人袁至中、HTC資深副理葉佰蒼等人,決定從改造大學生開始,並選擇博雅教育作為工具,「想做博雅,就是要拯救世界,」他不諱言。
何謂博雅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當時教育分為「七藝」,包含文法、邏輯、修辭、數學、地理、音樂、天文等七項技能,這是人類理解世界和自我認識的方法,一種培養生活人才的教育。
楊荏傑說,相較於通識教育追求的是知識的一致性,博雅教育則是著重在品格涵養的一致性,包含獨立思考、國際視野和人文關懷等能力。
參考東海大學的博雅書院做法,博雅青年講堂的課程分為東西文化、國際視野、人文思考和自我覺察四大領域,作法有戶外生活體驗、論壇、討論課程和企業參訪等,不僅課前課後都有作業,寒暑假期間,還要求學員到企業實習。
兩年來,已累積30多名各領域講師,有前鴻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以及LINE台灣副總經理陶韻智等人。
在博雅課程中,自我覺察是最重要的一環,每個學員都有機會向大家做自我介紹,分享時間長達半小時。「對許多人來說,連續講半小時超級難!」楊荏傑說,光是想著要如何整理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大學問。
特別的是,還設立mentor(引導師)制度,像心靈導師般,聆聽學生的想法,並引導學員思考,幫助學員建立價值觀。
第二屆學員鍾凱恩,即在短短一年裡,重新建立面對人生的態度。當時就讀政大國貿系的他,總是汲汲營營參加各式活動,追求「完美履歷表」,每天都壟罩在不安情緒中。
之後,與引導師不斷交流下,他發現自己總是以功利角度看事情,因此感到不滿足。現在,他學會停下腳步,心境的轉換,讓他的生活更有踏實感,「博雅教育教我如何做出選擇。」
從團隊合作發現無限可能
曾經是學員、目前擔任講堂引導人的許淑媚則說,參加博雅青年講堂,幾乎改變她的人生。就讀台大政治系時,時常沉迷網路,對未來毫無方向。「自己只會念書,但去掉這塊,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當時的她很焦慮。
經過訓練,她慢慢嘗試參與各種活動,懂得團隊合作,也從中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在這裡,我們每個人,都變得更像自己了,」她開心地說。
難道博雅課程無法在校園裡實施嗎?楊荏傑說,台灣教育以精英主義和重商主義為主,無法真正因材施教。共同創辦人葉佰蒼也認為,唯有生活化和體驗式的教育,才能提供每個學員需要的學習內容。
如同交大傳播系的林芃蕙所理解:「學校教育教我們讀書,但博雅教育教我們讀人。」沒有良好的品格,再好的學歷、再多的知識累積,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