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大餅總額每年提高,但各科醫師又覺得給付太少。那是因為不必要的檢查、藥品與醫療行為太多了,造成極大浪費。應該推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概念,在照顧重大傷病與罕見疾病外,應提高可負擔者的自負差額,自然就會減少浪費。
從核刪申覆未過 進行源頭控管
健保還有一個困境是「會叫的孩子有糖吃」,錢就那麼多,怎麼分,應該好好討論,不是會吵的就給多一點。改善之道是增加部分負擔,讓使用者付費。全民檢視自己家中,一定有很多沒有吃完的藥品,部分民眾喜歡到處看醫師,但拿了藥根本吃不完,都是浪費。若提高部分負擔,民眾自然會減少逛醫院,藥費需要部分自付時,民眾也會思考是否需要。
檢查也是如此,醫師擔心日後醫療糾紛會安排不必要的檢查,卻增加健保負擔。例如醫師喜歡做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但如果病人要從口袋裡掏錢自付10%、約3000元,就會要求醫師解說清楚,若是必要檢查才接受。
醫師端則從核刪申覆未過進行源頭控管。病人在做檢查前,醫師應善盡說明義務,若醫師認為要做,但健保署審查委員認為不用而核刪,院方與醫師須共同負擔,這會讓醫師認真填寫申覆,下次再開檢查單時,自然更小心。以台南醫院為例,遭健保核刪,醫院負擔八成,醫師負擔二成,目的是讓醫師更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