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永遠的上海

林蕙娟
user

林蕙娟

1990-11-15

瀏覽數 10,300+

永遠的上海
 

本文出自 1990 / 12月號雜誌 公共工程動起來!

尹雪豔總也不老?

也許「永遠的尹雪豔」只能在白先勇的小說裡「周身透著上海大千世界榮華的麝香」,如果生活在今日的上海,恐怕也要落得遲暮、滄桑。

百年前列強是替上海捧場的五陵年少,各國租界、十里洋場,使上海成為「東方巴黎」,領導中國風騷;上海「解放」四十年來,光鮮的外表卻逐漸鬆弛起皺。

絕代佳人搖身一變為肩負起全中國大陸重擔的「長子」,每年上海上繳的稅收約占全大陸的六分之一,「李鵬口袋裡的零用錢都要靠上海給。」上海居民戲稱。而所謂「海派」氣氛,已不復在住宅狹小稠密、交通擁擠混亂、電訊阻塞的上海尋得。

輕易實驗不得

十年前,上海解放日報一篇刺痛「中央」要害的文章就已指出,上海生產和生活的矛盾尖銳的根本原因「在于左傾思想對經濟領域的長期干擾和破壞」。

上海國營企業的數量達萬餘,名列大陸之冠,更是計畫經濟模式的典範。上海的重要地位使它在「中央」眼中「不能出錯」。自中共推行市場經濟改革,「沿海四個特區是帶有點實驗性質,」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鄭勵志點出:「上海卻實驗不得。」

上海人眼巴巴地看著沿海特區日益開放繁榮,自己卻失了當年「東方巴黎」的風采,連國內的廣東也比不上,酸溜溜的說:「廣東是小兒子嘛,可以比較不聽話,不給錢。」

就在今年初,中共中央給了上海一塊糖--上海浦東是全國的浦東。

展望九0年代的上海,中共在黃浦江以東三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押寶,要上海重新出發。以開發浦東來振興上海在太平洋西岸經濟、貿易、金融的領導地位,還要牽動江浙地區及長江兩岸的經濟發展。

「浦東正在打基礎,浦西把已有的再加強。」市井小民都有這種體認。

有別於浦西百年來集中發展、景觀局促的上海市區,浦東雖不致全無工業基礎,但主要仍是村舍和農田。從浦西外灘到浦東,「你過了江就可以聞到澆糞肥的味道,」一位上海記者邊說邊將手舉到鼻前煽。

特中有特,不特而特

同是上海人,歷來浦西人總帶著點兒優越:「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如今浦東的一無所有,被「極具發展潛力」所代換。

浦東的開發政策在今年九月公布,比沿海特區更優惠的條件使外來投資者眼光一亮:「浦西已有的三個開發區--虹橋、閔行、槽河涇,也可與浦東同享優惠。

一些浦西開發區中的樂觀者估計,目前尚在藍圖中的浦東可吸引外資先到浦西辦廠,「等到浦東具規模後再到那裡去。」

今年六、七月間,上海市長朱鎔基到香港、新加坡及美國紐約、華盛頓等地促銷浦東「新區」,它「特中有特,不特而特」的特色,尋常百姓已能琅琅上口。

朱鎔基稱浦東「不是經濟特區,但有特區的特點,有些政策比特區還要特殊」。例如設立自由貿易區、引進外資銀行、發展房地產市場及以股權式方法來吸引外資等。

自五月初浦東開發辦公室成立以來,約有兩千多批外商前來洽談,其中台商高層半數以上。浦東開發辦公室的負責人沙麟神采奕奕地形容:「這兒「刮台風」。」

開發浦東約需資金五百億人民幣,中共中央以五年六十五億人民幣經援上海,市長朱鎔基曾坦承:「當然中央也有它的財政困難,給我們很大的財政支持是不可能的。」浦東的遠景有賴外資投入,「開放外商銀行、證券市場,資金就跟著來,」這是上海官方和外國企業界人士的共識,目前已有約五十家外商銀行提出申請。

相對於浦東的草創,浦西的虹橋、閔行開發區已開發五年,漕河涇開發區也有兩年,期許「以浦東帶動浦西改造,以浦西支援浦東建設」的上海人,看好三個已有的開發區能與浦東新區相輔相成。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仍須進一步開放

介於上海市中心與虹橋國際機場之間的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上海對外貿易及旅遊業的中心。

各國駐上海的領事館、辦公大樓、旅館在此櫛比林立。走在橫貫虹橋開發區四十公尺寬的延安西路,面對座座嶄新矗立的華廈,「如果不看這些衣著樸素、騎腳踏車的當地人,會以為置身東京、紐約。」外來客驚異上海竟有這等風貌。

零點六五平方公里的虹橋開發區是沿海十四個開發區中面積最小、卻吸收外資總額最多的一個。區內十四幢大樓,除兩個國營項目外,都以與外資合資、合作或外商獨資的「三資」方式經營,總投資額已超過六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占三億八千萬美元。

數年前上海旅遊業尚未起步,外商、旅客到上海總有找不到旅館的窘困,而今大興土木的發展,卻帶來旅館供過於求的窘境。尤其去年「六四」之後,「賓館住屋率降到百分之三十以下的歷年來最低點,」一位上海報社記者睜大眼做了個恢諧的表情:「什麼門可羅雀?槍一開連雀都飛了。」

一年之後,上海旅遊業景氣回升,「最近住房率是百分之六十,」上海最大的專業旅遊企業集團--華亭聯營公司業務處副處長陳永平指出:「但要達到百分之七十才具規模。」坐在虹橋賓館的會客室裡,陳永平展望:「上海在制度和觀念上要進一步開放,對國際的吸引力才可能增加。」

目前在虹橋開發區興建的上海世界貿易中心,預定兩年後落成,提供常年開放的外貿展銷場所。

離市區最遠的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曾是一片農田,如今這片面積二點一三平方公里、以工業加工為主的開發區已幾近飽和。到九月底止,閔行引進六十五項外商投資企業,吸納外資一億六千四百萬美元,今年上半年的工業產值超過沿海十四個開發區總產值的四分之一。

面積五平方公里的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中國大陸第一個高科技為主的開發區,「就好比你們的新竹科學園區,」台胞投資諮詢中心的一位經理比喻,研發的包括微電子、現代通訊技術、電子光學、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術、電子儀表等。

今年三月,香港齊來貿易有限公司決定投資八千萬美元,在漕河涇開發區興建台商工業城,預計明年元旦動工,五年內竣工。

浦東新區與浦西的三個開發區要以格外優惠的政策,餵外商服下定心丸;五十所大學、九百多個研究所、四十七萬科技人才,及上百萬的技術人員,更是上海潛能的具體呈現。

然而對在上海重新出發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外資來說,上海的官僚作業、中共的政經政策、甚至東歐的民主化,都考驗著上海。

「上海幾十年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政府一個命令可以直達企業,」市長朱鎔基普公開坦承上海的官僚作風,使外商不堪忍受,「兩年前我還沒當市長時,搞一項合資企業,要蓋上一百五十六個圖章。」

在浦東開發辦公室規畫建設處工作的張鳴也道出,上海不比廣州、海南,它的市場經濟比較欠缺,「當然這是一個起步,很多觀念還沒趕上。」

朱鎔基誓言要在五年任期內,把圖章減少到只蓋一個,幾名外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說:「是嗎?恐怕不容易。」

中外都有疑慮

今年十月中旬,上海首度召開國際金融研討會,與會的國際企業界人士直指,中共政局是否穩定、經改的步伐是否穩健,絕對影響外商投資上海的意願。

去年「六四」事件之後,全錄、嬌生、菲利浦等國際性大企業都暫停在上海的投資案,一些重大工程和計畫也被擱置。

東歐國家的民主改革、德國的統一,為歐美企業提供了新的投資陣地,外商極可能拋下大陸舊愛迎向東歐新歡。

「中國大陸的經濟是比以前開放,尤其亞運後給外人好印象,但能否貫徹還有問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報人幽幽然說:「鄧小平說,思想要解放一點,步子要大一點,」老報人用暗啞的嗓子說出他的疑慮:「他強調的是「一點」。」

歷經滄桑的上海是否能回春?上海人將「機會與挑戰並存」掛在嘴邊,而外商說:「我們雖然不會放棄機會,但是還要再觀察一陣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