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羽毛筆到電腦站-美國報業三百年

姜敬寬
user

姜敬寬

1990-10-15

瀏覽數 15,500+

從羽毛筆到電腦站-美國報業三百年
 

本文出自 1990 / 11月號雜誌 王永慶縱橫金三角

一六九0年九月二十五日是美國新聞界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新大陸--也可能是全世界--的第一張新聞報紙就在那一天出現:那就是大多數新聞歷史家所公認的在波士頓由哈利斯(Benjamin Harris)所創辦的「國內和國外的公眾事件」(Public Occurrences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每期三張,一張十六開,僅發行一期即被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關閉。

哈利斯絕對不會想到他的那份刊物,三百年之後,竟在美國發展成為最有影響力和非常有利可圖的行業之一。

根據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系巴布可(William A. Babcock)教授的統計,報紙這個行業,現在美國每年有三百二十億美元的廣告收入,超過全國電視廣告收入總和五十億美元之多;每日的報紙發行量約六千二百萬份;雇用四十七萬七千多職員;每年用紙量約九百一十萬噸;在全國一千六百二十六家日報中,平均可得百分之二十利潤,而在一百家最大的報紙裡,僅有二十一家的發行量減少,其他都在增加中。

歷經滄桑三百年

從這些統計數字看,美國的報業應該是欣欣向榮的,其實不然。巴布可教授也承認:「報業(指美國)自羽毛筆到電腦站的三百年旅程,確實是歷經滄桑的,而日報的生存,再沒有比在這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年中,遭受到更不可預測的命運。」

事實上,美國報紙的數目,在二十世紀初年,早已達到兩千六百家的高峰,以後即逐漸減少,直到現在的一千六百二十六家,幾乎又少了一半。

單以紐約市為例,筆者還記得三十年前(即一九六0年)剛來美國時,紐約市發行的英文日報約有十家之多,其中除「紐約時報」、「紐約論壇報」(New York Tribune)、「華爾街日報」、「紐約日報」等發行量較大報紙之外,還有「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紐約電訊報」(New York Telegraph)、「長島新聞報」(Long Island Press)、「紐約郵報」(N.Y. Post)和「紐約前鋒報」(New York Herald)等。

後來受到經濟和工會罷工的壓力,加上電視和雜誌的競爭,停刊的停刊、合併的合併,到現在只有四家--「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日報」和「紐約郵報」。而其中「紐約日報」和「紐約郵報」,都還在生存的邊緣上掙扎,最近如果不是員工同意普遍減薪,以及部分職員自動提前退休,這兩家小型日報早於八月間便被老闆關閉了!

美國許多的其他城市,也都大致有相同的經驗,如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幾乎都變成了只有兩家報紙的城市,其他人口較少的都市,更是連兩家報紙都不能維持,成為獨占報紙市場的形勢。

造成這種日報不景氣的原因很複雜,簡單地可以歸納出以下兩種最重要的因素:

第一,廣播和電視等媒體的發達,逐漸改變了人們閱讀報紙的習慣。譬如根據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美國成人週日閱讀日報的人數,雖然自一九六七年的九千三百一十萬人增加到一億一千三百萬人,但其正每天讀報的人卻自七五%下降到五0%,即在美國的成人中,現在僅有一半是報紙的讀者,其他一半根本已與日報斷絕關係。由此可見廣播和電視的吸引力之大;對於少年或青年人。其吸引力更可以推想而知。

「今日美國」異軍突起

第二,專門性的定期刊物興起,適應分工精細的社會需要,對時間有限的讀者而言,便較一般性的報紙更有經濟實惠的價值。這些刊物,雖不能完全取報紙而代之,至少在發行和廣告方面,已造成競爭的威脅。譬如「時代」出版公司(Time Inc.),五年以前曾企圖將出版雜誌的事業,擴展至報業,在華盛頓購買「華盛頓星報」(Washington Star),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結果還是完全失敗,關門大吉,至今不敢再作發展報紙的打算。

美國現有不少以報業起家的集團,如著名的赫斯特(Hearst),甘奈特(Gannett),紐豪斯(Newhouse)……等,也都在近年內向專門性的定期刊物發展,而其所屬的報紙,正在減縮中。很明顯地,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為了適應以上所舉的兩種新情勢,美國報紙近年來在編輯和印刷兩方面有很大的改變。

形式上,最顯著的例子便是曾在創刊時被人譏笑為「新聞界快餐」

(Journalistic Fast Food)的「今日美國」(USA Today),它不僅採用全部彩色印刷,而且大增照片和插圖的篇幅,將新聞詳細分版分類,發行全國,以訂戶和零售收入為主,不完全依靠廣告的收入生存。

約五年之後,它竟能反虧為盈,銷量超過了美國最大的「華爾街日報」,擁有各地的廣大讀者群。雖然在內容上比較缺乏深度,其影響力也遠不如著名的「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以及其他較有歷史的報紙,但是它能突破一般報業衰退的禁忌,而另創天地,已為難能可貴。

仔細追索「今日美國」成功的因素,便不難發現美國報紙將來可能發展的方向。首先,由於現代讀者都比較習慣於電影上的彩色畫面,所以報紙或其他刊物,也只有像「今日美國」一樣,多在圖片設計方面下工夫,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

時代雜誌在這方面的大量投資,便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

其次,薪聞內容和資料的詳細分類,也是迎合現代社會分工精細和專業化趨勢的最有效方法。「今日美國」除了將政治、經濟、體育、娛樂……等都有專欄以分版的形式編寫之外,另外還有美國各地新聞的簡訊、全國各地氣候的預測等。

在這方面,美國不少重要地方性報紙,也都逐漸採用了這種最早為時代雜誌所創行的分類編版形式。

重視新聞道德

除了這兩項技術性的趨勢之外,美國的報界(包括其他新聞媒體在內),還有另一種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人忽視的精神,那就是對新聞客觀性的重視以及對新聞道德標準的要求逐漸提高。

「今日美國」的編輯主任賽根泰勒曾經指出:「在我從事這個行業四十多年的經驗中,最近發現同行中關心道德的人愈來愈多,對新聞報導的公正與平衡也比以前更為關心--每天在編輯部幾乎都有對這些問題的嚴肅討論,是過去不曾有的現象。」

這個新趨勢的發展,可能與美國新聞媒介近年來增加少數民族和婦女工作人員有關。由於黑人、亞裔和婦女相繼進入新聞界的各階層,參與採訪、編輯、業務、管理部門的工作,對向來以白人為中心的新聞觀點,便自然很難完全接受,特別在報導有關少數民族或婦女問題的新聞時,便不可能只從片面去瞭解,而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加以分析。

因此,不論是美國獨立的報紙或報業集團,都深深地開始瞭解並達成一項共識,即沿用老的方式繼續辦報,已經不再有發展的前途;新的報業,必須採用新的方式適應。

根據佛羅里達州「波恩特傳播媒介研究所」(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主任海曼(Robert Haiman)的研究,他認為美國的報業今天在設計、圖片、報導和寫作技巧以及廣告市場調查、印刷品質方面,「都正進行著許多試驗,使人興奮。」

其他媒體專家則指出:像「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及「華爾街日報」等,都已發現了它們特有的社會功能,於是才能繼續得到讀者和廣告客戶的支持,賴以生存。

(姜敬寬為時代雜誌資深記者兼研究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