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千里苦行到禁食 林義雄為何絕不妥協?

他的禁食,撼動台灣核能政策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4-05-30

瀏覽數 14,200+

從千里苦行到禁食 林義雄為何絕不妥協?
 

本文出自 2014 / 6月號雜誌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4月22日發表聲明,為核四停建展開無限期絕食。死諫一出,讓這個爭論30餘年的老問題暫時休兵。林義雄曾表示:「我非常慚愧,因為我努力了20年,沒有感動掌權者,仍然堅持要蓋一座對台灣後代子孫和現代人民都有害的核電廠。」

在各方壓力下,馬政府做出「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的決策。之後林義雄發表公開信,停止禁食。林義雄此舉也引起了國際社會關注。美國《紐約時報》以「滿懷熱望的反核導師」稱呼他。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國民黨不想在其任內成就一位「殉道者」,對反核做出妥協乃是出於「政治考量」。

「台灣的核能政策,將因林義雄的禁食,潰不成軍,淪為一塊襤褸破布,難以存續縫補,」《經濟學人》分析。

過去,林義雄的身分是爭取民主的鬥士,是什麼原因,讓他轉而投入反核運動,堅定不移?

從媒體報導回溯,林義雄首次出席反核活動是1991年5月4日,由反核團體舉辦「全國反核大遊行」,當時約有5000名民眾參與,林義雄也在其中。

當時一起參與的台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鄭先祐表示,早在1970年,當時東海大學教授林俊義認為核電的存在與威權體制有關,但核能電廠攸關人民生活與安全,應該由全民共同決策。林俊義當時提出「反核就是反獨裁」,影響許多台灣早期反核人士,林義雄也在其中。

從公投到停建 公投法是關鍵

曾任林義雄祕書的立委田秋堇說,林義雄1985年4月赴美國洛杉磯,1986年進入哈佛大學進修,這段經驗深深影響林義雄。他曾告訴她,在美國人民有什麼不滿,都可以無懼地表達意見,甚至對一個超商不滿意,都可以在路邊舉牌子抗議。他很希望台灣也能變成這樣的國家!

因此,林義雄一開始為核四議題發聲時,並不是直接「反核」,而是訴求「核四公投」。曾經有盟友質疑:「為什麼不直接反核就好?」但他認為,應該尊重不同意見,讓大家都有發表看法的權利。

1994年7月,林義雄組織「核四公投促進會」,並環島千里苦行,在全國主要鄉鎮沿街徒步,請求民眾支持核四公投,並要求未來的總統候選人,把「支持核四公投」列入政見。然而,今年4月,他卻改為直接以禁食訴求核四停建。

林義雄在〈核四公投與我〉一文指出,現有公投法不合理的高門檻,使得該法制訂10年來,除了總統及國、民兩大政黨外,沒有任何人提案成功;而所有成案,也沒有一個通過。「唯有先把公投法修改好,核四公投才會有意義,」林義雄說。

堅持非武力抗爭 自律甚嚴

林義雄1990年代初自海外進修回來,同樣也把「非武力抗爭」觀念帶回台灣,成為一生的堅持。1994年7月,他開始第一次徒步環島。鄭先祐說,林義雄認為人不用太多,但要求「集體自律」,因為一群人如果走得零零散散像同樂會,沒有人會注意,自律才有力量。

林義雄本人,就是自律甚嚴的人。同樣靜坐,常有人會動來動去,他可以坐好幾個小時,安安靜靜,不說一句話。參與千里苦行的成員,被規定穿著制服,不能並排走,只能走一直線,只為了不妨礙交通。林義雄更求所有人「禁語」,一天走下來,除了中午吃飯,一句話都不能說。

即便是路邊發傳單,也必須經過訓練。例如,應該從人的前面遞傳單,有禮貌地表達,把每一張傳單都當成是鄭重的事。鄭先祐曾經參與過一次千里苦行,從早上8點走到下午5點,甚至還曾跨出本島走入蘭嶼,「好幾個人還沒走完就鐵腿了!」

除了體力煎熬,最難克服的是忍受「落寞」。有一次,路上下著傾盆大雨,一個人都沒有,只有呼嘯而過的車子,路又長又孤單。他們也曾遇過有人把傳單當場丟在地上,在路邊謾罵。

但不管別人接受與否,林義雄只是一直走、一直走,一次都沒缺席,始終謙和、溫柔、堅定。「認識他20幾年,從來沒看過他發脾氣!」鄭先祐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不是綁架,是「苦苦要求」

立法委員田秋堇說,林義雄早期看了《丹諾傳》受影響,希望為民伸張正義。後來發現法律無法解決國家層面的問題,因此投身政治。最後,發現政治也有極限,直接去做呼喚民心的工作,因而投入核能公投。為了反核,甚至退出民進黨。

在宣布退出的公開會中,他除了批評政黨惡鬥,導致國家社會不安外,也強調無意黨務、不願代表政黨競選公職,選擇做為一個超然人民。

今年的絕食抗議,友人認為他是有備而來。圓神出版社企劃經理吳幸芳說,林義雄每天清晨5、6點就起床,慢跑三小時,養好了體力。

但此次行動也有批評者認為,林義雄用個人意志綁架台灣。鄭先祐說,依照林義雄的個性,他是經過幾十年的累積才決定這樣做,「與其說是綁架,不如說是苦苦的要求吧!」

素樸、清簡

用生命體現反核環保精神

林義雄近年來不接受訪問,不希望成為媒體的目光焦點,很早就立下了不寫回憶錄、也不許別人做傳的規矩。他在寫給女兒林奐均的信中這麼寫道:「爸爸很不喜歡老是在談論自己的人。早年因為工作需要,寫了不少說明思想的文章,覺得像是自我讚美,感到很羞愧。」

因此林義雄表達內心想法的文章並不多。然而,在他寫給女兒林奐均的家書《只有香如故》當中,卻點點滴滴透露,他對環境與自然的珍視。在〈地球〉一文中,他提到,小學時學校、村莊都噴灑了DDT殺蟲劑,一段時間沒蚊子,大家都很高興。後來,卻發現DDT有毒,不但殺死了蚊子,也傷害了人、家畜,汙染了土地。

他接著說:「核電廠剛出現時,被人們認為是科技的突破,可是經過了三哩島、車諾比和福島核災後,已經知道蓋核電廠是得不償失。這些經驗使我們了解,新的科技成品如果還不能確定不會有不良後果,就不應該貿然使用。」

圓神出版社企劃經理吳幸芳指出,林義雄什麼事都覺得「夠用」就好,不喜歡「多餘」。例如,出版社要求他拍攝宣傳照,他認為不需要,並表示「不要占用攝影師時間。」最後,雖然在出版社極力說服下還是拍了照,攝影師拍了百張照片,要給他光碟存檔。一般人都會多選一些,以後留著用。林義雄卻說,「不用那麼多啦!」最後只留了兩三張。

每次丟棄瓶罐 心中都感不安

他告訴女兒,如果有一天他死了,不要用繁複花錢的葬儀儀式:「一斷氣,就用床單把我屍體包起來,送到火葬場火化。裝骨灰的盒子,必須用家裡準備丟棄的瓶瓶罐罐。」

「我們台灣人丟棄的這些東西,在一些窮苦國家的人民看起來都是罕見的寶貝。每次丟棄瓶罐,心中都一陣不安,只好用這種方式表達敬意、謝意與歉意,」林義雄說。此外,他也叮囑女兒,要節約用紙、注重水資源、森林保護,從這些生活點滴中,也不難看出林義雄的素樸、清簡、以及對自然敬虔,都與反核的意識隱隱呼應共鳴。

時常沉默的林義雄,最喜歡一首宋朝詩人陸游的詠梅詩,足以詠志:「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詩的意思是,梅花無意爭取春天的寵愛,只願堅持自己的主張。縱然零落成為地上泥土,甚至被踩碎,也希望那份清香依然不變。這朵梅花,正是林義雄一生的寫照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