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今年有暴紅跡象。全球科技業最近話題,不約而同都有它。今年1月,蘋果創辦人史提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破天荒造訪小米北京總部。面對小米創辦人雷軍,沃茲說出驚人之語,他一直認為手機應該要連通所有電器,可惜iPhone不夠開放,希望小米能實現夢想。
沃茲鼓吹的,是一個開放的物聯網大未來。緊接著3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發表演講,預言物聯網是下一件大事(Next Big Thing),半導體業若缺席物聯網,勢必被淘汰!
前所未有的新產業 商機約57兆
6月,台北國際電腦展,安謀(ARM)、邁威爾(Marvell)、聯發科、博通等半導體業者,果然如張忠謀所預言,無一缺席。一位科技業公關表示,有一些半導體業者已經很久沒參加電腦展,今年突然態度積極。在展前紛紛暗中較勁攤位大小,打聽誰在場內曝光機會最多。
過去多年來,台北電腦展是手機、筆電廠商的天下。沒想到,今年,物聯網已成為新焦點。簡單來說,物聯網就是地球上的萬物,都可以透過科技連結成網絡。聽起來有點抽象嗎?實際上,台灣民眾已經在使用的遠通ETC,就是例子。
現在台灣人每天開車上高速公路,透過車頭燈前的eTag,就可以和雲端對應,知道汽車正移動到哪裡,需要付多少過路費。可是,看似無縫接軌的流程,背後牽涉到科技業的感測晶片、網路業的雲端資料庫,以及電信業的基礎建設。如果車主申請信用卡轉帳,過路費還會直接扣款,又拉進了金融業的金流服務!
隨便算算,一個服務就跨好幾個領域,業者必須合作,才有辦法讓服務順暢。也難怪,張忠謀說,物聯網不是一家公司管得了。它是一個空前龐大的新產業,背後商機驚人。根據Gartner預估,到了2020年,物聯網在全球可創下1.9兆美元(約57兆元台幣)的經濟規模,牽涉的產業廣泛,包括智慧家庭、綠建築、網路服務、醫療、通訊,無所不包。
行動革命讓物聯網變便宜
行動革命帶來的好處是,相關硬體、軟體都變便宜了,有時候幾百元台幣就夠了,和以前許多人以為物聯網就是要買一整套要價不菲的系統,有很大差距。
例如,一年只要300元台幣,就能租到AiPlug智慧插座,它的外表就像是平凡的插座,其實是融合晶圓廠管理的先進工具。研發AiPlug的台灣智慧服務公司總經理洪錦輝,曾在台積電負責規劃廠內晶圓自動化生產系統超過15年,他指出,台積電管理工廠,絕不能容忍事情發生才應變,都要有精準預測。內部早已運用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AiPlug也正融合他多年工作經驗,透過手機連上雲端,軟體會蒐集使用週期做分析,算出每月省多少元。
另外,還會聰明抓出主人可能不在家的時間,主動監控家電是否沒關上,發訊息提醒主人。AiPlug能透過手機App監控每月用電、計算碳排放。
最近在KickStarter募資平台上暴紅,由兩位年輕矽谷創業家Mark Belinsky、Justin Alvey研發出的Birdi,則是用手機操控居家煙霧警報系統。比起傳統警報器好的地方是,媽媽不必因為熱炒一道菜,就被假警報弄得心煩意亂,又不知如何關上。只要透過手機操控,立刻可以關閉,售價119美元(約新台幣3590元)。
攜手合作 台科技業翻身良機
然而,台灣科技業者,該如何掌握這個全新產業?國內最早關注物聯網的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大力疾呼:物聯網絕對是這幾年陷於兩岸、韓國競爭的台灣科技業翻身的最佳機會!過去10年來,全球科技產業主導的經營策略是整併、大者恆大。未來,當物聯網來臨,以小勝大、打聯盟戰的模式將翻紅。台灣科技業從中小企業起家,最擅長這些戰略。
例如,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可以一條龍生產機器人,台灣若幾家業者合作也能媲美。例如研華做機器人的腦袋(控制器)、台達電做馬達、上銀做螺桿,還有中部一些小公司做手腳與感測,組合在一起,就和發那科一樣強大。同時,又可隨客戶要求靈活組合,不會因為要養大公司,把資源都耗盡。
何春盛進一步分析,物聯網講求什麼都連,基本上台灣所有高科技業、傳統機械製造,都可被網羅進去。應該是大街上一問誰有使用物聯網,人人都舉手。這和以前DRAM賺錢,整條街的人殺成紅海,完全不同。
如今,物聯網賣的是多元應用,不管是做晶片半導體業、做訊息傳輸的電信業、還是工具機業者,都有自己的位置,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創新,都可能從中激盪發生,像遍地開花,也因此,幫手愈多愈好。
張忠謀演講中提出物聯網「雨露均沾」的獲利模式。未來,物聯網產業,最賺錢的可能不會是半導體業,因為晶片只是其中一個零件,可是應用範圍會從筆電、手機、平板等,擴增成幾百、幾千種,光賺物聯網,就可讓半導體業10倍速成長!
其實,為了物聯網,今年全球科技業者結盟動作明顯,似乎也意識到合作是最好策略。就在去年12月,Linux基金會宣布成立以開放源碼技術AllJoyn為標準的物聯網生態圈AllSeen, 背後參與的關鍵企業,包括中、日、韓、美一級大廠,如海爾、思科、Panasonic、夏普、高通與LG等。
各方競逐標準規格 先搶先贏
AllSeen聯盟主席麗艾.班佐(Liat Ben-Zur)受訪指出,AllSeen聯盟會成立,是因為物聯網的產業,實在太大了,即便大廠,都擔心合作不夠積極會成為孤島。今年初美國賭城消費性電子展上,LG手機就已和海爾冰箱互相連通,打破彼此只讓自家產品互連的智慧家庭布局。現階段,參加AllSeen聯盟的企業,要讓旗下機器溝通,以便一起把餅做大,但要克服的問題還有很多。
例如物聯網每個工具的溝通標準是什麼?例如光是讓每個家電,都顯示同樣時間就有問題。但時間不同,就很難實現晚上6點回家,冷氣開好、微波爐飯煮好、燈光打開的智慧家庭理想。
標準該如何制定,有點像當年的4G LTE與Wimax之爭,不能輕忽。一家中國手機品牌宇龍內部員工指出,當年他們公司比其他廠商搶先加入全球主流的LTE標準,讓開發產品提早取得標準規格,也比別人縮短時間。現在,這種跟通訊標準有關的戰場,也不會輕易放過。
可惜的是,除了研華及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其他台灣科技業者在加入聯盟方面,腳步不夠積極。目前參與AllSeen聯盟的台灣企業不多,僅有友訊。研華則是參與IBM主導,以智慧城市角度切入的物聯網聯盟。
何春盛則認為,台灣科技業其實都是以自有技術分頭做,如果對於物聯網的生態圈參與再不積極,可能被排除在新戰場外。他呼籲,別再陷在這幾年和韓國、中國競爭的焦慮裡,而忽略了這個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