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耶路撒冷,豔陽高照,天空藍地不見一絲雲彩,正值旅遊旺季,各地觀光客絡繹不絕,穿梭在古城巷道間。
這時,在古城「猶太廣場」(Jewish Quarter)傳來一陣音樂聲,一群人簇擁著一位戴著猶太小帽的男孩,邊走邊大聲唱著歌,配合著有點像中國喜慶時敲鑼打鼓的音樂,遠遠望去像是婚禮遊行,隊伍前還有專業的攝影師全程錄影,許多遊客也趕緊拿出相機,拍下這珍貴的一幕。
正中間的男孩就是主角,大約20多人的隊伍,有男孩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表兄弟,一群人來到著名的景點「哭牆」,排排站拍照留念。
13歲舉辦成年禮 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眼前這一幕正是猶太人著名的「成人禮」,傳承至今超過千年。直到今天,每一個以色列男孩在13歲生日當天,都必須在眾人面前朗讀經文,閱讀完後,家人們就會為他舉行盛大的生日會,宣告他已成年,和大人享有一樣的宗教權力,同時也宣示,他已經可以自己讀聖經,能識字閱讀。
導遊朱摩說:「在以色列,每個父母都會為孩子舉辦成人禮,這樣的傳統非常重要。」
猶太人重視教育,舉世聞名。不久前,以色列跨領域學院IDC經濟系主任艾克思坦(Zvi Eckstein)出版《少數的選民:猶太的教育如何改變歷史》(The Chosen Few:How Education Shaped Jewish History),書中指出,過去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被毀後,存活下來的猶太經師們決定,雖不能在教堂裡禱告,所有教徒仍必須要會念聖經,如此傳承,讓猶太人100%能識字,沒有文盲,為日後經濟奠定良好基礎。
艾克思坦指出,猶太人在三、四世紀時,就已經建立教育體系,包括初級、中等和高等教育。而最基本的教育,就是念聖經。而讀聖經又是從家庭傳統中傳承下來的。
猶太男孩必須要在各種儀式中朗讀聖經,「如果念不出來,那可是很羞恥的事!會讓父母蒙羞,」艾克思坦說。平常每週都有固定閱讀進度,一年52週剛好念完一本。
猶太人注重閱讀的傳統延續至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2011年南韓人均閱讀量是10本、俄羅斯20本,而以色列竟是60本。
猶太人重視孩子的學習與閱讀,可以從很多儀式看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會舉行「蜂蜜聖經」儀式,將甜甜的蜂蜜滴在聖經上,讓小朋友去舔,如此孩子們看到書的第一反應就是「書是甜的」。
深信「裝進腦袋的知識,誰也搶不走」
猶太人深知,教育是智慧的鑰匙,裝在「腦袋裡」誰也搶不走。這或許與猶太歷史有關,2000年來猶太人顛沛流離到各個國家,現實告訴他們,任何身外之物都可能被奪走,唯有裝在腦裡的知識,誰也搶不走。
因此,即使在二次大戰的猶太集中營,不管飽受多大痛苦或恐懼,猶太人也會用盡方法,包括自製黑板、石頭,就為了教導孩子讀書。
猶太人重視家庭,家庭為最主要的教育中心,直到今天,以色列父母均善於將各種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給孩子生活教育。
至今仍非常頻繁的傳統節慶,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採訪團隊4月23日到達以色列時,他們剛過完為期一週的「逾越節」(Passover),這是慶祝猶太人出埃及,擺脫奴隸,重獲自由的節日。這個節日也是遠方子女回家過節的時刻。
逾越節的晚餐就是重頭戲,通常會進行到深夜,除了豐富菜餚外,長輩們也會念經,並訴說故事,讓孩子們不要忘本。
10月住棚節是另一大節慶,紀念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在曠野待了40年的棚屋。在這一週,通常父母會搭個帳篷,和孩子一起睡在裡面,告訴孩子們猶太歷史,傳達給下一代「未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奮鬥與創造」的觀念。
以色列最常過的節,則是每個禮拜的安息日。從週五太陽下山後,直到週六黃昏。因為神創造世界時第七天休息,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在這一天大部分的店都不營業,街道冷冷清清,連公車也不開。大家都和家人一起度過。
對於虔誠的猶太教徒來說,每個禮拜五安息日的晚餐,就像一次過節一樣豐盛,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盛裝出席,是全家聯絡感情的最佳時刻。對於沒有信仰的以色列人,安息日就好比家庭日,通常都是家庭聚會。
這一天也是讓孩子好好放鬆的時候,父母喜歡帶孩子到戶外,前往海邊或登山,全家享受大自然,教導孩子,週間要努力工作,安息日就要好好放鬆,享受生活。
看來,以色列的教育很現代、很科技,也非常傳統,綜合成競爭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