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8歲的皮隆以黨內第二高票選上國會議員,之後被任命為教育部長。他擁有法律學位,曾經是位猶太經師(Rabbi),擔任過女校校長,並曾任教於大學。
上任一年多,皮隆推動許多教改,包括將高中會考制度從高一延後到高二,為的是「更多有意義與深度的學習」。會考的項目也從原本的七項,預定減為四項。同時,明年更規定每位高中生一年必須有60小時的社區服務。身材高大的皮隆沒有架子,談話幽默風趣。以下是採訪精華:
猶太文化薰陶 從小就愛問為什麼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過去20年出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請分享你們的祕訣?
皮隆答(以下簡稱答):前兩年我到北京大學參訪,有人問我:「為什麼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只有少數1、2人得到諾貝爾獎,而以色列是小國,卻有非常多人獲此殊榮?」
有那麼多諾貝爾獎得主,這也許要回到猶太的文化,從13歲成年禮的傳統聚會開始。當你碰到人的時候,一見面就會問你Hidush(希伯來文:說些新鮮事吧!)有沒有想到什麼好問題?過幾年,你結婚了,又碰到那些親朋好友,還是問:「有沒有新鮮事?有沒有想到什麼問題?」
等到你到了上班的年紀,遇到你的老闆,他還是問:「有沒有新鮮事、有什麼問題?」
當我上初中時,我的老師坐在我旁邊,給我一本《塔木德》(猶太教的重要文獻,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他教了我幾個字,然後問我:「或許你對這幾個字有些問題?」然後我回答他我的看法。接著,他又教我幾個很棒的問題,然後他問我:「你覺得這些問題中,哪些其實不是問題?」我回答他後,他滿意地說:「太棒了!」
這種思考的過程其實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兩難的局面其實也比答案更重要。問問題,永遠保持懷疑,是以色列教育的核心。
以色列的青年當完兵後喜歡出國放鬆幾個月,他們去印度、泰國、東南亞、南美思考「人生」,在人生中如何看待自己,甚至持續思考這個問題。不論是面對群眾或是一人獨處,總是在思考,總是在想問題!我想這就是祕訣吧!
年輕人拚創業 挑戰沒人做過的事
問:該如何訓練孩子問問題呢?
答:我必須說,有時候被問問題是很煩的。我自己是個父親,我有很多孩子,如果我只要說,「去做,就是這樣!」然後孩子都沒有異議,對我來說省事很多。但我們還是不厭其煩地教導他們,如何分析與了解問題的兩難,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從問題衍生出來的問題,而生活在一個總是從問題中學習的社會並不容易。
當我11、12歲,我的英文老師教了我一首名為《為什麼(Why)》的歌。英文中的3W(Why、When、How),也就是猶太文化中所有疑問的用語,我是這樣成長的,我的孩子們也是,他們常常問問題,「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何XXX」等。
問:能夠成為「創新王國」的祕訣又是什麼?
答:所謂創新王國就是隨時做新的事,而不是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我分享一個很棒的故事。
我之前遇到一位18歲的青年,非常出色。什麼是我口中很出色的青年呢?不是畢業後只想找份工作,賺個5000新謝克爾(以色列幣,約台幣4萬5000元),而是他想用100萬~200萬開創自己的公司,要改變這個世界,創造新的事物。
這位年輕人來找我,告訴我一個很棒的點子,請我投資他。他的點子是,「我們有黃頁(分類廣告),卻沒有人做電子郵件的資訊中心。」我想,這個點子很好,電子郵件很普及,甚至比電話使用率高,相當實用。這就是典型的以色列青年。
問:還有什麼祕訣要補充嗎?
答:之前我在辦公室接見一位85歲女士,她的生日願望,是要見教育部長一面,於是便有這個安排。她告訴我,當她在集中營時,即使吃不飽穿不暖,但她總是告訴孩子,「去念書!去學習!」非常重視教育,也是成功的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