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年來,國內的投資意願非常低迷,為什麼台塑依然願意做大手筆的投資,例如六輕、海滄……等?
答:海滄投資案完全由董事長負責,我的基本態度是不說、不問、不聞。
至於台灣的部分,六輕的土地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一直不能動工,但是只要土地問題解決了就要動工。
其實六輕已經拖了四年,台塑背這個重擔背得快無法負擔了,成本投資太多,包括技術、工程設計,設計費已經付給人家,部分機器也訂了,有些做好運到台灣,錢還不能晚給,做到那裡就要給到那裡,還有機器的保養費也要付。
就企業內部看,為了建六輕的計畫,差不多用了二千多人,人事費用每年就十幾億;另外銀行的利息每年也要十億左右,前後三年算下來,我們花在六輕的成本一共八十多億,這對任何企業都是極大的重擔,假如是個沒有基礎的公司早就倒了,現在外面的人常問我:六輕要不要建?說實話,我心裡感覺非常苦。
投資與轉型
問:今年年初時,你對國內投資環境很擔心,各種條件看起來也不樂觀,現在情況是否改善?
答:治安方面的確有很大改善,郝院長不只有魄力想做,而且實際去執行,一吹、兩次、三吹不斷掃黑,不像過去,掃黑一次就完了。我也很欽佩郝院長說到做到的決心,不過治安畢竟是長期的工作,台灣就像是個染患重病的人,吃了藥還要休養一陣,身體才能恢復健康,所以,台灣社會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問:台塑過去做了許多投資,就你的看法,那些是較為成功的?
答:投資項目並無好壞之分,那一種事業都可以做,也都不能做,看你怎麼做的問題,好壞很難評斷,只要是合理的,那一種都可以做,不合理的話,那一種都不能做。
問:台塑對未來台灣投資環境與意願的評估如何?
答:從民國六十七年初到現在,國內的環境變化太大了,當時房價差不多七、八萬一坪,現在要三、四十萬,漲了五倍。一般工業用地也上漲五倍;工資也從一天八百元漲到兩千元,這樣怎麼和外國人競爭?
股票從一千多點一下跳到一萬兩千多點,證券公司由二十幾家增加到三百多家,一家用一百人,就拉走三萬名員工,加上大家炒股票、炒地皮,各種KTV、酒廊、三溫暖等不健康的服務業都冒出來,拉走了員工,工廠根本雇不到人,治安又壞,叫工業界怎麼投資?
台灣本身資源很少,原料要進口,加工之後再出口,東西一貴誰要?不會總是對台灣特別優惠吧?成本提高、成品價格貴,人家連看也不要看,台灣經濟怎麼可能維持?外國有沒有三年之內,各種成本上漲五倍的現象?所以整個商業萎縮下來是自然的現象。
大力向不會變
問:除了六輕,台塑未來的整體投資方向會不會有什麼轉變?
答:大方向不會改變,不過,我們的建廠不會停,目前台塑、南亞、台化在台灣各地的建廠工作依然持續進行,可以說得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建廠,沒有一天停過,像在新港,我們就還有很多工程在進行,每天有超過五百名工人在工作。
問:台塑三家公司近來打算投資陳田錨發起的大眾銀行,並提到希望加入美國的銀行,但是台塑一向扮演經營者角色,投資銀行就成了投資者,是不是未來台塑會有這種轉變,去投資更多其他行業,或者這只是單一個案?
答:這只是一件小事情,投資額也不多,台塑的角色還是沒有轉變,這次投資銀行只是基於朋友關係,稍稍投資一點,如果台塑真的轉向服務業,就會自已開銀行了。
問:現在國營事業正計畫移轉民營,包括中油在內,如果這些公營事業開放的話,台塑是否計畫跨入煉油事業?
答:煉油部分,台塑有意思要做,但是將來六輕動工,做的是輕油。自己不煉輕油,將來恐怕買不到,現在中油已有買不到輕油的困擾。自己煉油的話,可以保護自己的原料,靠別人常會遇到買不到原料的困難。
提高附加價值
問:台塑建六輕,有一部分的規畫是要做工程塑膠,未來比例會占到多大?
答:我想比例不會很大,量並不多,但是會走向多種化,提高附加價值,如果不提高附加價值,做大量生產的產品將來無法生存,因為整個大環境在變。
問:在提高附加價值的努力上,台塑近來也開始涉足精密電子,生產印刷電路板,未來,這部分的投資比重如何?
答:目前IC板我們還沒做,只做小部分電子品,大多數是生產原料,還沒有進展到高科技的程度,這部分的技術我們還沒有買到,一時無法生產。
以南亞四部的印刷電路板為例,歷經二年的虧損後,才開始賺錢,目前正要擴廠,希望縮小人員編制並且增加產量,將人的附加價值提高,我的要求至少必須提高一倍才行。
問:未來六輕如果順利建成,投資效益如何?
答:六輕案從過去、現在到未來,變化非常大,這個案子由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定案,到今年正好滿四年,開始買技術,請人來設計,一步步推動,到七十六年以後不斷擴充人員,本來是要大規模做,不過現在看可能還會拖,所以目前大概維持兩千人,不敢增加太多,未來要看情況而定,不過六輕還是一步步在做。
問:目前六輕的土地問題仍未解決,不過王董事長日前提過外傘頂洲也不錯,究竟台塑對利澤、觀音與外傘頂洲三地各有什麼評估?
答:董事長一種比方,不是指其為六輕建廠用地,目前六輕的預定地點仍以觀音為主,暫不考慮其他地點。
不考慮外傘頂洲
不過,台灣的工業用地太貴,政府應該大力開發,協助工業家取得土地。目前國內工業用地實在太貴,一坪幾萬元的地拿來蓋工廠根本划不來,不合經濟效益。比方說,我們在美國建廠的土地,合台幣一坪才四十多元,台灣卻要幾萬元,這個土地成本,根本不能和別的國家競爭。
從這個觀點,外傘頂洲有一萬多公頃的可利用土地,很適合開發成工業區,這是董事長的本意,某些報紙上喧騰的說台塑要到外傘頂洲建六輕,完全是斷章取義。
問:最近工業局官員曾到外傘頂洲看過,也同意要開發,而且台塑在觀音所能取得的一百四十公頃新生地又不相連,如果在工業局同意開發外傘頂洲的前提下,台塑是否考慮將六輕移往外傘頂洲?
答:目前考慮已經來不及,土地開發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事,填海工程不僅是在地圖上畫一畫,必須是將來變成可使用的土地。問題很多,到目前,可能性有多少的調查都還沒下來,只不過是一個構想而已,何時可以使用更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台塑不可能將這樣的土地列入六輕用地的考慮中。
問:照六輕作業的情況看,台塑與政府的作業層次似乎差距甚遠,台塑很早就做好規畫,甚至人員也編列進來,可是政府就連給一塊地,都無法先評估可行性,為什麼會有這種差距?
答:這應該去問工業局,工業局作業的內容,我也是看到報紙才知道,正式的公文,台塑至今仍未收到。
評估第二代
問:你看台塑第二代中,將來誰比較能承擔重任?
答:現在我還看不出來,以成熟度來看,王文淵比較成熟,不過他脾氣壞一點,他對管理方面比較涉獵得多一點,尤其合理化的方面,他的部門效率也最高。
問:通常董事長如何訓練第二代?你的方法又是如何?
答:董事長大半是叫到身邊訓練,拿事情給他做,然後收帳,看帳作得好不好,作不好就重做;我倒是沒有特別方法,讓他們自己體會,只是稍微點一下。
在我的想法裡,父親對兒子太嚴厲,他會畏縮,不嚴又不行,不如放手讓他做事;做得對不對,從旁指點一下就夠丁,下一代有下一代的智慧,點了他還不懂不改,也沒辦法。是不是一定要在身邊一條條考核才比較好,也不一定,各人的想法不一樣。
問:這是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對女兒是否也採取同樣的訓練方式?
答:基本上都差不多。
問:目前看台塑的第二代,資歷似乎都非常完整,在國外受教育、在國外的工廠待過,國內也從基層做起,應該都具有接棒的實力。
答:由基層作起是應該的,如果一來就給他們大位子坐,什麼都不懂怎麼行,這樣一來豈不是養成少爺了。
他們在英國念書時,零用錢有固定額度,還要登錄每一筆支出,差一個銅板都不行,這樣子第二個月才能再拿錢;回公司以後,我倒沒有特別訓練他們,就是讓他們從基層做起,和大家一起做事。
(孟錦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