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石化王國三足鼎立

孟錦明
user

孟錦明

1990-10-15

瀏覽數 19,950+

正待開發的大陸,會是台塑集團邁向世界級企業的里程碑?
正待開發的大陸,會是台塑集團邁向世界級企業的里程碑?

本文出自 1990 / 11月號雜誌 王永慶縱橫金三角

今年春節前夕,73歲的台塑集團領導人王永慶,一如往昔,利用台灣放假、他無法工作的空檔飛離台灣;只不過,這一回王永慶並沒有前往台塑美國公司指揮德州、維吉尼亞州的建廠計書,而是祕密赴大陸考察投資環境。

新聞曝光後,立刻在台灣掀起爭議大波,王永慶因此暫緩返國,三月、四月與六月,王永慶分別隔海發表三篇萬言書,對台灣經濟環境丕變、企業經營困難、政府當局缺乏統籌性規畫、任加工業外移流散的困局多所針貶,宣稱台塑為「配合下游業者對外投資,不得不前往供應所需原料」,並且要求政府及早訂定國內廠商對大陸投資的明朗政策。

王永慶的萬言書,不只加深台灣「產業空洞化」的疑懼,也連帶透露出台塑集團經營、投資方針的大轉向。

目前的台塑集團,在台灣擁有15家關係企業,去年總營業額1600多億、名列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早在十年前,王永慶就將石化大軍揮向海外,往西半球的美國設廠,去年台塑美國廠以6億7000萬美元的業績,首度進入財星雜誌五百大企業排行榜,工廠更遍布美國20個州;洽談中的「海滄投資案」一旦付諸實現,大陸將是台塑邁向世界級企業的下一個重要里程碑。

美國最具優勢

如此一來,進行兩年、明年底即可全部完工的美國七輕,加上正在計畫建廠的台灣六輕與大陸海滄,這三項投資案的總投資金額已超過100億美元(相當於2700億台幣),而美國、台灣、大陸隱隱形成鼎足而立的架勢,成為支撐台塑集團躋身世界級石化巨擘的三大礎石。

從客觀的投資大環境分析,美國顯然最具優勢,在南德州,台塑一口氣買下一萬多公頃的土地——相當於半個台北市。與台灣的六輕設廠一拖四年,遲遲不能定案相比,美國的遼闊與自由,提供了台塑大展身手的充分空間。

「土地一坪合台幣才40多元,那像台灣一坪要幾萬元,」台塑總經理王永在批評台灣工業用地價格過高,讓工業界失去競爭力。

明年年底,台塑在美國投資14億美元的七輕即將全部完工。屆時,美國台塑廠的營業額比現在會提高兩倍,達到20億美元,具有進入財星一百大企業排行榜的潛力。美國台塑的產值占整個集團的比例,預計也可以由眼前的10%調高到25%,足可與台灣大本營分庭抗禮,未來即使台灣六輕完工,美國台塑的乙烯產能仍比六輕高出50%左右。

兩年前,台塑便買下德州七輕廠附近的一口瓦斯井,保守估計埋藏有500萬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和130萬桶原油,一接上輸送管,天然氣可直接進入工廠。掌握最上游原料,是缺乏天然氣、原油等資源的台灣與大陸海滄最難以匹敵的利基。

至此,台塑在美國的石化工業大樹,已經蔚然成形,從瓦斯井、輕油裂解廠,到散布美國二十州的各個廠,串成完整的上、中、下游體系。景氣好,不虞原料來源;不景氣,彼此支援共度難關。

王永慶對美國的投資環境相當滿意,雖然人工成本高於台灣,平均每年多支出1200萬美元,但是土地、原料成本低、取得容易,非常符合慣於採用「大量生產、降低成木」戰略的台塑集團。

布希拉攏王永慶 

另外,也和台灣一樣,美國台塑必須面對環保與勞工問題。八年來,美國台塑因污染違規,一共被罰了30幾萬美元,至於中、美文化差異在台灣主管與美籍工人間形成的隔閡,則是美國台塑不易解決的管理瓶頸,「突然來個黃臉孔的上司,那些白種人心裡當然不舒服,我們不拚命,他們怎麼會服氣?」一位曾駐美國台塑路易斯安那廠的經理回憶。

新大陸的投資拓展了台塑的發展視野,更進一步為台塑奠定國際性企業的全新形象與實力。為了拉攏投入總資本額高達23億美元、可提供2500個工作機會的七輕案,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州議員絡繹不絕拜訪敦化北路上的純白台塑大樓,連當時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布希也主動設宴邀請王永慶。

一連串強烈的拉力,終於使台塑自創建以來最大手筆的投資落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德州,不僅提出七年免稅的優惠,州政府還為台塑擴建港口、拓寬專用道路。 不讓美國專美於前,中國大陸近來也頻頻向台塑招手,大陸當局口頭承諾的「海滄特區」,是一座可涵蓋上、中、下游系統的整體性石化工業城,「台塑如果在海滄建廠,市場根本不成問題,」目前正積極在大陸設石化廠的泰國卜蜂集團一位執行副總裁指出,大陸也同意台塑自投資賺錢之後第三年才繳稅。 

正當美國台塑意氣風發,頻頻擴廠、增產,大陸又以「海滄特區」極力拉攏台塑之際,台塑集團在發源地台灣,卻面臨著創始以來最大的經營困境,不少重大投資案相繼受挫。

傳統戰略行不通 

台塑目前在台灣遭逢的經營困局,一大半來自國內環保意識升高。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兩年前,台塑仁武冷媒廠就遭當地民眾圍廠、抗議,幾經折衝,台塑賠償500萬元,並被迫宣布停止今後仁武廠的擴建計畫。花蓮崇德水泥專業區設廠案,也在環保人士以「保護太魯閣國家公園自然景觀」竭力抗爭後宣告流產;六輕四年來懸而未決,更被許多人視為逼使王永慶踩出台灣,考慮前往大陸投資的主要因素。

台灣外在環境變動得太快,工資上漲、治安惡化、政治變革……等一連串經濟、非經濟性問題一下子全部爆發。 這些大環境的劇變已不是台塑依憑過去那一套「量化生產、降低成本」的企業戰略,或單靠內部「克苦勤儉、追根究柢、與下游共榮共存、不賺取暴利錢」的合理化管理所能克服。

石化王國三足鼎立_img_1

石化王國三足鼎立_img_2

但是,台塑集團內部,上自王永慶、下至一般員工仍堅持台塑過去成功的模式,無論是對外溝通、對內領導與組織文化,都未隨著外在環境改變,而做明顯調適。由於不肯改變對外溝通方式,王永慶與前宜蘭縣長陳定南的電視辯論,使得他形象受損;「陳定南風波」是台塑後來如影隨形的大包袱,也成了與環保團體對立的導火點。

身為台灣最大石化原料供應廠商的台塑,又背負了安定市場的重任,即使在最困苦的時期,台塑仍咬緊牙關,支持下游業者共度難關。以近四年來的匯率變動為例,台幣升值到26.8元兌換一美元,而台塑對下游加工業者,卻還是提供37.25元台幣兌一美元的補貼性匯率。

由於王永慶個人堅信:「要照顧下游業者才會有生意,不圖暴利才能長久營運。」台塑幾乎不做本業之外的多角化投資,目前擁有15家關係企業的台塑集團,由最早也是最上游生產塑膠粉的台塑、生產中間原料的南亞(膠布、膠皮)、台化(紡織原料),一路更向下游延伸到做塑膠器皿的文方、紡織產品的福懋,各關係企業正好彼此串成上、中、下游相互依存的連結系統。

台塑企業版圖

石化王國三足鼎立_img_3

家族色彩濃厚

台塑這一套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發展模式,在過去安定的經營環境下,主管人才只要沿襲固定模式,具備執行能力即可。但環境變動日劇,新一代的接班人與領導人則需有擔負風險、分析複雜經營環境,並下正確判斷的能力。台塑濃厚的家族企業色彩,也在人才引進上,放下了柵欄,台塑總管理處一位高級主管坦承:「留不住大學程度的高級人才,是台塑集團最大的隱憂。」

面對下游工業50%的鞋廠、80%的雨傘與皮包廠遷往大陸;加上泰國卜蜂、印尼林紹良不約而同的搶進大陸籌設石化原料廠;更有日本、韓國加速擴充石化工業。難怪台塑集團經營階層心驚,「再不快做,我們都快輸給韓國了,」一年前王永慶就已發出預警。

短期而言,台塑集團能否打開在台灣投資受挫、成長趨緩的僵局,端看六輕可不可能在近日內順利動工。六輕計畫不只影響台塑在台灣的生存,也會對美國台塑、大陸海滄產生連鎖效應。

就產量大小和六輕相比,美國的輕油裂解廠乙烯產量較大,比六輕的45萬噸多出了50%,但相關中游工廠較少,總投資金額大約只有23億美元。由於乙烯之類上游原料運輸困難、成本過高,也由於台塑在美國的下游廠只有生產塑膠管的J.M廠和生產硬膠質布的南亞美國廠,將來美國七輕廠的原料,估計一部分加工做成中間原料後(像做塑膠膜用的聚乙烯),就必須運回台灣市場銷售。

黃金三角上的霸業 

假若六輕在短期內順利動工,每年可以生產45萬噸乙烯;加上美國七輕生產的68萬噸;而未來大陸的海滄,據業界人士評估,規模應該介於六、七輕之間。三處一旦全面生產,石化業也隨之進入全新的局面,「台塑集團也將真正能與英國ICI;美國杜邦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工廠一爭長短,」一位曾在ICI公司擔任經理的石化業者指出。

「不自已煉輕油不行,靠別人將來恐怕會有買不到的一天。」王永在的回答,一方面說明台塑何以一再鍥而不捨的趕建輕油裂解廠;另一方面反應出台塑一向著重垂直整合發展的意圖。

由目前種種跡象顯示,王永慶似乎已在心中為台塑王國的疆界圖上,勾畫出由台灣、美國、大陸三個支點共同支撐的「黃金三角」區域,未來,台塑在這三地的投資勢將陸續進行,在這塊「黃金三角」地帶,台灣企業界津津樂道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將一步步完成「石化大王」的雄圖霸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