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復甦中的經濟表現一樣,英國的減碳績效,最近也讓人眼睛一亮。
2013年底的華沙氣候會議,歐洲氣候行動網調查58個國家,發布最新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台灣在第52名的「非常糟糕」(very poor)等級。長年被視環保模範生的德國,從前年第8掉到19名。反而是英國從第10躍升第5,排名僅次於第4的丹麥,因為前三名從缺,所以英國的表現是全球次佳。
調查指出,英國的進步來自前瞻的氣候法令、過去五年減碳15%、加上大幅投資再生能源。或許受陰雨綿綿的天氣使然,天氣,一直是英國人最愛的話題,連帶使他們的氣候意識與作法領先全球,許多最新概念都從這個島誕生。
來到倫敦外圍的希斯洛(Heathrow Airport)機場,這裡是歐洲最大航空樞紐,停車場旁有個世界第一個商業化的個人運輸系統「Heathrow Pod」。
來這停好車,坐進像個小白球的車艙,就能快速進入機場大廳。靠這些可愛小玩意,每年可少讓5萬台巴士進機場,全程使用電力,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啟用三年來,Heathrow Pod使用人次已破百萬,不少機場有意跟進。
大膽創意 制訂前瞻氣候法令
不只個人運輸系統有創意,英國更有前瞻的氣候法令。2001年課徵「氣候稅」(Climate Change Levy),2003年倫敦實施「塞車稅」(Congestion Charge),2008年通過「氣候法案」(Climate Change Act),同年成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DECC),每個動作都領先全球。
曾駐英兩年的新任駐美大使沈呂巡親身體驗過。有次他開車進城採買,塞車稅加停車費一共28英鎊,「買東西的錢,都沒這麼多!」
氣候變遷與能源部主管艾美.傑克因斯(Amy Jenkins)笑說,雖然英國只排放了全球1.5%溫室氣體,但還是想在氣候議題上扮演領袖!
不只作法領先,英國人甚至把氣候當成外交事務的一環。2月底,《遠見》記者受邀參加氣候領袖(Climate Leaders)計畫,這個活動來自外交與聯邦事務部,包含一週的課程與參訪,讓外國人了解英國因應氣候事務的做法。
不只如此,長年擔任政府科技顧問的大衛.金(David King),最近也以「氣候大使」身分來台,分享減碳經驗。為何設立氣候大使?大衛回答,英國是第一個制定氣候方案的國家,而氣候變遷不是單一國家能處理的,需要國際社會參與,分享知識與經驗是最重要的!
低碳不用高科技 只需良好規劃
在英國居住32年的台沛公司負責人賴世寬觀察,英國一向擅長設計典章制度,很想打造世界級遊戲規則,讓「英國標準」變成「世界標準」!樂於分享在民間同樣可見到。來到離倫敦一小時車程、只有近百戶人家的貝丁頓(BedZED),這裡以前是座汙水處理廠,卻變成全球第一個「零耗能」社區,每戶能源支出只有英國平均值的1/3。最有趣的景觀是屋頂上彷如水龍頭形狀的通風口,會順著風向自然轉動。
貝丁頓社區的背後推手,是在當地住了20多年的蘇.瑞德史東(Sue Riddlestone),為了接待來自各國的訪客,社區還成立顧問公司,包括中國、中東等都邀請他們規劃。蘇解釋,低碳不用太高科技,只要透過規劃,人們行為就會改變。如為減少開車,貝丁頓社區很少停車位,卻提供40台電動自行車、主要道路都留給單車,慢慢的,居民愈來愈喜歡走路跟騎單車。
市場機制動起來 開拓氣候商機
除了幫地球減碳,貿易起家的英國人,也沒忘記推廣「氣候商機」。遊走歐美各國的碳政策組織負責人吉爾.杜根(Jill Duggan)觀察,推動氣候議題有兩個關鍵,一是政府企圖心,二是價格。包括成本、售價、投資、補貼等財稅誘因,正是英國最擅長的。
如2012年推出的綠色新政(Green Deal)法案,便鼓勵建築與商家節能,補助包括通風、絕緣、隔熱等45種方案,用戶只需從省下的電費支付修繕工程帳單,不增加財務負擔。同年催生資本額38億英鎊的綠色投資銀行,用來投資再生能源。
另一個例子是總部位於倫敦的CDP(碳揭露計畫),由767個管理資產達92兆美元的投資機構組成。成立12年來,調查範圍遍及60國的上萬家企業,且跟標普500(S&P 500)、金融時報指數(FTSE 350)等合作,堪稱當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減碳調查及環保投資依據。
談到成立緣由,擁有環境工程學位及金融業經驗的CDP營運長法蘭西斯.魏(Frances Way)解釋:「我們希望在政府管制之外,用市場機制帶動。」
環境政策也有融資與財務配套
一位專家分析,英國的環境政策很注重融資與財務配套,「這一塊,正是台灣最缺的!」最特別的,還有「碳預算」概念。按照規畫,英國要在2020年減碳(以1990年為基準)34%,2050年減80%,目標比歐盟(2020年減碳20%)高許多。
2008年成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就是碳預算的制定者,9名成員為各領域權威專家,如行政總裁大衛.甘迺迪(David Kennedy)來自世界銀行能源部門,平常開日產NISSAN電動車Leaf上班的他解釋,英國走實務導向,氣候議題不是非黑即白,一旦有新技術或證據出現,未來目標就得調整!
如果把碳當錢看的話,氣候委員會就像英國的會計部門,提早公布未來可用預算,如2011年底公告的第四期碳預算,便訂出2023~2027年排碳量須比1990年減少50%、降至19.5億噸。
除了訂目標,氣候委員會也可提出建言,且意見不受官員與政黨控制。如進行中的第二期(2013~2017年)碳預算,假使現行作法不利達成目標,氣候委員會可隨時提醒。如近來因財務削減動作,政府打算減少對再生能源的補助,氣候委員會便曾公開批評,讓社會大眾注意到這個話題。
大衛.甘迺迪認為,氣候委員會成立五年多來的貢獻在於,「我們設下了很有野心的目標,希望英國能在這方面繼續領先!」至於最大挑戰則是,如何說服人們(包括政府與企業)繼續投資,尤其在經濟局勢不穩定的時候。
為了電力多元化 引進外資也不怕
而各國最頭痛的能源,英國也有獨特作法,他們一來強調電力來源的多元化,二來也願借助外力。
2012年,英國仍有2/3電力來自燃煤與天然氣,核能、再生能源、水力等低碳能源,只有三成(表2)。為了達到減碳目標,英國去年底宣布擴建核電廠,並投入風力發電、潮汐、波浪能、與CCS(碳封存)技術,不敢把減碳任務都押在核電。
英國是歐洲核電先驅,第一座在1956年,曾在1997年供應全國近三成電力。但目前全國九座核電廠,有八座將於2023年前關閉!於是政府委託法國電力集團(EDF)興建辛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站,提供35年保證收購合約,甚至大膽引入中資,成為近來最早通過擴建核電、還讓中資參與的國家。
旗下有270家會員、逾6萬名員工的核能工業局(Nuclear Industry Authority)公共政策顧問彼得.哈斯拉姆(Peter Haslam)解釋,英國人思考重點是「兩權相害取其輕」,覺得氣候變遷的危機大於核電,因此多數人不反對核電。
長年民調顯示,英國支持與反對核能的民意,在2004年底出現「黃金交叉」,開始由支持方占得上風。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時,雙方差距一度僅有4%,但到該年底,支持民意又回升至40%,反對則降至19%。「我不反對核電,原因很簡單,至少目前沒出過事,」不少民眾回應。
再生能源方面,英國則大力推廣風力。再生能源協會統計,截至去年,英國在風能、潮汐、波浪能的投資,累積超過80億英鎊,共創造超過3萬工作。2月份,英國風力發電締造275萬MWh的新記錄,供應全國1/9用電,刷新去年10月紀錄。
儘管目前風力規模(陸上加海上合計9710MW)僅排世界第六,但英國的擴充速度可是世界第一。2013年全歐新增的海上風力發電機,過半都在英國海域,如全球最大、容量達630MW的「倫敦陣列」(London Array),去年中便在泰晤士河出海口啟動。預計到2030年,風電規模要擴增至41GW(億度電),供應全國1/3用電!
再生能源協會經濟政策主管亞歷士.考頓(Alex Coulton)觀察,英國能源政策的辯論焦點不在發電方式,「而是未來目標值的設定,因為這會牽涉到投資的規模,以及民眾能否負擔得起價格!」
值得向英國學習的,還有溝通公共議題的技巧。不久前導入台灣的2050路徑計算器(Pathways Calculator)就是例子。
能源暨氣候變遷部活動事務主管伊凡.班尼(Ewan Bennie)說明,這個開放平台可以選擇個人、城市、國家等不同角色,輸入要開發什麼能源,需要多少,然後算出能否達成國家的未來減碳目標,目前已有逾10萬人次使用過。
為深化教育功能,英國政府還推出教師的教學手冊,讓師生在課堂上對氣候及能源議題進行對談與辯論。把束之高閣的專業知識,轉為常民也能理解。
其次,英國也讓專家來跟民眾溝通,避免外行領導內行。以氣候大使大衛.金為例,他本來在牛津跟劍橋大學教書,2000年被借調擔任政府科學顧問,不久便爆發「口蹄疫」。那個時候,每天上電視跟大眾解釋狀況的人,就是他這位科學家。
「立場獨立的顧問,是跟民眾溝通重要的管道!」他說明,而且只講技術,大家一定覺得無聊,最有效方式就是講故事,最好是跟他們的經濟或孩子有關。
當大家把氣候變遷視為攸關生存的危機時,英國人卻看到機會,調整後,減碳又創造利益。就像外交與聯邦事務部阿拉斯提.托蒂(Alastair Totty)所說:「氣候變遷最大的威脅,是全球的經濟危機!」這樣的詮釋方式,遠比高呼保護環境等道德訴求,更能打動一般人,不是嗎?
西門子城市發展部主管Martin Powell
倫敦的「綠色野心」:做全球綠能城市標竿
來到泰唔士河邊的皇家碼頭,立刻會被一棟彷如水晶的透明建築吸引目光,那是跟2012年奧運一起開幕的西門子永續城市館(Crystal),第一年就吸引11.5萬人潮。
占地6300平方公尺的Crystal,比起一般辦公大樓可省電50%,且少2/3的排碳量。每天都有許多學生來此進行校外參訪。
曾在倫敦市政府服務的西門子城市發展部主管馬丁.波威爾(Martin Powell)解釋,Crystal落腳倫敦,看中的是當地宣傳效果,可讓全球看見!而且倫敦也是最有野心成為綠能標竿的城市。
他同時也擔任「城市氣候行動小組」(C40)顧問,這幾年跟倫敦市有許多合作案。例如,希斯洛機場的快捷火車、大廠林立的金絲雀碼頭消防系統、市區裡到處跑的柴油混合動力公車、還有最新的電動車充電站,以及目前全世界最大海上風場London Array。
常常跟都市首長打交道的波威爾發現,不少城市都有心做好永續,但難處不在技術、而是財務,基礎建設需要大量投資,又很難立即回收,必須找出最經濟有效方案。而目前人口逾800萬的倫敦,可能2030年前會再增加200萬,仍得擴充與升級基礎設施。
他認為倫敦最可取的作法有三點,首先,要求總排碳量必須負成長,其次,兼顧運輸系統的效率與環境友善。最後,善於傾聽產業界跟銀行聲音,了解最新技術,並尋找金融配套。
他認為,倫敦可說是全球最「老」的現代化城市,如果連倫敦都能夠採用節能設計,許多新興亞洲城市,絕對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