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倒數讀秒階段,一幅幅「我為卿狂」的畫面陸陸續續出現,似乎人人都欲分食銀行這塊大餅。
執政黨籌設銀行,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意和爭論的,雖然贊成的大有人在,但在以「澄社」為首的強大壓力下,執政黨已考慮降低持股比例、取消黨員認股,甚至與其他角逐者聯手,轉而扮演投資者的角色。
以花旗銀行原班人馬盧正折為首的籌組者也正好因為財政部稍後發布限制僑、外資投資銀行的規定,必須另謀金主,而和執政黨一拍即合,成為新「牽手」,合組華信銀行。
企業、財團更是當仁不讓。台南幫、新光集團、華榮電線電纜、日盛、長億都成為主要的出資者,連素來望服務業卻步的台塑集團,也要投資陳田錨的大眾銀行。而為了博取把關者財政部的好感,並施加壓力,各財團正紛紛亮出身段,大打形象牌,於是大老級人物如陳重光、王玉雲、吳尊賢將出任新銀行董事長;曾任財政部長的陸潤康、在學術界頗受尊重的林鐘雄也都一一被搬上檯面。
一位拒絕透露姓名的財政部主管官員分析,發燒現象背後是因為「對銀行業存有幻想」,他歸納新設銀行發燒的原因有三種:銀行受保護太久,利潤也受保護,因此大家以為開銀行一定賺錢;金融股過去飆漲得太厲害,以為一旦獲准設立,光是股票部分就可能賺到數個資本額,前景看好;對產業資本和金融資不認識不清,誤以為投資銀行就等於為日後融資開了方便之門。
山芋愈來愈燙
重量級人物、財團的發燒效應已使財政部手上的山芋愈來愈燙手,財政部長王建瑄一方面強調「依法辦理」,一方面氣壯的說:「燙手怎麼辦?只好想法子少燙一點,」因而自受理申請以來已經展開一連串攻防戰。
財政部手上的殺手間包括:核准從嚴,現階段不准外國人及華僑投資新設商業銀行,不准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商投資新銀行,一方面減少外來的競爭,以免問題複雜化;一方面預先防止已有的金融巨人再擴大。
而面對那麼多重量級的籌設者,想「少燙一點」的財政部除了審核標準儘量透明化之外,別無他途。因此在四月公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後,財政部又在八月公布二十四項「優先考慮因素」,如具備董事會及經理部門職權應畫分清楚、資金籌募應該愈多愈好、中小企業持股比例應該較高、關係企業持股應該較低、總分行應該不過分集中於大都會等條件的,都被列為優先考慮。
「優先考慮因素」八月中旬才公布,至今已對新設銀行的組合產生領導作用,如預定由林鐘雄出任董事長的玉山銀行就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出資骨幹,不少籌組者也計畫把中小企業列為合夥人,甚至有的籌組銀行發起人超過千人以上。
攻防戰方興未艾
隨著申請截止日期的迫近,道場攻防戰也越來越升高,可以預見萬一還會有更多的角逐者一一登場,如何讓角逐者對最後「一翻兩瞪眼」的結局心服口服,是財政部、也是「小鋼炮」王建瑄上任後最大的考驗;財政部心目中矚意的審核人選也正一步步被籌組者拉攏挖角,財政部只能乾著急;熱鬧滾滾的新設商銀攻防戰會在什麼狀況下止熱退燒,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