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癌症死亡率比多數先進國家高,是不是跟醫療環境相關?病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尋找良醫是第一步。可惜就醫便利的台灣,這個心願,往往因為醫師的看診態度或醫院健保制度而無法如願。在台灣,經常聽到病人從走進醫院,確認病情的那一刻,就可能發生誤診而耽誤治療。
醫師誤診機率高 尤以肺癌最嚴重
台大醫院在2013年底發現,一名男性不菸不酒、不吃檳榔,因為吞嚥困難,先後在其他醫院、診所就醫八次,包括三名耳鼻喉科醫師、一名腸胃科醫師,都認為是喉嚨痛,開給他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還向他保證喉嚨以上沒有問題。
後來他愈來愈不舒服,食物卡在食道,連水都喝不下,家屬上網查詢,帶他照胃鏡,才發現已是食道癌第三期。接受台大癌症治療時,距離第一次看診已將近兩年。這名男性不是唯一的案例。類似事件經常出現在新聞上,提倡病人權益的醫療改革基金會也遇過好幾件。工作人員表示,不少民眾自費做健康檢查,報告都正常,一、兩個月後,感到不適,才查出得了癌症。
「誤診天天都有,處處可見,」著有《醫療崩壞》《護理崩壞》的外科醫師劉育志表示。在所有癌症中,又以肺癌最容易誤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宗翰解釋,因為長在肺部深處的腫瘤,病人不覺疼痛,就算咳嗽、氣喘,或是發燒,X光片看來也是一片白茫,常被誤認為肺炎。假使胸腔科醫師過於草率,沒有親自判讀X光片,僅依賴病理科報告,也會造成醫療疏失。
美國專家統計 癌症誤診率達28%
癌症誤診率有多高?這在國內醫界是高度機密,沒人願意對外談論,反觀大陸,1980年代就開始關注這問題,並出版《誤診學》《診療失誤學》《誤診誤治雜誌》等書。2012年獲得日本菊池寬賞的慶應大學放射科醫師近藤誠在最新著作《不被癌症醫生殺死的20忠告》《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書中分享,癌症因為是複雜疾病,被誤診率最高。
近藤誠在著作中表示,美國《癌症》期刊在2005年也曾指出,癌症初期誤診率高達12%。無獨有偶,2013年10月,美國全國保健聯盟和良醫公司對400名頂尖的癌症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由於醫師看診時間有限,癌症誤診率達28%,其中,X光片的肺癌誤診率高達71%,乳房攝影誤診率為75%,他們因而鼓勵醫院加強內部檢討系統,避免醫師再犯。
事實上,發生誤診和醫學教育也有關。著有《誤診誤醫》《感謝老天,我活過了十年!》等四本著作的自然診所院長許達夫認為,醫師的教育過程中,強調看病、器官,沒有把病人當成完整個體,在時間壓力下,匆忙看診,容易判斷錯誤。
一旦醫師下錯判斷,接下來就會發生過度或不當治療,受害的當然是病人。2013年底,中部一名女性全身長瘤,皮膚出現粗糙斑塊,加上久咳不癒,照X光後,診斷為肺結核,後來又診斷是肺癌末期,腫瘤擴散到腦部和脊椎,接受化療。但再找其他醫師,才確認的是結節性硬化症,不是肺癌,白白受了誤診的害。
化療可以是抗癌利器 也可能是凶器
「庸醫會害人!」許達夫說,他在林口長庚、奇美、中山醫學中心都當過腦神經外科主任,不喜歡醫療環境常常「向錢看」,而離開大醫院。許達夫在12年前得到大腸癌,放下忙碌生活,抗癌成功,許多病人慕名求診,在最近十年,他看了上萬名癌症病人,發現不當治療衍生的副作用、併發症,才是讓病人飽受折磨的致死主因。
「我看過的3000名過世病人,有一半死於敗血症、肺炎等副作用、併發症,」許達夫說,由於醫界不會公布癌症不當治療的後果,他準備寫另一本書,提醒民眾注意。他明確指出,以化療為例,到底是醫師的利器,還是凶器,其實跟每個病人的狀況有關,醫生必須更小心。
他回憶自己的四姊在2004年底發現得了膽道癌,接受化療後,身體狀況從此一路下滑,不僅食欲不振,氣色很差,第二年後,簡直變了個人,身體極度消瘦,精神不佳,膚色黝黑,幾個月後就過世了。
不只許達夫有此遭遇,北部也有醫學中心發生白血球低下的乳癌病人,出現貧血,不適用化療,但因為醫師不察,依然使用化療,病況差點告急;還有一名肺癌病人接受化療,造成心肌部分壞死,終告不治,醫師卻告訴家屬,病人心臟原本就不好。
「病人是活的,治療規則是死的!」許達夫說。雖然化療藥有施打標準,但假使醫師輕忽病人年紀、生理情況,只依據建議用量,依賴電腦給藥系統,反而會害了病人,「這樣的醫師沒有存在價值,」他甚至說了重話。除了可能誤診外,依照健保給付制度,病人在誰手裡,錢就在那裡,即便醫師跨科,組成醫療團隊,能否以病人為中心,合作無間,也會影響治療的成果。
健保衍生陋習 花大錢治療成效不彰
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就認為,「癌症防治法」至今還沒有建立血液腫瘤科醫師制度,當病人發生噁心嘔吐等化療副作用時,應由血液腫瘤科醫師治療,但是目前外科、腸胃科、家醫科等非腫瘤科醫師受過訓練,就能上陣,這在一些先進國家,例如英國,就不會看到。
另外,健保署對醫院總額總是七折八扣,醫院站在經營立場,只得開發自費服務,除了美食街、停車場外,往生室也成為金雞母,未經健保核准的新化療藥、新標靶藥、新手術、新儀器,也成了「推銷品」。於是,病人在「新就是好」「貴就是有效」的迷思下,對新療法總是滿懷希望,不少人每月花費10萬到20萬元嘗試新藥或新儀器等,然而,治療未必就有進展。
醫療改革基金會人員表示,他們接受過病人投訴,因為聽信醫師健保給付的標靶藥不好,自費藥療更佳,就花了上百萬元,想不到,事與願違。觀察美國醫界,醫師就教導民眾認識化療藥、標靶藥使用須知,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SCO)在2013年提出五項注意事項,其中三項就和這兩項藥物使用有關,相較之下,國內醫界對大眾教育還要加強。
以近年在全球醫院竄紅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臂來說,就需要醫師對病人解說,避免發生不當的副作用。美國在去年發現機器手臂在手術中會停止運作,夾住病人組織不放、打到病人臉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也懷疑,廠商可能向FDA低報死傷案件。
機器人手臂是醫院在健保制度之外,設立的自費項目,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因為可以讓開刀時間縮減一半,病人流血量減少,復原比較快,成為手術新寵兒,也是醫院展現和國際接軌的一項指標。
走進設有達文西機器人手臂的醫院,不難看到走廊、通道放有「本院引進達文西機器人手臂」的宣傳,主動詢問的病人也不在少數。由於這是自費手術,一次要價20萬到25萬元,扣掉採購成本和每年500萬元的維護費用,醫院仍有盈餘。
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歐宴泉就擅長以機器人手臂治療攝護腺癌,至今已治療780個病人,是全台最高紀錄保持人,在亞洲排名第二。「我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仍然戰戰兢兢,」他表示,自己至今還在學習,近來國際醫界討論其副作用,醫師有責任主動告訴癌症病人。由於機器手臂的視野放大10倍,醫師若不留意,手術範圍可能會偏差,假使只上兩天課,就上場使用,對病人可能會有危險。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 變成人人有糖吃
近幾年來醫院常向癌症病人推出自費項目,所幸國健署顧及醫療需求,在2006年訂定「癌症診療品質認證標準」,2008年起實施認證制度,現在已有48家醫院通過,這些醫院加起來約治療全台八成癌友,提升治療品質,但仍有不足之處。
如果醫學中心如果沒有通過認證,還會喪失醫學中心的資格。但是採行醫界同儕互評制度,醫師卻發現,大家不想得罪同行,這項評鑑就成了人人有糖吃的局面。「他是醫學中心,能不讓他過嗎?」一位審查委員說。「審查委員只看文件,沒時間問病人,醫院是否落實評鑑要求,全看良心!」一位醫師坦白表示,病歷記載就能看出醫師看診的用心程度,但現在採用電子病歷,「造假」不無可能。
一位署名「章貢」的醫師有感於2013年的代表字是「假」,投書媒體表示,病歷記載成了現代醫師做研究或申請健保給付的工具,為了節省看診時間,可以把上次其他醫師的紀錄,「複製、貼上」,當成自己的紀錄,對病兆敘述不夠詳實。
他還坦率地指出,醫師遇到醫院評鑑,一切以過關為目的,評鑑委員匆忙當中,只能抽查,概略看看形式、規格,加上沒見過病人,也不知病歷真實性。「癌症醫院應該改為論質計酬,而非論件計酬,」一位醫師認為,癌症病人只求病能治好,可是,為了擺平醫界,幾乎每家大型醫院都能成為癌症醫院,於是,病人分散各地,每個醫師不易累積看診經驗,醫院難以經營癌症治療特色,能否減少誤診、誤醫,不無疑問。
健保每年花在治療癌症,就達500億元,占健保總額的一成,這些錢花得值得?病情改善了多少?救了多少國人的命?不能光憑一紙「癌症診療品質認證標準」評定。期盼維繫國人健康的醫界,真正能以病人為中心,才是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