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享慢活‧洗心靈

讓生命在純淨中自然釋放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3-12-20

瀏覽數 12,550+

享慢活‧洗心靈
 

本文出自佛陀紀念館深度遊

穿梭在一棟棟宏偉建築,領略佛法的餘音繚繞與源遠流長。徘徊在山林間,體悟自然景緻的奧秘與哲學。佛館的慢活步調與姿態,讓人在一呼吸一回首間,感受最深層、最純淨的身心靈洗滌。根據統計,光是2012年,就有超過70個國家的觀光客造訪佛館,更創下1000萬觀光人次,包含不同種族、膚色和信仰,也有許多人來了佛館十幾次,仍意猶未盡。

對此,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解釋,佛館已經不只是觀光勝地,還是心靈文化聖地。更有人說,這是一塊「地理」與「心理」之美交融的天地。占地上百公頃的佛館,呈現的是「前有大佛、後有八塔、北有祇園、南有靈山」的景觀。以下將透過這四大景觀,描繪出佛館的慢活路線與涵義。

大佛‧八塔‧祇園

和花草共享沉靜,體現佛法慈悲與關愛

首先踏進佛館,前方是一尊全世界最大的金鑄坐佛,兩手分別結吉祥印和與願印,許多來到這裡的民眾,喜歡一同比手勢、打招呼,象徵著學習佛法慈悲精神。而座落兩側的八塔,每座塔的內部設計與含義,則是體現星雲大師的智慧與慈悲關愛。往北邊走,一大片綠意盎然的祇園,正訴說著生生不息的生命故事。

許多人選擇在一日的早晨來到這裡散步、慢跑,相對於成佛大道,這條路線人煙稀少,適合駐足與沉靜,身邊多元的林園生態,每一株植物和花草,集結著各地善男信女的力量而成。祇園裡的大岩石,有刻印星雲大師題字,像是「善緣好運」「安樂富有」「眾緣和諧」等,每句都蘊含豐富智慧。漫步在此,可看見各地來的義工和法師們正低頭除草、施肥,無私的愛心讓人感動。

不息的恆河 象徵法水長流

另一端,是樟樹林滴水坊外的五比丘雕像,靜靜地在石頭上修行,與遠方的大佛相互輝映,有民眾甚至選擇靜坐在此,體驗禪修精神。祇園後方,是一條永不停息的溪河,名為「恆河」,溪水流過大佛和八塔,象徵著佛光山法水長流。

星雲大師曾經說:「恆河的流水,滌盪著歷代的印度王朝,也把佛陀的法音,一直流傳到今天,甚至流傳到未來,流傳到十方。」大師同時期許,恆河的流水可以供給來山朝拜者使用,未來將在河上搭著遊船戲水。這條恆河,就像是內心佛性所散發出的光芒,潺潺溪流,緩緩流進每個人心田,訴說著無盡法音。

靈山

將打造修行洞窟,提供一個自我對話的空間

佛館的南邊山頭,將開啟另一個心靈角落,名為「靈山」。2600多年前,佛陀在印度靈鷲山上講經說法,當時許多弟子也在靈山洞窟裡禪坐修行。50多年來,星雲大師合計拜訪印度靈山八次,每次登臨,總讓他心情激動、忍不住一再徘徊。

為了回歸靈鷲山百萬人聽法的景象,佛館將重現此精神場所,打造一座靈山。靈山洞窟目前仍在規劃階段,預計未來建立獨立修行空間,一個房間兩坪大,內有書桌、臥鋪等,提供民眾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可以在裡面打坐、沉思冥想。

大師也體貼大眾,計劃由法師帶領禪修,若有人一下子無法習慣閉關,希望與人對談,兩個房間的牆面規劃有小窗戶,可以試著敲一敲窗戶,若對方願意回應,便能進行短暫交流。

內心的佛性,就是靈山

另外,有感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匆忙,佛館也希望透過靈山洞窟,提供一個讓大家停下腳步、與自己對話的空間。「等洞窟完成後,才會是比較完整的佛陀紀念館,」一名法師表示。

幾千年以來,許多人都曾經疑問:「佛陀在哪裡呢?」這個答案其實不難找。古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也就是說,靈山,並非遠在印度的靈鷲山,其實每一個人內心的自覺和佛性,就是一座靈山塔,然而必須透過修行,方能得到心靜。

未來,佛館內的靈山洞窟將提供場地,承接如此願景。如同佛陀所言,靈山之會,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將一直延續下去,永不停息。

獲得工作靈感,也學習人生課題

修已身‧端內心

多數人聽到「修持」活動,可能以為是專門給佛教徒的生活實踐。事實上,近年來,修持已成為一種全民運動。佛光山和佛館的修持活動包羅萬象,包含抄寫《心經》、禪修和早課等,讓來到這邊的民眾,有機會端正自己。

另外,每年暑假舉辦的「國際生命禪學營」,也深受各國學子歡迎。大學的EMBA課程也曾到佛館參訪和上課,透過禪修,讓學員獲得工作靈感,也學習人生課題。

抄寫《心經》

一筆一畫,讓心平靜 不疾不徐,反省己身

幾乎每個人都聽過《心經》,也多少了解其中含義。有人說,讀了《心經》,等同讀了600卷《大般若經》,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最智慧、最精粹的經典。抄經就是一種實踐修行的方式,一般認為,抄寫《心經》可平撫紛擾的心,達到專注,而且一心不亂的境界,同時間也能幫親友祈福。

星雲大師曾說:「我要為所有抄經聞法的人祈願,請佛陀幫助我們獲得禪悅法喜,幫助我們獲得心開意解。」因此佛館提供《心經》的抄經本,民眾可在本館三樓的「普賢塔」抄寫,未來也準備在「雙閣樓」設置抄經堂。

每年辦「百萬心經入法身」奉納法會

另一方面,佛光山寺也設有抄經堂,可容納80人同時抄經,並且定期舉辦抄經活動。若民眾想帶回家練習,也可以將抄經本請回家,寫完之後繳回。在家抄經的方法並不難,抄經前先打掃好室內環境,洗淨雙手並收斂身心,準備好紙、筆、墨、硯臺等文房四寶及字帖,定坐後,專注地一筆一畫臨摹,速度不疾不徐。同時間讓心平靜,培養耐心,並反省自己。

為鼓勵大眾抄經,開館之後,佛館每年都舉辦「百萬心經入法身」奉納法會,當天由法師主持,從萬人照像台廣場的一樓開始,將100張《心經》為一函,以人傳人的方式,到達三樓寶塔外的樓梯,接著一階一階上傳,正式奉納在本館頂樓的藏經閣中,象徵著透過經文與佛接心。目前,已經奉納了百萬份由世界各國人士抄寫的《心經》。

抄經改變許多信眾的人生

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我們鼓勵信徒不斷地寫,把心中的這一部經典寫出來,」他感歎,現在民眾處於紛擾的社會環境,需要透過經文來端正自己內心,而《心經》就是一部集結佛法精神的經典。

多年來,已經有許多人透過抄寫《心經》,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例如,一名住在高雄的李春桃阿嬤,在2008年被診斷出心血管阻塞。有一天,她在家裡發現孫子先前請回的《心經》抄經本未完成,她便決定開始抄經,以此轉移病痛的注意力。結果每天抄經,日行不懈,隔年健康檢查發現,原本血管阻塞的地方全不見了。她笑著說:「抄經抄著、抄到後來,心就開了!」

只能用毛筆抄經嗎?

目前佛館提供一般遊客自來水毛筆,供民眾抄寫心經,而佛光山的抄經堂內則是使用傳統式的毛筆。基本上抄寫心經不一定要使用毛筆,若是民眾在家抄寫,亦可使用其他筆類。法師認為,透過抄寫心經的過程,試著將心靜下,並反省自身與祈福,才是抄經的最大目的。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禪修

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起心動念才能活在當下

為了讓一般大眾體驗禪修,佛館本館一樓的「玉佛殿」,每天提供八個固定時段,一次時間為半小時,其中包含法師開示、禪坐,並恭讀星雲大師寫的〈佛陀,您在哪裡?〉一文。吸引許多人固定每月前來參拜,有人甚至來過2、30次。

另外,每天總有上百名遊客一齊坐在殿堂裡,場面莊嚴肅穆,由法師親自指導禪坐的要領和動作。法師說,透過禪修將可以幫助民眾安穩心息,建議每天至少練習一次。

坐禪像燒水,慢滾終會得道

首先,先坐定禪坐姿勢,雙腿交盤、身體打直、手結印、眼睛半閉,自然舒適即可。接著,開始進行專注力的訓練,方法是注意自己的呼吸,感受身體如何進行一吸一吐的動作。法師認為,只要能夠專心一致,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念頭,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時,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

透過禪坐,民眾更能掌握自己的情緒,因此必須每天不斷練習。法師比喻,坐禪像燒開水一樣,必須持續以小火慢慢滾,總有一天會得道。有人問要如何跟佛接心?「我會把答案丟回給大家,讓大家自己慢慢去領悟和思考,」法師如此回答。

七日禪修,就連名人也來訪

目前,佛光山寺修持中心提供了許多禪修體驗活動,像是一日禪、二日禪、或是禪七等,除了一般民眾,更吸引許多名人來訪參訪習禪。多年前,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就曾來這邊打坐參禪。他說在禪七當中,體會最深的就是「自覺」兩個字,並認為自覺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這是禪修七天帶給張明正的體悟,也讓他因此改變了許多看法,亦即星雲大師所說,禪修的目的是要自我認識、找回自心,不論時間長短,但是總有一天會悟道。

早課

每日5點半上殿,神清氣爽展開新的一天

佛館目前並未對外提供住宿服務,若想要住宿的民眾可住在佛光山寺,除了能感受深層的佛教文化,也可體驗佛光山的早課修持。所謂「早課」,是指透過課誦經文,與諸佛菩薩心靈交會。

佛光山的僧侶每天早晨5時30分聞板聲上殿之後,即開始一日的行持,包含禪堂打坐、佛堂念佛及早課等。其中大雄寶殿的早課對外開放,一般民眾可參與。場內可聚集數百人,包含法師和在家居士。引禮法師給予課誦本,並指示站在大門的右手邊「排班」,也就是俗稱的排隊,每個人依照次序進場。

聽梵音、齊誦經、行叩首禮

進場後,挑高的建築物裡,眼前為偌大的金佛像,腳下則是一排排小座墊,每個人在自己的坐墊上坐定禪坐姿勢。在佛光山法師的帶領之下,搭配清淨莊嚴的梵音,上百人齊聲誦經,並向佛陀頂禮。

早課結束後為「過堂」,也就是佛門用餐的意思。大家井然有序地走往齋堂,過程須全程肅靜,接著選擇坐在桌上擺有碗盤的位子入座,桌子前方有兩個碗,中間一個盤子,坐下後須先唱「供養咒」,才能開始動筷。若需要加菜,則必須把盤子中的菜留下一點,並推向前方,即會有專人行堂加菜。在佛門要惜福,記得要將飯菜吃完。最後,住持和尚帶領大眾唱「結齋偈」回向功德。

吃飯的特殊禮儀

吃飯時也有特殊禮儀,敘述如下:(1)先將中間的盤子移往自己。(2)將桌子前方左邊的碗移向自己,並放在右手邊。(3)前方右邊的碗則放在自己的左手邊,接著即可開始用餐。這是在古代叢林時期就有的吃飯規矩,一代代傳承至今。

青年生命禪學營

不同宗教、國家的青年共襄盛舉,體悟生活禪

六祖慧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就是人間生活禪的雛形,也就是主張在日常生活中悟禪,以平常心體驗佛法。為了讓青年學子體會參禪之道,佛光山已連續四年舉辦「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每次總是吸引上千名來自全球五大洲、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學生,甚至不乏碩、博士生參加,讓年輕人體驗行、住、坐、臥禪的修行。

活動宗旨是希望青年學習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的理念,課堂會邀請星雲大師開示,以及法師、教授,傳遞禪的生活哲學。

除了靜態教學,也包含動態的活動設計,像是抄經、獻燈祈福及「入寶山‧尋法寶」等,另外,像是打掃、整理環境,也是課程內容之一。今年開始,佛館還提供海外學員「台灣文化環島」活動,讓遠道而來的人,可以感受台灣的文化之美。

EMBA課程──佛教管理學

「解行並重」,好的管理應建立在心靈層面

佛光山和佛館,現在也成了各大學EMBA的熱門參訪地點,包含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名校,就連台灣的台灣大學、成功大學和中山大學等,都曾把這裡列為參訪之地。像是今年,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EMBA學生,共80人,就曾前往佛光山進行二日禪修活動,內容包含坐禪、晚課、經行等,還有法師主講「佛教的EQ觀」,或是「禪修叩應」等課程。

不妄語,是企業經營的根本

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佛館特別針對EMBA設計一套「解行並重」課程。「解」的部分,著重在佛教的管理學,有法師分享佛光山的管理方法和哲學,並分享禪宗故事,探討人生議題。「行」的部分,則有打坐、參禪、早課和抄經等,「他們常常回應的話語是四個字──很受教育,」慧傳法師分享,這些課程可以帶給學員職場上的新思惟,如大家體會最深的是,不該只是著重於制度面的管理,心靈層次上的管理應更重要。

記得在一次分享會上,星雲大師談到關於企業經營的想法。他強調,「不妄語」是佛教五戒之一,事業應以誠信為首。人必須誠實、不說謊,大家才願意向店家購買,所以人無「信」不立。因此,若是企業願意誠信對待顧客,自然可吸引生意上門,這番話讓台下的EBMA學生都印象深刻,收獲良多。

陸客參訪團的感動

這裡的人事物都是寶藏

慧傳法師表示,佛館能讓來訪民眾心生歡喜,「佛光小姐」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目前館內的佛光小姐有90多名,負責佛光山海內外道場及佛館的導覽、接待等工作,不僅得展現無比親和力,更要對佛館大小事瞭若指掌。近年,佛館吸引許多大陸觀光客來訪,也有由旅行社帶領的陸客參訪團,不僅來的人次愈來愈多,停留在佛館的時間也愈來愈長。一問導遊,才發現原來他們來到佛館,感受到了滿滿感動。

在佛光小姐的帶領下,不斷向陸客傳遞佛館的「三好」及「四給」觀念。三好,代表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則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曾有導遊透露,當遊客離開佛館之後,還是常將這些觀念掛在嘴邊。「這些對他們來說就是寶藏,三好四給的觀念雖然簡單,但是這些隻字片語會停留在他們心中,」慧傳法師解釋。

你想認識佛教?來佛陀紀念館

正如星雲大師所說:「你想認識佛教嗎?到佛陀紀念館,你就認識了佛教。」透過佛館內的硬體與軟體規畫,每個人來到這裡,都獲得了富足的心靈饗宴,也實踐「人間佛國」的願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