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綠線花蓮:水清土黏人逍遙

藍美貞
user

藍美貞

1990-09-15

瀏覽數 22,800+

綠線花蓮:水清土黏人逍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0 / 10月號雜誌 第052期遠見雜誌

天濛濛亮,太陽自海平面緩緩升起,花蓮的南濱公園裡,早起的民眾正對著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深呼吸、做早操,從市區騎車到海邊,只消十多分鐘,也有人慢跑、散步而來,運動後可以順道買點菜、回家吃早餐,而不論到那裡,青翠的高山、蔚藍的大海隨時都在視野中出現,天天看,久了「就覺得像多年的老鄰居一樣,永遠都在你身邊。」一位到海邊散步的居民說。

下班交通「尖峰時間」的花蓮街道,沒有嘈雜的車聲,也沒有川流不息的人潮,路上偶爾才見得到一輛公車,望進車窗裡竟空蕩蕩的;大家都以機車、汽車代步,學生則騎腳踏車,「十幾分鐘就到家了,」人人都這麼說。

良好的自然環境,是花蓮人最引以為傲的。空氣品質冠居全省,主要河川近乎無污染,居民所擁有的休閒用地,平均每千人十九.六公頃,面積相當於十九個台北國父紀念館。「這才是人生存的地方!」一位跑遍全省、現在定居花蓮的計程車司機說。

搶先是多餘的

空間的寬闊與時間的充裕,形成了花蓮人獨特的悠閒生活步調。再加上人口少、工商活動不盛、競爭壓力也小,「搶先」對人們來說,似乎是多餘的。許多市區上班族甚至養成回家吃中飯的習慣,下班後也有空去散步、打球。大自然提供花蓮人絕佳的生活環境,不論在生活型態或環境上,都與台東共同保留住台灣最後一片淨土,卻也阻礙了許多經濟發展與繁榮的機會。

與工商發達的西部隔著中央山脈,缺乏交通建設,花蓮只能利用農、工業的自然資源從事生產。在人際關係、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觀上,也還保留著濃厚的社會傳統。

在這裡,人跟自然互相依存。大家吃本地生產且無污染的米,蔬菜和水果種在鄉下,漁獲來自東邊的大海,林木、礦產資源蘊藏於山中,住的「透天厝」都蓋在自己買的土地上,連小孩做實驗觀察動、植物,也是就地取材。一位房地產銷售人員形容花蓮人對住屋的選擇:「大家都喜歡有院子的「透天厝」,買公寓會被人家笑,那是窮人才住的。」

人人都說「花蓮的土最黏」。「在花蓮住久了,對整個環境的節奏、陽光、空氣和山水,會培養出很高的敏感度,」花蓮土生土長的明立國,因研究山地音樂而經常往返台北和花蓮,但他自認為「一直都沒有離開花蓮。當你覺得自己是屬於土地的一部分時,對生命會感到很自在;我只是出來工作而已,還是把花蓮當作根。」

山水影響花蓮人對土地的依賴,也決定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全縣從事農林漁牧和工業(石礦業居多)的人占了近六成;還有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的觀光業,仰賴的全是大自然的資源。因此,一提起花蓮,藍天白雲、山山水水、太魯閣、大理石、花蓮薯甚至海濱步道,都自然在腦中浮現。

由於傳統農業的沒落、地緣工業產品的附加價值低,交通不便又吸引不了大企業,花蓮的經濟生產力始終無法趕上西部各縣;前年每戶的平均收入約三十六萬七千元,比全省平均少了十二萬元。

縣政府的財政也是慘澹經營。今年度近五十一億元預算中,地方自籌的財源只有八億元,其餘八六%仰賴中央和省府補助。

人口去多回少

花蓮縣內百分之九十的工商業場所,員工都不滿十人,而最大的產業--中華紙漿員工大約一千人,「公司如果要徵人,根本不敢登報紙,也不想讓太多人知道,」在中華紙漿服務十一年的曾建琪表示,有一回他們只在工廠內貼了兩張布告,竟招來三百多人應徵。

經濟不繁榮、就業機會少,使得花蓮留不住年輕人。近六年來,人口連年呈負成長,縣內的統計雖然紀錄三十五萬,但實際的居住人數卻遠低於此;「很多人出去了,戶口還是沒遷走。」縣政府的人說。

根據全省的統計調查,前年花蓮遷出了二萬一千人,但遷入的還不到六千。花蓮是全省面積最大的縣,居民總數只超過台東和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幾達三一% ,已是十年前的兩倍。

因工作環境「缺少活力」,二十五歲的黎梅蘭四年前從花蓮隻身到台北做事,「花蓮那種平淡的生活過久了,會覺得很乏味。」同樣擔任會計職務,黎梅蘭寧可選擇台北。

在中廣花蓮台工作三年、已成為最資深採訪記者的傅素絹表示,念花蓮女中時的同學,大學畢業後回來的只有五分之一。「大家都笑說回來像是養老,」花蓮家扶中心主任陳清輝覺得,花蓮既沒有「像樣的企業」,連當個公務員想等到科長的缺都很難,他很擔心自己的小孩將來也像現在同輩的朋友一樣,無法回到家鄉生活。

在最熱鬧的花蓮市區,人口總數只有十二萬,生活作息是小城鎮的典型。商店最密集的中山、中華、中正路上,建築物多只有二、三層樓,賣場的規模以一、二十坪的小格局為主,而三層樓的「三商」是最大的百貨公司;西式速食店除了假日外,多半只坐了兩、三成客人,倒是去年才開張的屈臣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與光顧。但一般高價位的東西,還是很少受到青睞。

小聚落性格

下班後的電影院前,經常只見服務人員沒事地晃著。大家喜歡留在家裡看電視和錄影帶、陪家人聊天,於是市內僅存的三家戲院「從來都不清場、十幾年的木板座椅還是從前的老樣子,連廣告片都沒換過。」二十六歲的傅素絹說。

市郊的鄉鎮多半只有一條熱鬧的大街,出了街外,處處可見田園的景象,房舍的一邊傍著縣延不斷的中央山脈,另一邊是遍野的油綠,路上少有行人,但客運車站附近總少不了檳榔攤。鄉村居民不常往市區跑,晚上的街道總是黑靜靜的,九點過後,多數人家便已熄燈入睡。

消費人口少、市場不大,商人無意在經營型態上有所改變、創新。換季拍賣時,台北街頭常見的「宣傳單垃圾」在這裡根本看不到,店家頂多張貼個打折的小海報應景;書店大部分以賣文具、禮品為主,對老闆而言,與其花時間整理「暢銷書排行榜」來刺激顧客買書,倒不如派個業務員去機關學校推銷;至於開店幾十年不曾改過樣子的,更是平常。

人際關係的建立也是傳統的。由於工商業少,沒什麼外來人口,居住環境也不像公寓、大廈般各自獨立、相互隔離,整個花蓮市區和鄉鎮都呈現出小聚落的性格;家庭是生活的重心,鄰居彼此認識,朋友間的往來也較頻繁。假日裡,最普遍的休閒是城市生活難得的活動--全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去附近的溪邊、海邊玩水、釣魚。

「這樣的社會裡,要成名、有惡名,大家很快都會知道,」二十年前就來花蓮的作家陳列認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親近關係,使大家不會凡事計較,容易培養感情變成朋友。

安定和寬容

到北部讀書、工作一陣後才返鄉創業的姜震華,閒暇時總會聚集以前的好朋友一起喝茶、閒聊,大家各做不同的生意,彼此供應對方需要的用品、食品,常借東西給隔壁商店,他也從不嫌麻煩,「反正互通有無,很自然就這樣了。」他聳聳肩說,住台北時卻不曾如此。

在慈濟醫院工作一年的賴銓嘉醫師則對花蓮人的純樸個性印象深刻,「阿美族的人看完病以後,還會跟醫生鞠躬道謝。」陌生人在花蓮問路時,也能從當地居民熱心說明、提醒的態度,感受到豐富的人情味。

重視安定、寬容,是花蓮人另一項特質。

在花蓮,年輕一輩若想換個工作,往往要受到父母、親戚的許多詢問;而回花蓮參加環保運動的大學生,有的甚至怕被家人知道而不敢回家住,遊行時遇到熟人也遮著臉不敢打招呼。

抗議運動在花蓮很少引起人們的興趣,也無法激起共鳴,除非是危害到個人的生存利益,像民眾反對台肥製造TDI產生毒氣、漁民抗議中華紙漿廠嚴重污染海水。「即使有意見,我們頂多是私下談談,如果不是那麼不可忍受,一般人都不希望有什麼波動。」在花蓮女中教書的郭佩芬說。

這樣的想法使得花蓮人對落後的發展,很容易寬容。當每個人談起北迴鐵路時,都是滿肚子怨氣,但最後還是得乖乖地多花二成價錢去買黃牛票,或者乾脆站三、四個小時北上。

花蓮人在政治上的態度也是「非常非常含蓄」。直到去年底,花蓮才成為民進黨在本島最後一個成立黨部的縣,而目前全縣選出的三十三位縣議員裡,有三十二位都屬於國民黨籍;就連今年反對水泥業的抗議運動,還是由台北的大學生和環保團體率先發起、鼓吹。

值得珍惜的土地

作家陳列認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知識分子,在花蓮多半是公教人員,因此一般民眾常會以官方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較缺乏反省的能力;而缺少大學、對外交通不便等因素,也使社會資訊流通緩慢,變得較封閉。但另一方面,長期受花蓮自然環境的薰陶,「容易使人體認到其他生命意義的存在。」

花蓮也並非永遠踩著慢步調,隨著整個生活型態的變化,花蓮也在轉變當中。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市區新火車站附近的娛樂場所和賓館,由點、線而蔓延成區;二十四小時便利超商、專賣進口沐浴用品的「美體小鋪」、麥當勞和大型書店陸續開張,顯示商人挺看好這裡的消費潛力。走到鄉下,卡拉OK和一台台的電動玩具,也以新貴的姿態出現,「連老師都跑去打電動,」一位務農的居民抱怨。

在政策上,產業東移的計畫更為花蓮的未來帶來一大轉機。

隨著李總統「產業東移」的看法,水泥和房地產業者已經先行一步,要分食花蓮這塊淨土。

為花蓮縣投資環境作出評估報告的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勾勒出五年後的遠景;發展高科技國防工業、設立珠寶和食品加工中心、利用地緣性資源成立香精材料和水泥專業區、發展帶狀觀光區域的休閒產業,配合交通建設的改善,「花蓮的工業產值可由目前的二百億提升為七百億,」林建山有信心地說。

不管花蓮要怎麼變,多數的人還是希望花蓮能保有清新的空氣、翠綠的山水。「花蓮是台灣最值得珍惜的一片土地,」從小在花蓮漁村長大、現任門諾醫院副院長的呂信雄感慨說,如果拚命開發而把大自然都破壞了,「賺了那麼多錢要去那裡休息呢?」

泰雅姑娘倦鳥返巢

我一直蠻幸運的,高中沒畢業時,牧師介紹我到北埔芥菜總會學美髮,跟同學上台北工作了五年,兩年前回花蓮市區,現在每個月有二萬多塊收入,只要負擔妹妹的生活費就好。

這裡坐活比較單純,放假還可以坐一個小時的車回萬榮,把家裡打掃一下。在台北交朋友太複雜,擠車回來也很辛苦;還記得剛到台北時,我嚇了一跳,從來都沒想過房子會那麼高,而見也看不到山。

爸媽兩年前到台北當建築工人,在淡水、三重、土城跑,一個月賺三、四萬,他們覺得蠻好的,都不想回來了;以前種田的時候比較窮,晚上只能關在家裡看電視,現在他們喜歡到市區逛街、吃東西,媽媽還說,那邊的診所看病比較快好。爸媽一、兩個月回萬榮一次,家還是在花蓮啊。

村子裡的女該差不多十七、八歲就相親、結婚了,嫁到外地比較多。男生娶本族的多,留花鄉下只能種田、採礦、做工,也有當公務員或老師的。

家鄉的人現在坐活都過得不錯了,蓋房子、買農具可以跟農會借錢,鄉公所也有補助,可是很多人還是沒有儲蓄的觀念,有了錢就買酒喝,所以負債纍纍。他們喜歡喝米酒加蛋,還有維士比如伯朗咖啡,喝多了也會打架,不過大家覺得蠻平常的。

借東西自己來

每年的村運和鄉運是最熱鬧的時候,老的。小的都一起運動、唱歌,外地的鄉人也會趕回來參加。我們不像阿美族有豐年節,很多傳統習俗也都沒有了;信基督教倒比較普遍。

我們山地人很隨和,遇到外來的客人都會講你到家裡喝茶。白天的時候,門都不必鎖,鄰居常來聊天,如果要借東西也都自己來。在台北就不一樣了,比較多人會排斥山地籍的,有些朋友的父母親還以為我們比較野蠻,反對子女跟我們交往。真是奇怪,同樣都是人,只不過彼此的方言和生活習慣不同,對待我們怎麼差那麼多。

我們家鄉空氣很好,礦泉水很甜,家家都是接山上的水喝,有一回鄉公所說要開電廠採礦,里長們開會討論,就帶大家去鄉公所抗議,最後才沒開。我還是比較喜歡現在這樣,早上起來能嗅到清新的味道,如果山被砍下來,整個山都會白白的,那怎麼辦?

(藍美貞採訪整理)

花蓮第一

.居民休閒地兩種最大--花蓮是本省面積最大的縣,居民每千人所擁有的休閒用地(原野、公園)十九.六公頃,也是第一。

.太魯閣國家公園--有台灣唯一的峽谷、斷層景觀。已故畫家張大千稱讚它是世界四大美景之一。

.最乾淨的空氣及河川--一年中有三四四天,空氣經環保署列為台灣最佳等級。縣境內主要河川皆「未受污染」。

.石礦產量第一--大理石、蛇紋石。石灰石礦藏及產量,為全國第一。

.獨特的大理石人行道--市區內以大理石碎片鋪設的人行道、鵝卵石步道皆為全國首創。

.最高的地震頻率--花蓮市及其附近海域,四十八年內(民國二十五年至七十三年),規模五級以上的地震共四百二十次,其中又以海底地震居多。

.慈濟醫院--率先創立不預收病人保證金制度。

李阿財等待王永慶

客運車靠站的煞車聲,畫破了光復鄉的寂靜。

全鄉店家最多的街道上,依舊冷清清的。車站對面的兩層樓旅舍裡,一位歐巴桑帶著孫子守在電視機前,毫不在意客運車幾乎不曾為她帶來任何生意;旅舍已經開了二十多年了。

光復鄉的居民不到三萬人,但在全花蓮縣還排得上前五名,多數人務農為生。平地山胞占了三分之一。

五十六歲的李阿財,住在光復鄉最南端的大富村,有好幾甲地,但子女都搬走了,只得自己種田,留老伴在家帶三個小孫子。

「像我這樣還算最年輕的,」他露出滿口的金牙笑說,全村一百八十戶裡,找不到四十幾歲的農夫;農忙時,大家只好團結起來互相幫助,偶爾也雇用山地人和臨時女工,但「工資貴、人手還是不足。」

一窩蜂種檳榔

種田半年的收成大約十四萬元。「扣掉成本,一個月賺一萬塊吧,」李阿財計算著。雖然改種雜作(如甘蔗、花生)可以領一點補助,但利潤還是不夠,太家只好「多角經營」;這幾年一窩蜂地種檳榔,「有的人賺錢蓋了房子,西部的人一來都買了幾百甲地在種,一年可以賺幾千萬上他愈說愈興奮,不覺地又掏出一粒檳榔來嚼。有時李阿財一天要吃上七、八十粒。

鄉下人生活單純,每天不是下田就是在家和鄰居聊天、看電視,雖然日子有點一成不變,也甘之如飴。有時李阿財從田裡回家,住在鳳林鎮的朋友早已騎了四十分鐘的車,送來自已種的水果,在他家裡等著。農忙時,家家戶戶的大門始終開著,從沒聽說過發生竊案。

人人隨性自在

下午正好幾個鄰居都休息,大夥兒茶一喝,話匣子便開了,話題從兒子娶媳婦、鄰居老人生活過得不好、農作收入到鄉長選舉,都聊得口沫橫飛;鄰婦發現天陰了,就自動去幫忙收衣服;一位七十八歲的老農夫,在蔗田忙了一上午後,也走到李家,坐在屋外藤椅上打盹,睡醒後又兀自走了。人與人之間的隨性與自在,倒像是自家人。

扭開新買的卡拉OK,李阿財的鄰居輕哼起「愛拚才會贏」。雖然種田很辛苦,但「土地賣了也捨不得,鄉下人就是要做,又不像都市人那麼好命。」在他們的觀念裡,「一個吃「頭路」的,贏過做十甲地。」不過李太太對現況遼是挺滿足的。這個月她要和村裡的幾個婦女到大陸觀光,「還不是兒子、女兒幫忙出的錢好不然也捨不得去玩。」她說。

「現在能種就種,兒子不回來,田以後就賣了。」李阿財話鋒一轉,王永慶是不是要來花蓮設工廠?我們絕對歡迎,不會抗議,不然這裡永遠像窟死水一樣靜靜的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