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國IBM GBS 藍色巨人攻EPS 20美元

全球最大諮詢服務組織

呂愛麗、王怡棻
user

呂愛麗、王怡棻

2013-11-08

瀏覽數 16,550+

美國IBM GBS 藍色巨人攻EPS 20美元
 

本文出自投資特刊

彷如噩夢的金融海嘯,不少人至今記憶猶新。當創立逾30年的美律實業,遇上「藍色巨人」IBM,竟攜手將危機化為轉機。一個是位於台灣中部、全球第2大免持聽筒廠商,一個是擁有百年歷史、讓股神巴菲特埋單的跨國企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為企業策略轉型奠定另類模範。

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Global Business Service,簡稱GBS)策略與轉型諮詢服務協理游復興透露,連續獲利33年的美律在金融海嘯中,營收竟然下滑20%,損益勉強持平。

GBS轉型諮詢,協助改造美律

美律董事長廖祿立當下驚覺,再不轉型,可能來不及了!決定引進顧問團隊,協助找出轉型方向。IBM顧問團隊與美律一拍即合。雙方取得共識後,從策略轉型,引入多角化經營做起。經過改造後,美律不僅打入蘋果供應鏈,2011年營收衝到78億元,未來還要挑戰百億大關。

GBS創立於2002年10月,是IBM全球服務部門與前適華庫寶企管顧問(PwC Consulting)合併後成立的部門。在170個國家擁有超過6萬名顧問,是全球最大的諮詢服務組織。

未併購PwC前,IBM就有全球最大的諮詢團隊。然而事業群與人才培育無法取得一致成長。負責合併案的IBM大中華區副總裁暨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于雪莉透露,當時亟需新增70名顧問,才能應付蒸蒸日上的業務。IBM欣賞PwC的顧問團隊和產業知識,PwC則看中IBM的龐大客戶群,雙方結合可達截長補短之效。

攤開財務表,IBM的2011年營收高達1070億美元,GBS僅有49億美元,占總體不到5%。不過,可別小看這區區的5%,因為它是IBM成長的火車頭。GBS合夥人錢家龍解釋,IBM的優勢是集合軟硬體和顧問服務,由單純一項應用系統導入,藉由發動企業策略轉型,就能從點、線、面,為客戶量身打造。

GIE概念,協助企業全球運籌

IBM本身就是身經百戰的百年企業,經歷無數次策略轉型,是其他企業借鏡的最佳典範,也成為GBS成功打下市場的主因。2006年,IBM開始提出全球整合型企業(Global Integrated Enterprise,簡稱為GIE)的新概念。概念精髓是將企業各工作流程分割,送到不同區域完成,例如在中國深圳設立全球採購中心、將會計作業移到馬來西亞吉隆坡等,讓IBM管理績效大增。之後,進一步輔導企業客戶應用這套制度。

全球工業電腦與自動化設備領導廠商研華公司,於2006年引進此服務後,將原本分布在21國、71個城市、各說各話的分公司總經理,從行銷及業務的推動者,轉為主持及協調的角色,大大解決全球管理問題。GBS還協助導入策略規劃機制,使每項策略均能被清楚傳達、凝聚共識。經過這些努力,研華成為章法嚴明的跨國組織,自2003年起始終在100億至150億元間徘徊的營收,2011年一舉突破250億。

過去,科技與製造業、金融業是GBS在台灣主要客戶。如今連中小企業與服務業,也成為拓展服務的對象。GBS新事業發展部合夥人盧志浩透露,今後將在台中、台南及高雄派駐專業顧問,尋找商機。他觀察,中南部企業多以家族經營為主,如今都面臨成長與維持競爭力的困難。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盧志浩預期,ECFA簽訂將帶動台商回流及外商借道台灣的效益。加上大陸薪資和成本逐年上升,突顯台灣中南部的競爭力愈來愈好。同時隨著兩岸三地經貿往來頻繁,許多零售業者都希望跨足大陸13億人口市場,企圖做大的服務業也需要IBM的諮詢服務。

ISC工程諮詢服務,轉型策略新嘗試

2011年開始的全球整合供應鏈(ISC)工程諮詢服務,更是IBM深化轉型策略的新嘗試。真正的推力,在於「後PC時代」,為台灣電子業上下游帶來嚴酷的轉型考驗。2011年成為IBM工程服務第一位客戶的印刷電路板(PCB)廠華通,即是一例。

華通原本是IBM供應商,以生產單、雙面印刷電路板為主。老闆發現未來雲端高效能主機需要大量高階印刷電路板,商機可期。但公司僅具備PC等級的初階技術,在跨入伺服器等級的高階印刷電路板時遇到技術障礙,良率一直無法提升。透過IBM的工程專家輔導,華通只花一年半即掌握130mil高階印刷電路板的技術,爭取到多家廠商的訂單。

新興市場 ,下個成長引擎

除了G B S 這個成長引擎,展望未來,IBM還有另一個成長引擎,那就是中國大陸、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多年前,IBM把這些市場統整為「成長型市場組織」(Growth Market Unit),2011年貢獻了IBM近半的淨利成長,達19億美元。預估到2015年,約有30%全球營收,將來自成長型市場組織。

IBM投資超過100個成長型國家,包括建立關鍵基礎建設、發展策略型產業等。例如與非洲肯亞的前5大銀行合作基礎設施,與電信商Vodafone結盟,協助當地電信業Safaricom為1500萬名用戶設置行動付款服務。

在眾多成長市場中,大中華是重要地區。2011年,IBM在中國僅有31個據點,2012年計畫擴增至82個。在全球20個被研究的產業中,有13個以中國或大中華區為第1或第2大市場。13個產業當中,又有8個是重點產業,包括汽車、零售、金融、電信、能源與公用事業、智慧城市等。

以往大家習慣向西方學習,但新興市場崛起後,情勢已逆轉,來自這些區域的成功案例,反而將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的目標。例如,中國家電業龍頭蘇寧電器2010年進軍電子商務,IBM便為蘇寧提供涵蓋人力資源、組織和績效管理、財務等全方位解決方案。「蘇寧易購」上線一年多,銷售額衝破20億人民幣,年成長率達80%~90%。

2011年,IBM的每股盈餘已達15美元。預估在雙成長引擎的帶動下,2015年足以挑戰20美元的高目標,完全把不景氣拋在腦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