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論時空背景如何,人們一直對青春美貌、長生不老,存有強烈的渴望。
看看傳說中的后羿時代,嫦娥奔月的神話;想想秦始皇派徐福渡海,求仙問藥的故事;唐朝楊貴妃用牛奶沐浴,只為保持肌膚柔嫩。
到了清朝,記錄慈禧太后宮廷生活的《御香縹緲錄》,曾寫到她每隔10天,就服用10公克珍珠粉,即使已經老年,皮膚依然細膩。
美容吃補品 只為找回青春
邁入老化社會, 追求逆齡成全球運動
這些人物的年代跨越5000年,但都反映了怕老的共同心態。到了近代,由於現代人長壽,各個先進國家都步入老化社會,「怕老」,便成為現代人的新顯學。 杜甫寫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二次大戰結束時的1945年,台灣人平均餘命不到50歲,女性53歲、男性46歲,但現在平均餘命已超過79歲,女性達到82.8歲,男性為76.4歲。
今年10月初,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公布,2004年時全台百歲人瑞有713人,到了2013年已達2176人,10年增兩倍,最高年紀達113歲。長壽人口愈來愈多,不只是台灣的獨特現象,而是全球大趨勢。
台灣吹起醫美風 每年商機上衝600億
《時代》雜誌(TIME)歐洲版總編輯提出「逆齡社會」新名詞,指出現代人的壽命至少比以往延長30歲,不管是40歲或80歲的人,青春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並且預測逆齡會是改變世界的一大趨勢。逆齡幸福學更成為老化社會必修的一門課。
近年來,從台灣到日本、韓國,興起美魔女旋風,人們急著尋找已是歐巴桑年紀,仍保有少女面貌、輕盈體態的婦女,想要知道「凍齡」的祕訣。
拜醫療科技進步之賜,更讓可以逆轉外表年齡的醫學美容,大受歡迎。這股風潮席捲全球,歐洲市場每年成長兩成,今年有50億美元,台灣一年則有台幣600億元商機,規模和直銷業不相上下。
最近幾年,全台都會區,醫美診所更是四處林立。以台北市來說,忠孝東路四段、南京西路、南京東路三段、忠孝西路一段,均已有「醫美一條街」之稱。
脈衝光、微晶瓷、肉毒桿菌、玻尿酸等林林總總的醫美產品,從塗抹的到施打的,估計全台1年就有430億元商機,是生技醫療產業裡發展最快的項目,微整型技術更幫助現代人實踐青春不老夢想。
至於靠補品追求青春和健康,國人更是瘋狂,每年花900億元買維他命、抗氧化劑、葡萄糖胺等健康食品,龐大的金額,相當於1年吃掉一棟半的台北101大樓。
不只如此,保健書籍也從坐冷板凳到大熱賣,博思智庫社長蕭艷秋發現,這3年來,市場每年有兩位數成長,尤其發生塑化劑、毒澱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更帶動相關書籍的熱賣。
新自然主義總編輯蔡幼華則表示,大家過去把健康交給醫師,現代人則紛紛拿回自主權,使得延緩老化的抗老相關書籍十分暢銷,銷售超過20~30萬冊的所在多有。
壽命延長 健康卻大不如前
國人提前衰老10歲,抗老意識漸抬頭
只是在這股追求逆齡的大趨勢下,台灣人壽命增長、抗老意識增強了,但身體機能卻提早老化,出現未老先衰的現象?
討論這個議題並不容易,除了法律明定65歲是老人,國際醫學界並沒有正式統一的身體老化指標。但從民間診所與臨床醫學上發現,愈來愈多台灣人,已出現身體機能提早老化的跡象。「國人有提早老化10歲的趨勢!」台灣第一家抗老診所、安法診所院長王桂良表示。
病痛纏身體力差 生理機能提早退化
王桂良在1994年成立亞洲第一家抗老化診所,如今連大陸富豪也來找他抗老,19年來,他從超過兩萬名台灣受檢者的荷爾蒙、尿液,發現台灣人的生理機能提早老化。「體力差是最普遍的問題,」他說,不少受檢者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退化性關節炎等傳統俗稱的「老人病」,40~50歲的人體能有如60多歲,也有人感到疲倦、經常頭痛、全身痠痛,更出現皮膚變粗、腿毛脫落、白髮、掉髮,甚至有女性因為荷爾蒙改變而長鬍子。
無獨有偶,聯安診所以能夠預估未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運動心電圖,分析600名49歲以下青壯年男性的體能,發現受測者平均年齡雖然是38歲,體能卻高達63歲,生理年齡老了25歲。
「20~50歲的人體能普遍比不上老一輩,這和生活作息、飲食型態有關,」著有《吃錯了,當然會生病》《發炎,並不是件壞事》等暢銷書的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分析。
陳俊旭表示,現代人因為生活壓力、工作時間長、熬夜晚睡、飲食錯誤,容易誤食氫化油、塑化劑等有毒化學物質,導致器官老化、慢性發炎,出現痠痛、疲勞、免疫力下降,就算去做健康檢查,未必能找到病因。
不舒服找不到毛病 亞健康問題嚴重
「這就是亞健康,在不知不覺中讓人老化,埋下慢性病的種子,」東元醫院資深副院長簡基城表示,WHO估計,全球約有七成五的人口屬於亞健康,是不舒服卻找不到毛病。
「亞健康就是老化,」樓氏古中醫院長樓中亮表示。以「延緩老化」為題材,取得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的他發現,現代人吃飯、睡覺時間都不正確,例如,為了減肥,早餐、午餐少吃,晚餐吃得多,超過晚上11點不睡覺,都會加速老化。
近10多年來,樓中亮的不孕症門診有5000多名婦女因提早停經,無法懷孕,出現「脾虛」,其中,30歲不到的婦女因為愛吃冰品、肥胖、三餐不定時,停經、月經不順者大有人在。他還在門診中發現,男性邁入40歲,膀胱提早無力、如廁次數增加、腰痠、性功能障礙,宛如60多歲的人,屬於「腎虛」,老化快速。反之,如果到老年,思路依舊快速、走路快、排便快,表示生理年齡還很年輕。
老化難避免 但能活出品質
逆齡幸福沒捷徑,健康人生自己創造
唐朝文學家韓愈在《祭十二郎文》說,自己不滿40歲,「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這段文字堪稱是華人社會中最有名的老態形容了。
而從不少臨床醫師看診、健檢報告中也發現,韓愈說的「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在愈來愈多台灣人身上也提早來到。
老花、白內障、青光眼 提前20年報到
以視力來看,許多現代人40歲不到就已經出現中老年人才有的老花眼。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祕書長戴明正發現,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老花的人增加兩、三成,推測是長期使用3C產品,睫狀肌彈性疲乏。
眼科醫學會曾經調查21~40歲的上班族,發現有四成眼角膜缺氧,造成早衰,其中25~30歲族群,角膜提早老化,平均角膜內皮細胞數量相當於40歲!
究其原因,不少年輕上班族配戴角膜變色片、隱形眼鏡超過8小時,由於角膜內皮細胞無法增生,若消毒不全角膜感染病變,角膜內皮細胞就會減少,而低頭族、上班族在冷氣房猛看3C產品,眨眼次數減少,加上空氣乾燥,也影響角膜健康。
此外,老年性白內障似乎也提早20年報到,出現在40多歲族群。戴明正表示,他們不到55歲,必須先向健保署申請才能接受手術。如今,術前申請的中年人比過去多,顯示有年輕化趨勢,推測和近距離用眼、導致高度近視有關。
昔日以銀髮族為主的青光眼,現在也有愈來愈多年輕患者。根據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40歲以上患者增加率和60歲以上一樣,都是13%。
除了視力,另一個讓人聯想到老化的是白髮和掉髮。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副教授蔡仁雨說,一般人在40~60歲之間,頭髮會變白,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20~30多歲的人早生華髮,已不罕見。
上班族用腦過度 33歲卻是60歲腦袋
至於齒牙動搖,牙周病可說是國人最常見的牙齒疾病,尤其好發於45歲以上民眾。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有九成罹患輕重不一的牙周病,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副祕書長王俊程說,雖沒有調查年輕人口腔健康,臨床上常見30多歲年輕人患牙周病。
「壓力、抽菸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牙周病,」他分析原因,有人才30多歲,就因為牙周病而植牙。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到校園檢查,看到有高中生因為不刷牙,罹患牙周病,牙齦提早老化。
視力、頭髮、牙齒是老化的外在象徵,內在的大腦卻從20歲逐漸衰老,是人體最早老化的器官。
根據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去年發表的全台上班族腦年齡大調查,受測上班族平均33.6歲,每天工作超過9小時,有九成七認為自己已經腦老化,透過腦年齡測驗統計,平均腦年齡高達60.5歲。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發現,30~40多歲的上班族因為加班,睡眠不足,健忘、學習速度變慢,懷疑腦力退化而求診。他想開立診斷書讓求診者休假,他們卻擔心被炒魷魚而拒絕。
腦力退化無聲無息,骨質流失也是如此。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停經女性每年流失1~2%的骨質,骨質疏鬆的風險比男性高。「台灣髖骨骨折率在東南亞排名第一!」
陳芳萍提出警語,台灣每一年每10萬人口新增髖骨骨折平均有299人,被視為高危險區,以女性來看,骨折率10年之內倍增,2002年為5000例,2011年超過1萬例。
台灣已有逆齡意識 抗老學分卻不及格
哈佛健診也分析近600名35~49歲的熟女,她們沒有停經,卻有一成已經骨質流失,一半不運動、常喝咖啡,高達七成是外食族,是一大警訊。陳芳萍說,外食造成營養不均,鈣、鋅、鎂、維他命D不足,骨質容易流失,婦女在35歲前,應多曬太陽、運動,補充鈣質。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膝、髖關節承受了過大壓力,導致中壯年人也罹患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如果骨質已經流失,無異是雪上加霜。
顯然,台灣在有了逆齡意識與行為後,抗老成績單卻不理想。在花大錢做醫美、吃許多保健食品前,最好先檢視日常生活習慣,是否違背逆齡?若長壽卻不能享有健康,年老後成為「老殘」,無疑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
人從生下來那一刻,細胞和器官就走向老化衰亡,但要保住健康活力,在現代社會已不是不可能。從現在開始,若能調整生活作息,有一天生理年齡一定能比身分證的年齡年輕,得到逆齡幸福!
追求逆齡的最大考驗
三高、癌症年輕化,國人健康要警覺
世界抗衰老醫學會把老化定義為「隨著年齡增長,以及環境與生活的影響,細胞的機能逐漸衰退,數量也逐漸減少,導致器官組織逐漸老化,甚至產生病變。」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認為,血壓可觀察心血管系統,從身體質量指數也可以了解代謝系統,從尿液測量可松體、腎上腺系統,則能判斷壓力耐受和自律神經系統,這些均能研判個人老化狀況的身體指標。
台灣男性與兒童過胖 居亞洲之冠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在《寫給怕老族》的一書中表示,許多研究證明,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方法,能夠有效反映健康和死亡風險,也有人擴充內容,增加腰圍、高密度膽固醇(即好膽固醇)、代表三個月平均血糖值的糖化血色素,做為老化的指標。
由此可見,觀察血糖、血壓、膽固醇、肥胖,可做為老化判斷指標。若以此觀察國人健康情況,不禁令人懷疑台灣45歲以下青壯年是否提早老化?
國健署統計,每10萬個30~70歲的國人,有99.5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排23名,成績比韓國的85人差。
根據2008年25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來看,台灣是8.4%,在OECD中排名第17,落後日、韓。高血壓盛行率是25.2%,高過所有OECD國家,高膽固醇為37.7%,也比其他國家高。
至於肥胖,台灣人肥胖盛行率達44.1%,每兩名男性有一人肥胖,每四名兒童有一人肥胖,BMI超過25,在亞洲國家中,台灣男性和兒童最胖。
而醫界發現,國人得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年齡也往下降。研究慢性病的署立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就說,從門診來看,三高在10~20年前是50歲以上的病,現在降到30~40多歲,有年輕10歲趨勢,多家醫院40歲以下膽固醇偏高的年輕人比比皆是,甚至已威脅生命。2003年統計,全台有4.7%的25~44歲青壯年死於心血管疾病,2012年提高到7.2%,10年間增加幅度達五成。
30種癌症 有25種和身體老化有關
至於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祕書長、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奕德表示,2000~2008年,新發現糖尿病人比率從0.805%增加到0.823%,上升緩慢,但30~45歲的年輕人卻從1.45%增到3.94%,上升超過兩倍,增加速度最快。 除了慢性病,癌症發生也被認為是老化指標。研究老化的春泉診所院長潘世斌說,人體DNA有修復功能,以避免細胞受環境汙染、紫外線、有毒物質攻擊而受損突變,若細胞老化,DNA修復速度變慢,腫瘤產生的風險增加,就可能形成癌症。 今年8月,《自然》期刊發表英國、澳洲團隊的研究發現,常見的30種癌症,有25種和身體老化有關,而癌症是基因突變、DNA遭破壞而引起,老化就是造成基因突變的一大元凶。
國健署就統計,台灣每10萬人有244.1人罹患癌症,120.7人死於癌症,雖在亞洲國家中倒數第二,卻是國人總死亡率第一,占28%。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台灣每5分48秒有一人罹癌,每12分2秒有一人死亡,其中大腸癌最近10年增加兩倍,1年超過1萬4000例,乳癌病人以45~50歲居多,比美國年輕10歲。
看來除了眼睛、牙齒、皮膚等身體機能感受外,慢性病與癌症提早侵襲年輕人,也是台灣在追求逆齡社會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