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建築學群

綠建築議題正夯 跨領域學習造就競爭力

鄭婷方
user

鄭婷方

2013-09-27

瀏覽數 20,800+

建築學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研究所特刊

小君別擔心,非本科系學生,仍有機會轉念建築所。例如台大建築與城鄉所,交大、東海、實踐、朝陽建築所,皆有為非建築背景學生開設的碩士班。而以小君的背景,成大建築設有「建築歷史與保存組」、中原建築有「歷史理論組」、淡江有「建築理論及歷史組」,她可把自己參與過的古蹟保存專案,詳加記錄,放入作品集中,有希望在面試時脫穎而出。

各建築研究所著重的領域不盡相同。成大建築所,面向最完整,共分成建築設計、建築規劃、史論、工程與營建管理、結構、環境控制等六大專業組別;而以台大建築與城鄉所而言,最大特色在於社區營造、社會住宅、鄉村再生、參與式設計、常民美學、都市研究等議題探討;交大以數位建築、電腦輔助設計與虛擬實境、互動科技等「新數位媒材」主題為教學特色;東海建築所則非常重視設計創作及美學等人文思想訓練。

念建築也要懂美學與歷史

以國際趨勢而言,成大建築系系主任鄭泰昇表示,30年前,重大建設正大興土木,以建築結構、計算相關探討最為熱烈。大概十餘年前,古蹟保存議題興起,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顯學;近年來,關於建築及空間營造強調「永續設計」概念,有關環境控制、綠建築、基地保水、節能,皆成為最熱門的討論主題。

建築類研究所亦鼓勵「跨領域整合」,鄭泰昇舉例,像要蓋智慧建築,要跟電機、資工系專長整合,做環境規劃牽涉社區總體營造,要跟社會科學院合作,「就是這種『整合』的概念,需要整合美學、藝術、科技、環境,讓建築學群非常特別。」

考試現場

準備工程浩大,先旁聽打好基礎

建築相關研究所的考試及準備,是場浩大工程。大部分考試,不只有國文、英文基礎學科,有建築規劃與設計理論、建築史申論題要發揮,更要通過「臨場設計」考驗,有的要當場做出立體模型,有的則要素描平面及三度空間。面試時還得自備作品集。

因為考試內容相對複雜,台大建築及城鄉所所長黃麗玲建議,非相關科系考生應在大學時期,旁聽建築系所設計或規劃課程,來增進背景及實做知識,更要深入了解報考系所特色。

多參加設計展 廣泛閱讀

交大建築所教授張基義也曾為文建議考生,應該多參加設計展、多聽演講、廣泛閱讀建築與設計的啟蒙書籍與雜誌。成大建築所考試則是理論與現場繪圖並重,筆試首日考理論,第二天是全天繪圖考試,通常建築本科生較

有優勢。

交大和東海沒有理論學科考試,但是非常重視「設計能力」。以交大而言,作品集極為重要:分成兩階段面試,第一階段,要口頭報告學習經驗、人格特質、報考動機,並針對「作品集」重點報告,複試則是作品集討論與設計理念交流。東海大學則是以臨場設計作為篩選重點。考題豐富極具創意,例如:如果你是流浪漢,會選擇哪個地方、用哪些撿來的東西搭建出什麼樣的居處,並說明生活方式,或設計有創意的浴室等。

關於口試,台大建築及城鄉所學生黃鈺琦提醒學弟妹,在讀書計畫、作品集準備中,可以「先設想希望老師問你的事情,來增加與教授的互動」。像她自己曾參與上海世博台灣館建造紀錄片的拍攝,因而準備很多「城市及電影」、以及「建築變成一種行銷」的相關備審資料,來增加自己經歷的獨特性。台大建築及城鄉所學生林郁文則提醒,城鄉所不走傳統精美規劃路線,老師在面試時,通常喜歡「有趣」而能「批判思考」的學生。

校園現場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大自然當教室,多與住民溝通

建築類研究所,絕對不是一門只需在教室聽課的學門,而是要走出戶外,感受空間,並與住民互動!城市、鄉村、自然都是體驗並學習設計、規劃的真實場域,也造就建築所研究生多采多姿的學習生活。前進建築學群研究所校園現場,台大建築及城鄉所碩士生黃鈺琦對實習課印象最深,她回憶與柏克萊大學知名學者Randy Hoster,多次一起前進、勘查觀察南布袋濕地,進行黑面琵鷺保育,學習生態型的建築規劃概念。剛到濕地時,四處荒煙漫草,他們並非以建築為出發,而是先去了解當地的生態,並跟居民對話。

光做田野調查 就花一整年

黃鈺琦對碩士論文的態度一樣入世,她的研究主題是台北市萬華區的老舊住宅與弱勢族群,光是做田野調查、居民意見了解,就花了她一年時間,這麼深入,就為了要做到「包容性」設計。在研究所學到新的設計概念是「只會畫很炫的3D圖沒有用,最基本的是,重新回頭去看一個基地、與環境,反思它的特殊性,更要去與當地居民討論,」黃鈺琦精闢分享。

而台大建築及城鄉所碩一課程,亦饒富意義。每一組學生都選定一個場域研究,其中一行五人選擇即將改建的台北松山區「南松市場」,探討傳統市場的再造。除了課堂上討論、企劃,他們深刻走入當地,先調查市場、周邊狀況、了解環境,接著訪談市場攤商、買菜顧客,更參與市場處規劃會議,幫當地攤商架設網站「行銷」、製作概念式新型態市場模型,更拍攝微影片紀錄真實市場攤商臉譜。

「一個學期下來,至少跑了南松市場20∼30趟,還去考察許多其他市場」研究生郭名揚和組員,身體力行「參與式設計」。另一名參與學生陳稚涵則總結,學到最重要的是「整合溝通的能力」。􀀁台大建築與城鄉所所長黃麗玲說,研究所的課程,是希望學生了解,做良善的空間規劃,核心技能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溝通」,要及早出去聆聽居民聲音、面對群眾。

這也說明不少建築學群研究所的教學核心價值與學習生活,除了寫學術論文、理論學習、培養藝術創意,更重視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環境現場,關懷社會、與各式各類空間議題。

產業現場

群甡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蔡寧

多元發展,累積靈感與設計思惟

見到蔡寧,留著一撇率性的鬍子,手上拿著累積多年作品集,說起話來慢條斯里,十足藝術家性格。他隨意翻開作品集,講解設計理念,有的以「牆」為主題,設計新型態的堤防空間;或從荷葉形狀小圖示,變形發展出漂浮城市的概念、亦或把圖書館從冷冰冰的建築裡解放出來,讓整座城市成為一座圖書館,牆面、地面都有互動式設計,都令人驚艷。

談起這些創意迸發的空間設計概念,蔡寧充滿熱忱。而推進他創作的動力,正是大大小小的空間規劃、概念設計比賽。雖然工作資歷才半年多,但是蔡寧在學期間,獲獎無數,而參加競賽,不僅是建築研究所盛行的風氣,也是進入業界之前最佳的思惟訓練。

限制雖多 卻能激盪火花

「念建築就要不斷累積作品集,不管在學、或是就業,」蔡寧說。他建議學弟妹,不必把作品集局限於建築本身,應該多元發展,累積靈感與概念式的設計思惟。蔡寧設計巧思豐沛,找工作得心應手,但進入業界亦有衝擊。他發現溝通與團隊合作極其重要,以往寫論文,大多是自己負責即可,進業界不僅要跟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討論方向、也要了解業主需求,加班趕製設計圖時,更需要拜託同事協助,等工程實際進行,還要跟水電、空調、景觀等專業人士溝通,非一人能成事。

蔡寧觀察,業界實務的設計案都有限制,非天馬行空的發想。例如,在學時設計不用管建築法規、也沒實際業主,沒基地面積限制,不必注意騎樓線、建蔽率、容積率、甚至不需顧及使用空間人數。但這些都是實際運作時要留心的地方。

蔡寧坦承從實務操作中,獲益良多,「有這些限制,讓人能更真實地去思考建築設計,有時反而更能激發火花!」進入職場後,觀察到三大建築業界趨勢,一是重視融入綠建築及智慧建築設計概念,二是重視「無障礙空間規劃」的通用設計,三是建築資訊管理與整合,要學習時下最熱門的電腦輔助設計工具「建築資訊模型BIM」。

至於要不要考建築師執照?蔡寧坦承,對有志長期留在建築業界發展的人來說有其必要。雖然現行建築師考試已改為及格制,等於在四年內累積六科及格即可,但仍需要時間靜心準備。今年底也還要跟建築師考試奮戰的蔡寧,建議學弟妹,應多利用工作前、換工作空檔、或在學時期準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