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公司董事長王永慶先生,最近因為六輕建廠計畫受挫,而決定赴大陸另謀投資機會,結果引起國人一片關切。憂心人士深恐王永慶的大陸投資計畫一旦成真,將會危及國內產業發展,甚至使台灣的經濟成長倒退。
於是,財經當局為了緩和此一變局,先後對王氏採取了多項軟硬兼施行動。其中,除了口頭上的道德說服,或以政策宣承傳達反對意見外;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採取若干有利台塑六輕投資案的配合措施。包括透過立法或行政協助,給予台塑取得廉價土地的機會。完全自有的港口,以及受獎勵的程稅減免優惠等。
姑且不論上述挽回行動是否有效,行政部門所採取的這些措施,卻十足暴露了國內長期以來,習慣以經濟特權突破經濟發展困局,因而衍生的經濟不公平現象。
其實,台塑六輕案未能實現,主要緣於社會上對於環保問題的爭議未能解決;此外,國內工資水準與土地價格日益上升,以及缺乏便捷的運輸設施等,也可能是其中不利因素。
投資環境不合理
然而,環保問題是制度未能建立的問題,它或者需要靠政府有效執法,來證明其防治工業污染的能力,才能恢復人民對政府保障其環境權的信心;也或者需要建立一套像歐日等國的補償制度,透過談判。妥協來達成生產者與當地居民的共同利益。而這些制度未能建立,勢必使國內所有污染性工業的投資計畫,無論其是否有能力做好污染防治,均將受到設廠地區民眾的抵制,因而難以進行。
換言之,如今台塑所面對的反對工業污染問題,顯然不是台塑一家所獨有的問題,而是所有污染性產業面對的共同問題。同樣的道理,如今工資水準不合理的高漲,河能和勞基法的若干規定有關;土地價格狂飆,又可能和土地政策失調有關;而運輸設施不便,若不是出於公共設施不足,便是運輸管制太多。這些都是因為當前制度不合理,而形成投資環境的惡化。因此,也都不是台塑一家所面臨的困境,而是所有產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可是,如今政府所採取的措施,並沒有從制度合理化著手,來解決大家面對的共同問題。反而是將重點放在排除台塑投資六輕的障礙上。甚至只是給予台塑一些優惠利益,作為投資環境不能合理化的一種補償。如此一來,台塑的投資環境惡化問題固然得以撫平,但政府又將如何對得起那些與台塑有共同困難、卻得不到特權照顧的產業呢?
誠然,台塑公司今天所面臨的種種困境,或許不是台塑本身的錯,而是客觀條件的不合理。王永慶先生也的確可能是台灣的「經營之神」,所以絕對值得政府給他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來發展抱負。但是,如果我們只知道用非常手段,排除台塑以及其他少數大企業面臨的不合理障礙,而忽略了以制度改革,來排除其餘企業所面臨的同樣障礙。則我們所失去的,將不止是經濟公平而已,恐怕還會埋沒無數的未來台灣「經營之神」。
(林全為政大財稅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