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企業舉辦創業比賽,卻只能是熱鬧一場?

創業之難二〉有獲獎,沒獲利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13-08-01

瀏覽數 21,700+

企業舉辦創業比賽,卻只能是熱鬧一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3 / 8月號雜誌 台灣憑什麼再贏

台灣經濟要往微笑曲線走,必須加強產學合作,才能創造新的契機,」龍騰微笑競賽發起人施振榮說。有感於學子的創意與創業難以接軌,自十多年前,台灣企業界、NGO紛紛舉辦強調商業模式的創業競賽。

1998年工業電腦龍頭研華科技開風氣之先,以聚焦「創業學習」的TiC100創新創業競賽,點燃創業競賽的熱火。2003年時代基金會「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開始走入國際,帶學子去矽谷、MIT實驗室等創業聖地學習。

緊接著,2006年宏碁基金會的龍騰微笑創業競賽,破天荒祭出首獎200萬元的巨額獎金,吸引全台各大專院校學子積極組隊參加。

2010年,中華電信也不落人後,要求參加「電信創新應用大賽」的團隊,把作品成本效益、營運模式、未來發展規畫等創業內容加入企畫書。

十幾年來,參加各種創業競賽的學生已超過5萬人,然而最後促成的新創事業少之又少。雖沒有精確的追蹤統計,幾個主辦單位都不諱言比完賽後真正創業的比例「相當低」。中華電信更估計,得獎者創業的比例連一成都不到。

眾多知名企業大張旗鼓、投入鉅資舉辦創業競賽,十幾年下來,成果卻不盡理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阻礙1〉老師多不鼓勵創業,排斥商業行為

談到連續舉辦7年的「龍騰微笑競賽」,參賽隊伍達到1000隊、人數超過6000人,最後真正創立公司的卻寥寥可數,發起人、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感慨表示,很大的問題出在學校老師本身沒有創業精神。

「很多做學術的,其實排斥商業,」施振榮表示,不少老師雖然帶學生參加創業競賽,但其實並不鼓勵學生出去創業,加上學術界創業育成的機制不是很完備,以致於許多得了大獎、極富潛力的創業構想,最後不了了之,「可以說是功虧一簣,非常可惜!」

曾帶領多位逢甲、清大、台大學生參加第七屆「龍騰微笑競賽」並得獎的逢甲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企桓也坦言,在學校,尤其是工學院,老師都希望學生好好學技術、發論文,「不要想東想西。」若有能為系上爭光的創業競賽,最好也是正課都修完了,再考慮參加。

「畢業看的是論文,不是創業競賽的名次,」李企桓表示,學術界追求的不一定是業界、或目前市場需要的東西。許多能夠商品化、甚至藉以創業的點子,反而沒辦法發論文,還會被一些老教授認為是「噱頭」,難以通過論文審查。

因此在權衡畢業拿學位與創業時,學生往往會選擇前者。「學界確實比較保守,」李企桓表示,即便創業競賽得名,團隊通常發完專利就解散,很少有積極籌劃創業的行動。創業競賽無法孕育新事業,除了學界體制讓創業「熄火」,還有一大問題,出在參加比賽的學生心態。

阻礙2〉志不在創業,參賽只為履歷好看

「不少學生來參加,做的就是他們的畢業專題,連題目都是老師給的,」負責「電信創新應用大賽」的中華電信工程師吳淵渟表示,幾年來接觸不少參賽學生,其實並沒有強烈的創業動機,參加競賽單純只是想得獎,好用來放在履歷表上、以利未來找工作或研究所推甄。

比方2011年,一組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學生,以醫療雲端系統「掛號王」,參加電信創新應用大賽,得到智慧家庭校園組亞軍。並且參加經濟部「App Star 高手爭霸戰」選秀節目,受到評審青睞。

中華電信看好該隊的作品,希望輔導他們創業,並進行後續合作。然而聯絡後,學生才坦言「掛號王」從一開始就是老師的發想,他們只是執行者。「有些情況是,老師給題目,學長沒做完,學弟接著做,」吳淵渟說,結果最後參加比賽的學生,其實只是一部分的參與者,自然沒有創業的熱情。

此外,由於創業競賽限定大學或研究所學生參加,所以比賽結束後,往往男生去當兵,女生去讀研究所或上班。各奔東西後,原本的創業構想也就煙消雲散。

阻礙3〉作品不成熟,與商業化仍有鴻溝

另一方面,不少主辦單位不諱言,雖然報名創業競賽的學生十分踴躍,但作品往往距離真正商品化、商業化還十分遙遠。「即使得名,有些作品還是很青澀,脫不了學生的水準,」吳淵渟坦言,中華電信有將幾個在電信創新應用大賽得獎的App,在公司的Hami平台上架,但平均下載率並不高。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即使得獎作品夠優秀,有良好的商業模式,學生創業往往還是卡在「錢」的問題。「創業競賽的獎金,大多不足以成為學生創業的第一桶金,」帶領學生參加電信創新應用大賽、獲得優選的南榮科技大學資管系助理教授彭順富表示,創業前期錢燒得非常快,除非有人投資或家裡有富爸爸,否則很快就無以為繼。一般學生因為家庭因素,往往都無法負擔創業的龐大成本。

相較之下,進入一般公司的難度就低得多。「尤其是台、成、清、交學生,畢業找到一份好工作並不難,」李企桓表示,比較起創業的辛苦,大公司不但穩定,薪水也不會差,名校學生畢業通常會以就業優先。

阻礙4〉創業需要時間萌芽,無法立竿見影

台灣的創業競賽、創業培訓機會日增,但欠缺立竿見影的成效,原因也在於創業並非一蹴可幾。「創業是需要時間醞釀的,」時代基金會專案經理簡彣蓁表示,時代基金會舉辦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已11年,目前已創業公司大約20家,八、九成都是參加前五屆的學長姐。

她觀察到,也有不少學子在參加創業競賽或創業培訓後,反而發現自己不適合。「創業需要特定的人格特質,必須有夠強的心臟,能夠忍受不確定性,」簡彣蓁表示,這個計畫提供許多創業資源與訓練課程,但更重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創業本質、創業的現實,「有些人進入組織,反而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台灣創業競賽創始元老研華科技的代表也不諱言,舉辦創業競賽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負責TiC100競賽的研華企業文化及社會責任企畫經理王心怡表示,雖然公司在創業競賽過程中安排了業師指導、上課,競賽結束後,研華並不會追蹤團隊後續的創業行動,或主動給予進一步協助。「最後成功創業的家數,不是我們的KPI,」她說。

只是,若大多數的創業競賽,最終目的都不在鼓勵創業,而只是一項比賽,恐怕對台灣產業升級的幫助打了折扣。

不能光砸錢,長期業師、人脈更重要

分析為何參加競賽的人多,真正創業的人卻很少時,第一個迷思會是,缺錢吧! 其實,台灣近年創業比賽不少,獎金也頗為可觀,例如宏碁龍騰微笑競賽,首獎就達200萬元。可是許多參賽者得獎後,依然沒有創業行動,因為缺的不只是錢!

例如,101年度獲得教育部主辦、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優選獎的月葉農場創辦人邱揚真就誠懇指出,雖然非常感謝主辦單位提供60萬元獎金,有短期救火的效果,但她更寧願提供他們的是辦理創業貸款的人脈窗口,能夠幫助她說服銀行,她的營運計畫是有商機的。

2012年3月,由林芳本、林芳根創辦的網路廣播電台Now.In,遭台灣出版唱片協會提告該平台上播放的音樂有侵害著作權,不得不關閉。由於Now.In得過資策會IDEAS Show創業競賽、由華碩授與的企業獎,並在美國舉辦的英特爾全球挑戰賽晉級最後八強,實力堅強。當時引起各界質疑,一個在美受表揚的得獎寵兒,即將損益兩平,卻因此關門,是否當初沒接受足夠的法律協助?

要有專人協助解決法律問題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最早舉辦國內最富影響力的網創競賽IDEAS Show,副所長洪毓祥直指原因說,台灣比賽不少,儘管給了獎金,可是能夠持續培養得獎團隊的,卻太少了。

如何持續培養得獎團隊?他認為,第一個就是要有持續關注他們的業界導師。可惜的是,一般公司精英極少有空去幫助團隊。尤其平均一間數位創業公司,要約2~3年才能看到成果,這些都不是只辦個比賽、臨時找人來指導,就能達成。

洪毓祥舉例說明, 前幾天一個國立大學生跑來找他當業師,表示要做生鮮食材配送網站平台,認為只要溫室種出來的有機紅蘿蔔,一定可以賣高價。他告訴學生,「怎麼不先回去問你媽?你媽媽會因為紅蘿蔔是溫室種出來的,就花三倍價格買嗎?你媽媽即使買,也不會天天買,那市場規模就很小。」

學生辯解,這個市場不是針對他媽媽,而是針對貴婦。後來他又質問學生,貴婦的思惟是什麼?是追求有機嗎?還是追求品牌奢侈品,別人沒有的我要有,例如說要喝阿爾卑斯山的雪水、吃法國松露等。那麼,這位學生的商品,目前也缺乏做成精品的策略。

業師的功能,就是像這樣一層層來回溝通,幫助創業青年,一步步把商業模式想清楚,最好是具備專業,和團隊打成一片,每三個月實際驗收成果。

可是,台灣現在許多團隊得獎了,只是拿錢和免費辦公室,業師偶爾來,結果創業家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等到國外創投來問了幾個問題,馬上就被考倒。

其次,例如前述Now.In提出的法律問題,主要是缺乏專業人脈協助。洪毓祥坦承,IDEAS Show只是辦比賽,無法長期關注得獎團隊有沒有想清楚法律問題。

今年,IDEAS Show為了防範這問題,就直接邀請唱片協會理事長當評委,初步過濾有侵權嫌疑的個案。不過洪毓祥坦承,網路涉及的領域愈來愈多,未來一定還會出現主辦單位無法提供的協助,應該有更多天使創投投入,提供資金面、法令面、市場面的人脈與專業協助 。(林士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