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施振榮:台灣不缺發明能量,缺品牌與機制

創業興台灣〉智融集團董事長

楊瑪利、林士蕙
user

楊瑪利、林士蕙

2013-08-01

瀏覽數 17,200+

施振榮:台灣不缺發明能量,缺品牌與機制
 

本文出自 2013 / 8月號雜誌 台灣憑什麼再贏

1944年出生,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上班幾年後,1976那一年,32歲的施振榮創業,打造出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電腦品牌的宏碁。施振榮是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而且走少有人走的自創品牌路線。

除了創辦宏碁,施振榮長達30年來一直鼓吹台灣走向品牌,並創造微笑曲線理論,呼籲應該走向研發與品牌的高價值模式。

從宏碁退休後,他忙於各項社會工作。其中,鼓勵台灣人再創業精神,更是他近年來的核心關懷之一,深怕台灣再不出現一大群新創業家,將喪失競爭力。他的焦慮是什麼?

年輕人生活富裕 更要有使命感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你在2004年創辦龍騰微笑競賽,鼓勵年輕人創新與創業。舉辦至今有哪些體會?

施振榮答(以下簡稱答):這個競賽的目的是要學生,從微笑曲線的最左端,想到最右端,創造價值。但是過去只要求他們要想到右邊,但沒有要求一定要採取行動。所以要實際創造價值,還差創業這一步。

目前台灣的社會環境比較富裕,冒險的精神卻沒有以前積極。其實我那年代,我覺得家裡已經不愁吃穿了,因此值得去冒險,而且我有很強的使命感,覺得台灣產業應該掌握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其實那時候生活條件相對於現在,還是差很多。年輕一代現在已經有富裕的生活,更要有使命感,而且理論上,現在承擔風險的能力更強,更應該積極去創業,反正無後顧之憂。不像早期台灣人創業,失敗幾乎會讓一個人爬不起來。

我當年創業,也是跟家裡人借錢,一步步無中生有,做了七年才達到理想的規模,現在事業規模大得多,成就感反而沒以前那麼多。

年輕人不想創業,是社會文化造成。因為現在父母喜歡鼓勵小孩去考公務員,朝安逸方向走。以前台灣安逸的職位沒那麼多,公務體系也不大,許多人不得不創業,現在除了公務員,大公司的安逸工作也很多。

政府有責任創造鼓勵冒險的機制

問:要如何重新鼓勵冒險的社會文化?

答:台灣要升級,就要靠創新創業。廣義的創業精神要承擔風險,因此台灣必須建立一個機制,鼓勵大家承擔風險是死不了的。

在矽谷,這個機制是由創投扮演,創業者不是用自己的錢,一起承擔風險,賺錢一起分享,創業成功的人還會繼續創業。

在台灣,企業要擴張就要借錢,成功了就更上一層樓,失敗了就一敗塗地。兩邊的文化就是完全不一樣。因此台灣比較保守,就容易產生me too文化,個人電腦、DRAM大家一看好,就全部投進去。

我1984年成立台灣第一家創投公司時,政府有獎勵投資,大約2000年後,條款落日了。現在台灣創投只做快上市櫃公司的投資,就很難培育創新公司。客觀條件上,台灣市場沒有北美、大陸大,創新回收也不夠顯著,就沒有人願意投入資源。因此政府有責任創造新的冒險機制,像是稅制抵減等獎勵。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台灣有整合全球資源的潛力

問:除了建立機制,社會文化如何鼓勵?

答:台灣的民主政治有盲點,好像一定要有公平正義,其實社會的進步常常是透過少數人的創新努力達成。

我們國際觀也不夠,如果台灣培育人才只是為了服務台灣,那麼他的價值會打折剩1%不到。因為台灣的市場只有全球的1%不到,可是如果能貢獻到全球,就是乘100倍。

未來大陸一定會跟上,甚至趕過我們,沒辦法防止的。台灣一定要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力,這需要時間,了解未來社會需要什麼,重新整合現有資源,再做創新,可能需要20年、30年。

我現在鼓勵的是從創業的第一天,要服務的對象就是全球;技術,人才與資金都該來自全球,擁有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台灣才會站在世界的前端。而且台灣相對於亞洲各國更有這樣的潛力,因為台灣人一向善於做大家的朋友,不像韓國是大家的敵人、大陸人不太重視智慧財產權。

問:這幾年你看到台灣創業的新方向嗎?

答:我要強調,Internet的App已經太多了,大家都看上的機會,已經不是創業的好模式,應該看到一些不是很明顯的,需要耕耘三、五年的。

大家談創業人才培育的時候,都把問題歸到學校,我覺得學校已經盡到責任。若真要說學校對年輕人創業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我覺得教授都在安逸圈,做完論文就交差,是被保護的,美國教授做不好會被要求離開,壓力很大。同時台灣教授不鼓勵兼差,沒有出去面對現實冒險,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影響,不想承擔風險。

還有社會的價值觀太重視學位,我以前念完碩士就出來就業,後來創業,我媽媽曾經也希望我念博士,不過後來讓我自己發展,現在香港,美國,英國都給我博士啊,當年如果等我念完博士,很可能就錯過了創業機會。

問:國科會推動從創新到創業計畫,你積極參與,請問有哪些期許呢?

答:這個計畫是找一些年輕團隊去摸索,很具體要做創業,如果能培育出一些成功案例,就可以抓出大方向,讓大家一起去努力。

我對於發明不是很看重,因為天天都可以做發明,學校裡那麼多論文,能不能對社會有實際價值,還要落實。這也是我當年跳下去的原因,因為工程研發人員從來不缺發明能量,是缺後面那一段,後面這段不做,前面的價值都不見了。所以我現在說「人人兼商」,兼著做商人,必須做出品牌與商業機制,把台灣的價值落實到社會的能力,我認為也是一種創新,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林士蕙 整理)

施振榮

1944年出生,1976年創辦宏碁集團

現為智融集團董事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