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九八五年的一項普查,哈佛大學教授們公認「該校一流圖書館」是吸引他們前來任教的主要原因。現任哈佛大學校長戴瑞克.柏克(Dr. Derek Bok)說:「全世界最大且最負盛名的哈佛圖書館,裡面所有珍藏是凝集圖書館員、哈佛教授、哈佛校友、哈佛歷任校長、政府官員、出版商及愛書人士經年累月努力的成果。」
贈書基金旋風
一六三八年約翰.哈佛(John Harvard)去世,捐出他所有藏書(四百本)和半數的財產給當時劍橋清教徒已創建的學院,六個月之後,麻州高等法院裁決「為紀念捐書者而將此新學院取名為哈佛學院」。因此,哈佛與耶魯大學一樣均是先有圖書館才有大學。
素有「哲學家、電學家與政論家」美譽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就曾在一七五五年提出奇想:「大學要找一群愛書人士,將他們每年收入的一部分用以購贈當年所出版的每一本新書給圖書館。」於是他以身作則,洋洋灑灑寫了一封信,掀起美國圖書館的「贈書基金」旋風,也奠定哈佛早期深受知識分子關注的基礎。
可惜,一七六四年的一場大火,燒燬當時這所圖書館的近五千本藏書,哈佛學者傷心之餘趕緊發起「捐書運動」,波士頓愛書人士紛紛慷慨解囊,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一人就捐了一千三百本。到一七六六年畢業典禮時,已搜集了四千三百五十本藏書。哈佛人在此「付之一炬」災變後,時時心有餘悸,這也是往後美國圖書館建築規定保險與防火設施的由來。
富蘭克林的奇想,對大火後的重建極有助益。湯姆斯.荷里斯(Thomas Hollis)不但捐出他所有自製邊飾精美的古書,還在一七七四年去世時遺贈大筆基金,是哈佛大學十八世紀最大一筆捐書贈款,也是當今哈佛仍動用的最老一筆贈書基金。哈佛為紀念荷里斯,特別將新近電腦圖書目錄系統取名為「HOLLIS」。
史學者寶庫
其實,哈圖館之發展,更有賴幾位哈佛大學校長的費盡心思。克爾克蘭德校長(JOhn T. Kirkland)就曾在一八一六年寫信給各出版商,呼籲捐書給哈佛。
沃爾克爾校長(James Walker)曾於一八五九年親筆寫信給富豪葛雷(William Gray),請他五年中每年捐贈五千美元購新書,這筆捐款使購書金額增加六倍,財務人員因此建議將這部分捐款挪到匯率較佳時再買更多的書。葛雷聽後大怒,堅持他的每一分錢應花在買那些剛出爐的新書,不必擔心匯率問題,這是哈圖館為書而爭的歷史佳話。
到了伊利亞特校長(Charles William Eliot),他大刀闊斧就圖書館現代化的三要素--固定購書經費、擇書規範及系統館藏發展,逐步推動,甚至有感於空間不敷使用,而採德式小型圖書館並加強館際合作,首先將那些不常被翻閱的「死書」特置「絕火建築」,但每天仍可以用電話聯絡取書,哈佛人至今仍以該校圖書館能提供「世界上最多的開架書籍」而自豪。
尊崇學術的哈佛人也不遺餘力地「珍惜歷史」。一八五0年史巴克斯校長(Jared Sporks)決定搜集所有與哈佛大學相關的原稿史科,包括教授研究手抄稿、班長對同班同學記錄、學校行政人員書信手札、當年教科書及一萬五千位教職員個人檔案,而且每回整理棄燬任何碎紙前,均經諮詢討論,因此哈大圖書館的校史室(University Archives)為研究美國高等教育變遷史學者的寶庫。
哈佛教授對圖書館付出的心力,絕不亞於歷任校長。包括捐獻全部珍藏、捐錢購書及擔任選購書籍的諮詢顧問(至一九五三年才由專任圖書館人員接任),尤其對一般大學尚未重視的學術領域或珍籍寶典,經常在校務會議中竭力呼籲列為主動搜集目標。
由看守到決策
哈佛史上曾有一位柴爾德教授(Francis James Child)在教英文之餘,自願負責購書工作,於歷次會議爭論中對稀有古籍全力護航,在他寫給好友信中提到:「我要讓哈佛擁有自有出版事業以來的每一部偉大文學著作及各種詩集的第一版本。」柴爾德教授「追求第一」的執著,使他去世時(一八六七年),哈圖館已藏有羅馬文學、斯堪地那維亞文學、斯拉夫文學及各地民間傳說故事集。
此外,從一九一一年起搜集中東阿拉伯文書,及一九二五年起開始搜集希伯來文手稿的猶太族資料,均是教授們課餘的努力,因此哈佛大學成為中東地區之外,擁有最珍貴阿拉伯與猶太族史料的地方。
在尊重圖書館專業人員與人才培育上,哈佛大學可說是最早將圖書館員由「看守者」角色提升到「決策者」地位的。一八二七年,哈佛即有圖書館員職責的明文規定,自此孕育多位留名美國圖書館史的先進。
其中希伯來(John Langdon Sibley)自一八五六年擔任館員後,全心致力於使「哈圖館成為最傑出的圖書館」,他認為有些看起來會被扔到垃圾桶的紙片,卻可能是圖書館的「無價之寶」。因此,每年畢業典禮晚宴上一定會看到他竭心盡力,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每位與會者,捐出他們的書、地圖、手冊、作品,他甚至寫信請每一位哈佛校友捐出任何有片語隻字的東西。
這番「惜物」做法沒多久就傳遍全校。有一天,管理財務的伊利亞特(Samuel A. Eliot)想戲弄他一番,打電話告訴希伯來:「我這兒有三十本很亂的小手冊,你明後天來挑挑看。」第二天希伯來馬上報到,不但抱回三十本小冊子,且把那房間內眼力可及的日記、年鑑,全部搜刮離去。伊利亞特因此記錄著:「希伯來是我平生所見到的「頭等」雜食動物,且屬於世上那種極稀有的品種。」最有趣的是,希伯來以他中年單身漢的魅力,會見「婦女書」(Lady’s Book)的主編,他以求婚狀央求對方捐出她的著書與期刊,果然沒多久書送到哈佛,只是「婚事」沒結成。
庫力志的熱誠
文舍(Justin Winsor)接掌後,再度發揚希伯來的不懈精神。他寫給巨人校長伊利亞特的信中曾指出:「把書堆積成圖書館是不夠的,若能把書中知識應用到每個人日常工作上,囚禁的書才會發揮研究討論的腦力激盪功效。」
於是文舍任內建立館際借書制度,又在各系實驗室、教室設立閱覽室。在他卸任時,學生的圖書館使用率已由原五七%升到九0%。文舍「充分發揮圖書館功能」的魄力,使他任美國圖書館學會會長時期,成為開拓「讀者與書籍緊密結合」的先鋒。
庫力志(Archibald Cary Coolidge)於一九一0至一九二八年任哈圖館館長,他在做圖書館員時就以「自掏腰包捐書哈佛」深受敬重,甚至他的父母、親友也每年撥巨款給哈佛購書,不僅如此,庫力志還發起「哈圖館之友會」,集結所有愛書人士共襄盛舉。
他的熱誠使哈佛增添近十萬本各國叢書、三萬多本小冊及兩百萬份戲劇史資料。
庫力志更和哈佛商學院院長一起說服美國鋁業大王豪爾(Charles M. Hall)的後裔,捐贈巨款在一九二八年成立哈佛燕京學杜,協助哈佛開設東亞語文系及漢和圖書館,並禮聘裘開明為館長,為哈佛燕京圖書館奠定紮實基礎。
麥特卡爾福(Keyes D. Metcalf)是第一位以圖書館專長而榮任哈圖館館長的人,任職期間,引介「圖書館員專業化」的革新作風,提升館員薪資、地位,設置館藏發展購書專職,哈圖館頓時各方豪傑雲集,把原來由毫無訓練的年輕人擔任館員的傳統方式,扭轉為全國圖書館員邁向專業化的時代。到巴克(Paul H. Buck)任下屆館長時,館員薪資已提升到接近教授所得。
省錢的OCLC系統
圖書館員傑克遜(William A. Jackson)有類似希伯來的癖好,他以超然的智慧、旺盛的工作力與廣結人緣的吸引力,搜集許多罕典與當代名作家原稿,成為響叮噹的「獵書人」。因此哈佛至今有全世界最壯觀的「原稿搜藏」處(Houghton Library),傑克遜使一次大戰後的美國各圖書館開始重視個人資料檔案,引領歷史雖短的美國卻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
一九六0年代哈佛早年館員凱爾格爾(Frederick G. Kilgour)於離開哈佛後,在俄亥俄州研究出一套「俄亥俄學院圖書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OCLC),自此建立全美國最大的圖書館電腦網路中心,不但便於系統追查「借書到期者」,並為校方每年節省三千五百萬美元,現有八千多個大學圖書館用此資訊系統。
去年哈圖館主任弗巴(Sidney Vorba),更在國會聽證支持政府撥款保存各大學圖書。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哈佛圖書館「荷里斯電腦圖書目錄」開始運作,學者可直接在家中以電腦查詢哈佛圖書資料,哈佛自此邁入「好書盡享」擴大服務的新紀元。
「分散式圖書館」是哈圖館行政作業的重要特色。包括編印目錄、開放時間與館藏發展,另由全校總圖書館主任負責協調、規畫與財源配置。依此分散原則,在麥特卡爾福任主任時,另設科學圖書館;稀有典籍與原稿圖書館;研究婦女問題、家事與世界各國食譜的圖書館,並成立全國第一個大學部圖書館,針對剛入大學者提供廣泛服務。
不明瞭哈佛精坤的人總認為,哈佛藏書豐是因為「學校有錢」;鮮為人知的是有的教授為了教材而自動募款;有時錢不夠,就變賣館內存留的重複書籍,或求助於學生家長;在一八六五年葛雷捐書款金用完時,哈佛一度瀕臨購書危機,校內於是開會決定竭力爭取長期圖書基金,自此掀起每個圖書館館長各顯募款本領的苦戰。
如今,哈佛的九十九個圖書館,共有藏書一千一百萬餘冊(只有美英法蘇四個國家的國家圖書館藏書勝於哈佛),其中的法學院與商學院圖書館為全世界首屈一指,以實例研究聞名;醫學院圖書館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的國家醫學圖書館(詳見一九八八年元月號遠見)。
浩瀚知識殿堂
在台的哈佛校友江澄祥認為,哈圖館的「第一」可以由圖書館的建築、管理制度、開放時間及空間設施看出端倪。哈佛圖書館的建築總是給人「浩瀚知識殿堂」的莊嚴神聖氣象,所以進了圖書館就會肅然起敬。
哈佛的管理制度是以該館圖書流量作為編預算的指標,因此館員非常熱心服務。在開放時間上是以使用者為主要考慮,讀者下課、下班後圖書館仍是開放時間。此外哈佛的書庫更有良好地毯、燈光設備,讓人流連忘返。
曾任師大圖書館館長的台大張鼎鍾教授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國在制度上不重視圖書館專業,也沒有圖書館法及超部會的單位推動圖書館事業與知識共享觀念,所以經常讓圖書館專業訓練者在無力感下,難以充分發揮圖書館應有的功能。」
哈圖館三百五十二年的不斷革新,在荷里斯、希伯來、文舍、庫力志、柴爾德等人殫精竭慮下,鑴刻哈佛人崇尚學術的風度氣魄。重視「創見」的劍橋人孕育了這一所追求真理的哈佛大學,中國的哈佛大學何時才能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