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崗的艷陽,照射筆直的水泥跑道,擺滿停機坪的「老虎」與「星式」戰鬥機,顯得格外耀眼。人員與無線電波忙碌穿梭著,平均五分鐘,就有戰機升降。
◇ ◇ ◇
台東志航基地,稱作「TOP GUN」台灣版的空軍戰術中心,教官每天都得要在太平洋上空,與各聯隊派來的飛行員切磋戰技,鮮少落敗。主任盧明周仍記得,當年老隊友兩度接受据傲的美國空軍英雄「單挑」,兩度都以飛彈鎖死對手。對於做常勝軍的感覺,「只能說業餘的那能打得過我們職業的,」盧明周形容。
◇ ◇ ◇
台北陽明山上有一處遊人絕跡的禁區,一年總有八個月雲霧深鎖,裡面的嵩山雷達站號稱「少林寺」,警衛森嚴的戰管中心,有整面牆壁大的展示幕,海峽對岸二五0海里範圍,中共的飛彈、雷達位置,以至軍用機場的米格機種類、架數,全部一目了然。雷達幕上有許多光點,其中一些,管制官稱之為「匪」機。
超低空入侵
四十年來,就是靠這群人的努力,在民眾共同支持下,守住台灣安全的第一線,今天仍扮演嚇阻敵人進犯的角色。
海峽另一邊,台商雲集的福建省,中共只象徵性地部署了兩百架戰機,相對於這邊的四百多架,似乎十足表現中共的善意與毫無威脅。然而,真正的伏筆在第二線。
在任何意外下,只要戰端一起,中共可以在一天之內,把華中各軍事基地一千六百架戰機進駐到海峽前線。沿海峽設置的十二個軍用機場,有足夠的容量。 而戰機從福建飛臨台北各軍、經重地,只需八分鐘。如果以超低空入侵,進一步扣除國軍在程序上識別敵我、判定航向、下達命令等時間,「能預警的時間更短,」一位總統府戰略顧問說。
在講求速戰與奇襲致勝的近代戰史裡,空軍把戰場立體化,它的靈活、快速、尖銳,重要性歷歷可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大軍不敢乘勝強渡英吉利海峽統一歐洲,主要原因,是主導不住海峽的制空權。英國奪取福克蘭群島;以色列能在中東戰爭中全勝,都有賴空軍的優勢與先機。
戰力探索
「三軍作戰,尤其是海島戰,不管制海、反封鎖、反登陸,如果沒有空軍掩護,其他都談不上,」空軍總司令林文禮分析台灣的戰略形勢說:「如果空軍夠強,根本就不必讓陸軍去決戰。」嚇阻,意味以實力防杜戰爭發生;而不讓陸軍決戰,意味著保存大量士兵的寶貴生命。
問題是:純就軍事觀點,中華民國的空軍有多強?究竟採用何種戰略?真能抵擋大陸軍機十二比一的數量優勢?
中華民國空軍主力(見本期主力戰機大觀),大致是以三百餘架動作靈活的E5E戰鬥機,構成中、低空防禦主體;約一百架飛行可達兩倍音速的F104「星式」戰機,負責中、高空及第一線攔截;容易操作的國造AT3分擔對地、對海攻擊;地面及軍艦上並有大量防炮及對空飛彈,包括勝利女神、天弓、鷹式、檞樹、標準飛彈等,組成機、彈、炮防空聯合作戰體,由空軍統一指揮。
跟中共軍機比較,性能上互見優劣;但在數量上,台灣則是絕對劣勢。又由於中共飛機工業近年與美、英、法、以色列等國大量進行軍事技術合作,逐步改良他們的殲六、殲七、殲八戰鬥機及強五對地攻擊機。改革飛行訓練制度,威力正逐步提升。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我們戰鬥機不論質和量。一直都比中共差,」一位曾擊落中共米格機的退役空軍中將說:「以前之所以贏他們,都是靠技術和勇氣。」
科技和超音速時代裡,飛行員仍必須靠技術掛帥。這方面美國在越戰有慘痛的經驗。
越戰初期,美國人以為靠幽靈式戰鬥機的飛彈與二馬赫高速,就可以所向無敵,輕忽了纏鬥技術訓練,結果面對越共靈活的米格二十一,吃盡了苦頭。
痛定思痛,美國軍方開始擺脫對飛行速度的過度依賴,重新重視飛機的靈活性,據此開發出新一代的F16戰機,並成立假想敵中隊,磨練飛行員空中纏鬥的實戰經驗。
與反共義士切磋
「的確,一位技術優良的資深飛行員,可以輕易戰勝多位新手,」台東空軍戰術中心莊中毅處長說,他們曾經和駕駛米格機到台灣投誠的中共飛行員交換經驗,與中共空軍此較,台灣飛行員的戰術和訓練,內涵仍比較嚴謹。有些高難度動作,如飛行失速,中共飛行員訓練時就不敢做。
但若干經驗豐富的空軍老將仍然警告,台灣的戰鬥機是愈來愈先進、易開,新一代飛行員也比較聰明,但隨著社會變遷,年輕人對飛行的狂熱、自我要求、責任感。國家觀念,都有減弱的傾向,而這些特質,都是成為頂尖飛行員不可或缺的條件,不可不察。
硬體方面,近代空戰歸納出許多新教訓,台灣也逐漸在吸收這些經驗。
經驗之一是空對空飛彈的不斷改進。美國在越戰使用AIM9J響尾蛇飛彈(台灣仍在用),必須「咬」住敵機的後面,才能發射,命中率只有一二.九%;經過改良後的AIM9L,能夠全方位攻擊敵機,經過英國一九八二年在福克蘭一役的實戰驗證,命中率高達七0%。
吸收近代空戰教訓
中山科學院的天劍空對空飛彈,就是仿效AIM9L,比中共同級飛彈先進。經過空軍桃園基地證實,天劍一型飛彈,已交到部隊使用,雖然真正性能成謎,但總算已往前邁進一步。
地對空飛彈是空防另一倚仗。
嵩山雷達基地的顯示幕清楚顯示,全台灣都在國軍地對空飛彈網的保護下,有些識別作戰半徑的扇形紅線,直伸過海峽的中線,代表防空飛彈的勢力範圍相當廣闊,也印證中山科學院顧問黃孝宗所說「敵機來,先打它一次;敵機去,再打它一次」的策略。
另一個近代空戰的重要經驗是電子戰。以色列和敘利亞一九八二年在黎巴嫩的空軍會戰,算是經典之作。這一仗,以色列用各種電子干擾設備,使敵軍飛彈射控雷達失靈;再藉反輻射飛彈破壞敵軍地面雷達;配合搜索距離遠勝對手的戰鬥機火控系統先發制人,不但成功摧毀敘利亞十二處地對空飛彈陣地,並在短短五天內,打下五十六架敵機,自已未失一架,大獲全勝。
在台灣,中山科學院近年也在研發電子戰相關技術,但根據空軍總部一位高級官員主動透露,受限於技術及財力,空軍目前在電子戰上仍有瓶頸需要突破。 一九五八年,中華民國空軍戰管雷達曾引導軍機進占有利位置,擊落敵機三十架,但對一般民眾而言還是不容易瞭解情報戰的重要。
偵察大陸海岸
最近十五年,空軍為爭取更多的預警時間和更有效的戰術管制,先後進行「天絹」及「強網」計畫,逐步進行作戰系統電腦化,增購三度空間雷達,後備機動雷達等,並考慮購買美國的E2C空中預警機。此外,各種監聽、敵後、空中偵察等都在持續進行,「有時候監聽員還可以聽到中共地面指導員責罵飛行員的對話,」一位管制官說。不過從林賢順駕F5E成功飛往大陸,空軍未能加以攔截來看,台灣的飛航情報網,在防止敵人空襲上,似仍有需要克服的漏洞。
不過,空軍有些相當傑出的情報成就,限於保密,故未為外界所知。走進台北空軍情報署的一間辦公室,牆上貼著兩排相當清晰的照片,細看之下,赫然是最近二年拍到的大陸東南沿海機場、雷達、飛彈陣地的空照圖,正是桃園基地RF104冒險的秘密傑作,「那裡以前是我們空軍的勢力範圍,到今天還是,」一位前偵察機飛行員透露。
從南迴公路往台灣東岸走,走到從未對外開放、耗費二五0億元以上的「建安計畫」(佳山計畫、「花東專案」)。大山洞望不見底,「不能拍照,」隨行軍官語氣堅定的說。
這些和瑞士、瑞典戰略構想相似的山洞,明年底就可以全功能使用,到時,不論飛機、裝備、人員、指揮系統……都可以深藏在洞裡,不只能使台灣原本狹小的戰略縱深從西往東開拓,而且這部分戰力,敵人從東、西兩邊都難以破壞,-保存到緊要關頭,可以傾巢而出,和敵人作最後決戰。
「如果事前就知道敵人有進犯的徵候,本來集中在西部的戰鬥機,也許就先行往東部這些基地疏散,」林文禮分析。
基本上,各種戰備都歸屬在一個戰略架構下,就是「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優先戰略次序(國防預算也是採用同一架構,按三比二比一的比例編列)。
若單就空軍而言,林文禮總司令指出,空軍在戰略上將強調持久戰,寧願以小編隊方式攔截敵人,避免跟數量占壓倒性優勢的敵機大編隊決戰,要把戰力保存到最後一刻。此外,為了有效防禦台澎金馬,不排除必要時給敵人一定程度的反制,例如轟炸大陸沿海基地。「把敵機摧毀在地面,遠比空中跟它硬拼要好,」林文禮這個觀點,和以色列在六日戰爭的致勝策略相當類似。
新形勢、新考驗
展望未來,歸納各種意見,空軍要精進,免不了面臨主、客觀上的多重考驗。
考驗一是在外交孤立下,必須在先進戰機的採購或自行發展上,有不斷的突破,尤其是技術發展,更賴政府及民間航太工業的真正生根、茁壯(見本期航發中心主任華錫鈞專訪)。
考驗二是飛行員戰技和士氣的提升,空軍官校招生不足額的問題尤其迫切,好幾位高級軍官都承認,「不能有飛機沒人開」。
考驗三是克服公家機關最易犯的通病--不做不錯。美軍駐台期間,曾在飛行員中留下一個既嚴謹又活潑的傳統,令老一輩印象深刻,但他們也發現,這些年來,少數主管怕摔飛機受責罰,奉行「多飛多錯」原則,不但自己不飛,也不鼓勵屬下多飛,「連練習用的油料、彈藥都剩餘不少」這位退役將軍以過來人身分舉例說明他對官僚主義的感受。
過去,空軍是海峽空戰的常勝軍,成功的「阻敵於彼岸」。時移勢易,中共也在改變。中華民國空軍未來能否再勝,就看今日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