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兄弟,兩樣情--中韓政經情勢評析
多年以來,中韓兩國一直以「兄弟之邦」相稱,雖然其間曾因為一些事件使兩國發生齟齬,而引發誰是兄、誰是弟的無聊爭議;但是從中韓兩國過去四十年來的政經發展型態,以及目前同樣面臨的問題,實在讓人感覺這兩個國家像是成長在不同家庭背景的「孿生兄弟」,雖有不同的性格、價值觀與思考方式,卻難改其酷似的面貌。
從政治經濟發展過程與現況而言,中韓兩國的異同點有:
--同樣是分裂國家,都經過強人威權統治近四十年。不同的是,南韓經過一任文人總統獨裁、兩次軍事政變;台灣經過蔣氏兩代。
--同時(一九八八年)自強人體制解放。不同的是:南緯總統經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我國剛由國民大會選出。
--同時進入民主轉型期,反對黨的勢力擴大,長期被壓抑的民意與多元的社會力量頓時爆出。不同的是,南韓的執政黨只有三成六的支持率(因受困於「朝小野大」的國會,而不得不結合反對黨);台灣的國民黨則仍有六成以上的選民支持。
--同時解除言論管制,同時開放報禁,資訊流通結構完全改觀。人民的言輪自由百無禁忌。
--南韓因發展不均衡,有強烈的「地域仇恨」;台灣則有「省籍矛盾」。
--同樣為亞洲四小龍,也同時面臨經濟成長的瓶頸,以及經濟自由化的衝擊。不同的是,南韓面臨的是成長與分配孰重的糾葛,經濟民主化與縮小貧富差距的民意聲浪高漲;台灣的財富分配較均衡,但因過去三年的金錢遊戲,導致財富重分配的過程中貧富差距逐漸擴大。
--同樣因為國際收支盈餘、貨幣的升值等因素,導致國內游資充斥,股票、房地產等投機盛行,物價與房價飆漲。
不同政經面貌
--同樣對日本有龐大的貿易逆差,出口結構中對日本的進口依賴難以割捨。不同的是,南韓去年對日逆差為三十九億美元,台灣則高達七十億美元。
兩國由於發展背景與經驗不同,呈現完全不同的政經面貌則有:
--南韓只有總統與國會議員這兩項中央級的選舉,過去四十年沒有地方選舉;台灣則只有地方選舉以及部分中央民代增額選舉。
--南韓只有大企業與重工業,沒有中小企業與輕工業;台灣則有中小企業與輕工業。
--南韓自七十年代初即接受外交上的「雙重承認」,目前與一百二十餘個國家有外交關係;台灣在過去四十年堅守「漢賊不兩立」的政策,目前僅與二十八個國家有正式外交關係。
--南韓對北韓的政策只許官方接觸,不許民間往來,談判近二十年,淪為雙方政治宣傳的樣板,毫無成果;台灣對大陸的政策則正好相反,官方堅字「三不政策」」只許民間往來,結果如脫纏野馬,步調混亂,政策幾乎被民意牽著鼻子走。南韓全民以民族統一為奮鬥目標,台灣則有「統獨情結」。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韓之間一方的所長,恰為另一方的所短,雙方可以做「互補性」學習的地方不少。
一方所長,一方所短
儘管中韓雙方今天有如此多的神似之處,但不可否認的,由於後天的成長環境與發展取向的不同,再加上兩國人民先天的民族性、價值觀與思考方式的不同,一味地只看表象而盲目的學習,並不能有效解決自己的問題,甚至只會增添不必要的紛擾。
以勞資糾紛為例,中韓雙方在過去三年間,都因為民主化轉型而為此所苦。不過由於產業給構、企業規模與勞資關係、處理方式的不同,南韓兩極化尖銳對抗的工潮,根本不可能在台灣發生。
南韓目前遭逢的工潮困境,正是以大企業為主軸的經濟結構在轉型期中所無法避免的,這可以從工潮都發生在大企業集團中的勞力密集產業得到證明。
從上個月「現代重工業」爆發的工潮,兩萬五千名員工集體走上街頭示威的場景,台灣如何見得到?台灣沒有一家單一公司擁有如此龐大的員工。而南韓這家以造船與重機製造等勞力密集工業為主的企業,為了管理統御這麼多的勞工,除了軍事化的權威管理外,別無他法。
而台灣由於九成以上是中小企業,勞工人數少,不僅便於管理,發生糾紛時也較容易化解。加上中國人不似韓國人性急、衝動、愛走極端,資方經營中小企業也不須用軍事化管理,更沒有韓國大資本家的父權意識。如果勞方抗爭太激烈,甚至無理取鬧,企業主隨時可以關門,如此一來,雙方都成為受害者,勞方失去了工作的機會,對自己更沒有好處。
再從兩國的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發展型態來看,南韓朝野三黨經過半年多的幕後協商與分化工作,在二月間宣布政黨合併,並於五月十日正式創立新的「民自黨」。這項朝野不同立場的政黨合併,被知識分子認為是背棄民意、為權力分贓所做的「苟合」。
由於過去兩年來,執政黨在國會席次未過半數,加上盧泰愚總統也只得到三十六%的選票,以數處處受制於反對黨,造成「行政跛腳」與「國會破腳」的因境,使行政與立法王作完全無法推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唯有結合兩個溫和反對黨的勢力,才能成為強勢的執政黨。
總統直選的滋味
南韓三黨合併最大的目的,是為採行「內閣制」做準備。南韓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恢復中斷了十六年的總統普選制,也從「總統制」的歷次直接選舉中,嚐到不少苦果。
直接選舉固然讓南韓選民體現了直接民生的滋味,但造成了極大的副作用,包括:地域仇恨的激烈化、兩極化對立的升高、龐大選舉資金的投入等,而慮泰愚以未過半數的得票率當選,更使他的民意基礎受到質疑,如此的「弱勢總統」自然無法施展強勢作偽。
在衡諸利弊得失,以及朝野三黨政治領袖的政治實力沒有人有獲得超過半數支持率把握的情況下,「內閣制」已成為南韓憲政體制唯一可走的道路。
當南韓以其國內的政治現實決定走向內閣制之際,目前正為「總統制」、「內閣制」的憲法定位不清而引發爭議的台灣,反對黨卻執意主張在六年後採行總統直接民選。
站在民進黨的立場,在目前不健全的國會體制下,唯有總統直接民選,該黨才有執政的希望。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台灣不會選出像慮泰愚一樣得票未過半數的弱勢總統;而勢均力敵的朝野競爭對手。也必然造成選後的兩極化對立(一九七一年朴正熙與金大中競選結果便是如此);如果選出了一位壓倒性勝利的強勢總統。未來如何制衡他而不致成為獨裁者也襯是個隱憂。
中韓這兩個在不同背景成長的孿生兄弟,發展至今,成就各有高下,勝負難料。若能像趙元任的「你儂我儂」歌中:「兩團泥和水揉成一團,再分成兩半,」必然可以臻於完美之境。